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
作者:不詳 來源:網(wǎng)絡(luò)收集
由于孔孟等圣賢的竭力提倡,由于幾千年的教化,講良心,早已成為中國人獨有的一種特性,融入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成為其根基和精髓。
講良心,明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保x婁章句下)是否性善,是否行仁義,是否有良心,是人與禽獸的最顯著的區(qū)別。孟子盛贊先賢舜的仁德,并以他為后世之楷模。一個人,若有良心,就會成為行仁義的君子;若良知泯滅,就與禽獸差不多。
講良心,為人倫和仁政的根基。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無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ūM心章句上)講良心,就是保有人的本性,保有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道。無論生死與否,皆可以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良心,那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極容易變?yōu)榉侨恕?div style="height:15px;">
什么都可以沒有,絕對不能沒有良心,否則,那還能成其為人嗎?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保ūM心章句上)有良心,講良心,可以頂天立地地活著,堂堂正正地做人,否則,天誅地滅,天理難容。
良心的二重性
作者:不詳 來源:網(wǎng)絡(luò)收集
亞圣孟子在充分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人的良心因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
這就是兩面人格,即良心的二重性。
任何一個人,都不是絕對的有良心,也都不是絕對的沒良心。一貫有良心者,也可能會干出一些沒良心的事;一貫喪盡良知者,也會在某種情況下,做出一些有良心的事。
好人也會干壞事,壞人也可能干好事。好和壞,有沒有良心都不是絕對的。
一個封建帝王,可能不忍心去折斷御花園的一棵樹枝,但卻下令濫殺成千上萬的無辜,他是有良心,還是沒良心?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每用御膳,居廣宮,則思及百姓有饑寒之苦,可謂真有良心之明君。但就是他,玄武門謀兄殺弟,毫不手軟,而且斬草除根,不可謂不毒,不可謂不狠,他此時還有良心嗎?
時下,那些人人切齒的貪官,為了拿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所謂好處費,竟給國家造成了高達(dá)數(shù)億、數(shù)十億的重大損失!而在其家中,從不會浪費一張紙。他們,還有一點點良心嗎?
由此可見,良心的二重性具有普遍性,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一個人,可能在自己家里是有良心的;一出門,良心就沒有了。在朋友圈子中,是有良心的;面對外人時,就良知泯滅了。戴上面具生活的人越來越多,良心反而越來越少,豈不可悲?
隨喜恭請
本圖文轉(zhuǎn)載
智慧人生網(wǎng)
音圖框引用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