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
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 ),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因古屬鈞州,故名。以鈞瓷鈞窯著稱于世,屬北方青瓷系統(tǒng)。
創(chuàng)燒于唐代,興盛于北宋,經(jīng)歷宋金至元代。以后歷代都有仿造。境內(nèi)有窯地近一百處, 以小白峪歷史最早,唐代已燒黑釉帶斑點器物,時稱“花瓷”,對宋代紫紅斑點裝飾有直接影響。宋代首創(chuàng)釉中加入適當銅金屬,燒成玫瑰紫、海棠紅等紫紅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yǎng)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鈞臺窯是宋代眾多鈞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窯址發(fā)掘出土數(shù)以千計供宮廷陳設用的這類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個從一到十的數(shù)目字,數(shù)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絕大多數(shù)窯均燒窯器物,天藍、月白釉較多。一部分窯址還發(fā)現(xiàn)燒磁州窯白地黑花、三彩、紅綠彩等品種,其中以扒村窯質量最好。鈞窯,傳世不多,評價甚高。
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朱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鈞窯特點:
1.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nèi)溫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fā)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
窯變的結果,不外兩種情況:一是窯病,二是窯寶。窯變的成因有很多種。
2.蚯蚓走泥紋: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nèi)現(xiàn)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zhèn)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河南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yī)藥文化著稱。 1.【宋鈞窯海棠紅雙系罐】 雙系:即兩耳。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艷的顏色。
2.【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宋代鈞窯燒制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規(guī)格】:高26.1厘米,口徑22.1厘米,底徑16.7厘米。
【簡介】
鈞窯是宋元時期的著名窯場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禹縣。鈞窯器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月白、天藍為基調,部分釉色藍紫交融或于月白,天藍中加紅斑。釉面乳濁失透。這件尊通體釉色月白,對于其制作年代,目前尚有宋抑或元、明不同的認識。
此尊仿古銅器式樣。胎體厚重,胎質堅密;尊內(nèi)外施月白色釉,釉色勻凈,乳光晶瑩,肥厚玉潤。器身飾長方形出戟12個,分置在頸、腹、足部。足內(nèi)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類器物從大到小的順序編號。有的部位色釉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流動狀線條,似一條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稱之為“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獨有特色。
3.【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規(guī)格】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簡介】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nèi)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xiàn)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nèi)壁刻劃數(shù)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4.【宋鈞窯鼓丁三足洗】 【文物現(xiàn)狀】藏于首都博物館。
5.【鈞窯月白釉單柄洗】 【規(guī)格】高7.3cm,口徑20cm,底徑6.7cm。
【簡介】洗長圓形,口沿的局部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環(huán)形柄,通體施天藍釉,釉質凝厚滋潤。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zhèn)窯的制品為多。鈞窯大部分產(chǎn)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淡的藍色稱天青,較深的稱天藍,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稱月白,具有螢光般的幽幽光澤。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6.【鈞窯玫瑰紫釉尊】
【規(guī)格】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簡介】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nèi)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shù)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nèi)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guī)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xiàn)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年代】宋代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7.【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規(guī)格】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簡介】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云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nèi)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8.【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規(guī)格】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年代】宋代
【簡介】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xiàn)“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并刻有數(shù)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9.【鈞窯天藍釉鼓釘三足花盆托】 【規(guī)格】高11.5cm,口徑25.2cm,足距16.5cm。
【年代】宋代
【簡介】器口內(nèi)斂,淺腹,坦底,以三云頭形足相承。近口沿處凸起一周弦紋,外口下及近底處各有鼓釘紋一周,上為23枚,下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釘痕,其內(nèi)有“一”字標記及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養(yǎng)心殿”、“長春書屋用”款識。通體施天藍色釉。
鈞窯之所以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并成為北宋宮廷用瓷,一方面是因為鈞瓷獨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為它那典雅端莊的造型。此件天藍釉鼓釘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稱宋鈞瓷中的上乘。
【文物現(xiàn)狀】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10.【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 【簡介】仿商周青銅器式樣燒制,撇口,頸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口圈足。尊體飾有長方形戟12個,分置在頸、腹、下頸部,計三層,每層4個,兩兩相對,上下呼應。通體施滿釉,呈丁香紫色;凸棱部呈土黃色,兩色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
,令人陶醉。
【文物現(xiàn)狀】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1.【鈞窯瓷瓶】該鈞窯瓷器造型大方、氣勢端莊、色澤勻稱。此鈞窯瓷瓶乃1953年周總理號召恢復鈞窯生產(chǎn)的時候,由鈞窯工藝大師任堅制作的精品,是新中國鈞窯試燒成功的開山之作。現(xiàn)在的價值無法估量。 12.【元 鈞窯雙耳瓶】 【規(guī)格】口徑 5.5cm ,高 17.3cm。
【簡介】侈口,束頸,斜肩,鼓腹,嵌燒底座,座面如意形鏤空間隔出戟裝點,與如意五足對應。頸、肩兩側堆貼螭龍雙耳各一。瓶身整施鈞釉,釉色乳濁,藍白交融,有青綠一抹,灑染其間,仿如孔雀展尾之姿。此瓶元代鈞窯燒制,瓶身連座設計,座足底一圈露灰紅胎體,配以主體釉色變化裝點,頗為別致。
13.【鈞窯鐵灰釉葫蘆瓶】 14.【鈞窯瓷瓶】該鈞窯瓷器造型大方、氣勢端莊、色澤勻稱。此鈞窯瓷瓶乃1953年周總理號召恢復鈞窯生產(chǎn)的時候,由鈞窯工藝大師任堅制作的精品,是新中國鈞窯試燒成功的開山之作?,F(xiàn)在的價值無法估量。
16.【鈞窯荷口雙龍耳瓶】 【年代】宋代
【規(guī)格】38×16cm
17.【鈞窯瑞獸紋方口瓶】 【價格】36萬
18.【元鈞窯天青釉里掛紅斑雙龍耳環(huán)瓶】 【簡介】敞口外撇、直勁平肩、圓鼓腹、底足部外撇、頸部鑲一對雙龍耳吊環(huán),足底部無釉露胎,足底心旋削紋痕跡。造型優(yōu)雅、裝飾別致。胎質青而堅硬。釉色:青釉瑩潤、內(nèi)外施釉、底部無釉。釉面(窯變)瓶身大部分面積呈不規(guī)則的玫瑰紫色斑,顏色絢麗多彩,世人稱贊曰:“入窯一色、出窯萬變,渾然天成、絕世無雙,鈞窯掛紅、價值連城”。釉層:厚潤,雙耳環(huán)部流釉呈淚痕。釉面呈細小冰裂紋。叩聽其聲呈瓦檔聲。此物屬鈞窯的典型珍品。此物品相完好,有很好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19.【清代官窯仿宋鈞窯筆洗】洗邊飾一犬橫臥。 23.【鈞窯瓷器-和諧寶鼎】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耳。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
24.【鈞窯瓷器】窯變一點紅。 25.【鈞窯瑞獸紋方尊】瑞獸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一種圖騰崇拜,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們從遠古時代一直沿存至今。中國古代有四大瑞獸,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還有麒麟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瑞獸。 火焰珠紋:是我國的傳統(tǒng)紋飾在壁畫、金屬器物、石刻、服裝織物等載體上均出現(xiàn)有它的大量形象。火焰珠紋最晚自元代始即被延伸運用于瓷器之上,并沿用至明清兩代。典型的瓷器火焰珠紋均由“圓珠”和“火焰”兩部分結構組成,一般作為輔助紋與其它紋飾配合使用。
28.【鈞窯荷口瓶】荷葉口,內(nèi)斂,鼓腹,圈足。 33.【鈞窯瓷器】
34.【元代鈞窯蓋罐】 【規(guī)格】高19.8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8.5厘米。
【簡介】蓋為山形小鈕,斜平頂,直壁,子口。罐為子母口,矮頸,雙環(huán)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勻凈細潤,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玫瑰紫色窯變。內(nèi)外壁皆施釉,足底無釉,墊燒。此蓋罐釉色勻凈光亮,積釉肥厚,窯變瑰麗,是元代鈞窯中的佳品。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35.【鈞窯茶具鈞窯紅西施壺】 西施壺,顧名思義:應該和西施一樣美,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于西施:壺嘴便是西施的口,壺的身體則剛好是壺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纖細的腰姿。
“西施壺”,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西施乳壺”,簡稱“西施”或“西施乳”。這個壺型在紫砂壺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記載的。
36.【鈞窯紫釉南瓜茶葉罐】 37.【金-元鈞窯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文物現(xiàn)狀】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底刻乾隆詩。 38.【鈞窯粉青窯變粉紅碗】 【文物現(xiàn)狀】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39.【金-元鈞窯天藍葡萄蓮花式花盆】 【規(guī)格】高16.5公分 口徑22.8公分足徑11.9公分。
【簡介】作六瓣蓮花形,胎骨豐厚,侈口折沿,沿邊凸起一道細稜,深腹、上豐下斂,外壁依隨蓮花之形,作鼓起、凹進的變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對應折沿亦呈蓮花形。通體罩施濃釉,釉面不勻,口沿一道褐色窄邊,外壁葡萄紫釉局部出現(xiàn)天藍色的釉彩,內(nèi)壁則藍、紫彩釉相間。施釉至足際,足內(nèi)周壁與外底皆塗醬色護胎汁。足底緣與口下傷缺處皆露灰土色胎,底印數(shù)目字「七」,並有清宮所刻「養(yǎng)心殿隨安室用」的款記。
【文物現(xiàn)狀】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40.【金-元 鈞窯月白葵花式花盆】 【規(guī)格】高20.6公分 口徑28.2公分 足徑14.1公分。
【簡介】花盆作六瓣葵花形,侈口出沿,沿邊凸起一道細稜。深腹、上豐下斂,器壁依隨葵花式而作鼓起、凹進的變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呼應折沿,亦作葵花形。通體罩施月白色釉,胎厚釉濃,釉質乳濁,釉表氣泡稯眼明顯。釉面偶見蚯蚓走泥紋,並有米白色的流釉痕??谘囟犨吪c器內(nèi)周壁的稜線,皆呈褐色。施釉至足際,足邊修釉整齊,底緣平整,外底塗醬色護胎釉,並刻數(shù)目字「一」。
【文物現(xiàn)狀】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41.【民國仿鈞窯花觚】 花觚:早期的花觚人們通常把它描述為“尊”,它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加谠饕餍杏诿骷尉?、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脑煨碗h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臅r代特征十分明顯,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鳳尾,器型古樸典雅。
42.【鈞窯四方壺】 45.【神垕鎮(zhèn)鈞窯十件】 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chǎn)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實現(xiàn)了鈞瓷生產(chǎn)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46.【鈞窯六角乳丁洗】 52.【鈞窯天青釉水滴】
水滴:滴水于硯的器具,故名。又稱“硯滴”。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69.【元鈞窯水洗子】
70.【宋代鈞窯水裂紋(修內(nèi)司)魚尾瓶】 修內(nèi)司: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宋屬將作監(jiān),掌宮殿、太廟修繕事務。
71.【窯變釉茶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