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風情不在銀座、不在新宿,也不在秋葉原,而在上野,這個很多人覺得陌生的名字,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所在地。
不過幾站地鐵,再穿過寧靜的小巷道,似乎就從繁華喧囂的國際大都市穿越到了中古時代的小城。
1872年(明治5年),湯島圣堂大成殿的一場博覽會開啟了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歷史。
如今,11萬6千多件文物在這里安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真正的日本。
說不上氣派 卻有氣場
沒有安檢、沒有排長隊,東京國立博物館就在眼前了。
一個小院子,主館不過一棟兩層小樓,說不上氣派,但仍然有氣場。
這里的綜合文化展(即常設(shè)展),一般會有大約3000件文物與人們見面,都是日本自己的歷史文物。
最值得看的當然是“國寶”和“重要文化財”(即重要文物)兩個檔次的展品了,其中前者只有88件,后者634件。
從歷史走來 時代掠影
按照一般說法,日本在三萬年以前已經(jīng)開始有人類生活。
一萬年前的繩文時代,日本島民們開始制作粗陶土器。
一種容器(公元前3000-2000年)
東京國立博物館一開始就向人們展示了這個時期的上古藝術(shù)品。
粗陶上各式以繩子壓印的花紋,說不上精細,但在當時的眼光看卻堪稱華麗。
步入公元前五世紀的彌生時代,因為有了金屬工具。人們得以在陶器上雕琢出更加細致的形象,甚至“以陶為紙”畫出最原始的繪畫作品。
公元6世紀武士的劍鞍
三至七世紀的古墳時代,平民們用到的土師器、須惠器的紋路比較簡單,以符合日常實用需求為主。
而貴族們用到銅鏡、武器、馬具等則不僅有金屬工藝和玻璃工藝的加成,藝術(shù)表現(xiàn)也達到了相當?shù)某潭取?/p>
再后來的浮世繪、服裝、茶道展品里面,則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近代日本。
江戶幕府時代特殊的“友禪染”技法開創(chuàng)并傳遞了素雅的日本風格。
中國的 還是中國的
日本真正的文明時代自接觸中國始,就對中國文明亦步亦趨。
因此,在博物館的文物介紹里,見到最多的字眼——甚至沒有之一——就是“模仿中國”,甚至就直接標明“中國**”。
其狀況,大概就跟我們現(xiàn)在談到“意大利時尚”、“德國品質(zhì)”一樣的存在。
日本人直接把他們的作品命名為“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中國龍泉窯陶罐”、“中國青銅器”、“中國刺繡”等等。
就服裝而言,日本人原好素雅,然而當他們目睹中國輸入的高級紡織品以后,就出現(xiàn)了各種顏色絹線交織的“唐物”,有的上面還會有光亮照人的金線。
中國風尚自上層社會的武將和僧侶開始流行,很快就在全日本風行一時。
如畫的環(huán)境 如詩的心情
東京國立博物館最讓人醉心的還不一定是琳瑯滿目的文物,而是其寬松自由的觀展環(huán)境。
這里沒有喧囂的人聲鼎沸,沒有管理人員催促你“看完就盡快往前走”。
舒適的座椅隨處可見,走累了就坐坐,甚至瞇眼小憩一陣也不成問題。
有人拿著筆記刷刷地記錄著什么,甚至還有人端著畫板揮舞畫筆,將文物記錄在自己的畫紙上。
展館之間的大型落地窗讓人心曠神怡,隨意地推開一道門,步出陽臺,小橋流水綠樹竹廬…
舉起相機隨手一張——又是一幅如詩的山水畫。如是,心情也如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