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江西渼陂村
在美麗的吉安市青原區(qū)富水河畔,有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這是一座比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它就是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它還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評為國家4A旅游風景區(qū)。它以厚重的歷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藝術及可敬可頌的紅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矚目。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部富水河畔,離吉安城30公里,屬青原區(qū)文陂鄉(xiāng),全村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村中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古代和近現(xiàn)代文化印跡,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令人嘆為觀止。渼陂也因此聞名遐邇。 渼陂村是吉安市的一個廬陵文化古村,里面明清時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棟,還有紅四軍的軍部,‘二.七’會議會址,毛澤東舊居和曾山的舊居。有一條古街。這個村子也是人杰地靈,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國的將軍。他們是梁興初將軍、梁必業(yè)將軍和梁仁芥將軍。 在江西省吉安縣南的陂頭。二七會議會址是一棟前后兩進的梁家宗祠,座西向東,分前后兩棟,中有2.2米寬的走方廊小院,為磚木結構?,F(xiàn)保存完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辭典》。 二七會議,也稱二七陂頭會議,是指1930年2月7日至9日,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和紅五、六軍軍委在江西吉安陂頭召開的聯(lián)席會議。毛澤東在7日作了《關于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會議討論了有關政治、土地、紅軍、黨的組織、蘇維埃等重要問題,確定黨的任務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和發(fā)展工農(nóng)武裝。會議糾正了贛西特委、贛南特委的右傾悲觀思想和遲遲不分配土地或按勞力分配土地的錯誤作法,加強了黨對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領導。 會議將紅四軍前委改為總前委,作為四、五、六軍及贛西南、閩西、東江、湘贛邊區(qū)等紅色區(qū)域的領導機關,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會后,根據(jù)這次會議的決定,將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并建立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 其實主席選中這個地方作為他的舊居,真正的原因是里面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書齋,整個建筑構造象一張古床,上面那些“貼花”是其它古村很難得一見的,均由竹片一片一片粘上去的保存到現(xiàn)在都完好無損,當時主席就在這跟老百姓交流,真正值得我們回味的是墻上的這副對聯(lián)“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毛主席最喜歡這副對聯(lián),它也恰恰反映了主席的革命生涯,據(jù)說,后來主席把這副對聯(lián)著帶到中南海去了。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偉的當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梁姓是村里的大姓,梁氏宗祠當然也是村里最引人眼光的建筑。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來經(jīng)過多次重建,至今依然顯得古樸雅致,雄偉壯麗。祠堂飛檐高挑,是二層三進的磚木結構,高大的斗拱依然有著當年的氣勢,但是,據(jù)說這里曾有著精美的雕刻梁托,但都在動亂的年代中被破壞掉,想起來確實可惜。只有在中堂的墻壁兩側,寫有“忠、信、篤、敬”四個大字,每個大字都有兩個人之高,那種氣勢足以令人震撼。在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寫著蘊意深遠的對聯(lián),深濃的文化蘊味從中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