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122)-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2)——遠古時期(乙)
玉龍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前2900年),1971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出土,高26厘米】
關于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于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并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2個并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征。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制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彩陶背壺(左)、白陶鬶(右)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鏤雕旋紋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渦紋四系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1956年甘肅永靖三坪征集】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鳥形陶壺
【小河沿文化(約公元前2900—前2700年),1977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溝出土,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薄胎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1975年山東郊縣三里河出土】
龍山文化黑陶器以快輪制坯,外表磨光,高溫燒造,并采用了煙熏滲碳記述,陶色十分純正。陶杯的杯身與杯柄分體制成,再套接在一起。陶胎薄如蛋殼,也被稱為“蛋殼陶”。薄胎黑陶高柄杯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