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素有“風景如畫”之美譽。是集文物保護、山水觀光、人文體驗、休閑等娛樂功能于一體的風景區(qū)。東坡赤壁也一直作為黃岡的標志。
由于歷史上長江多次改道,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景象。
廣場右側是蘇東坡展廳,在展廳里通過大量文字、圖書以及微型泥塑圖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東坡赤壁”的歷史面貌—— 公元1079年7月(北宋元豐2年),身為湖州太守的蘇軾因寫詩寓物托諷新法(烏臺詩案)被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后經多方營救,被責授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2年正月,時年45歲的蘇軾被押出汴京赴黃州,長子蘇邁徒步相隨,家眷繼續(xù)留在南都(即現商丘)。
蘇軾在黃州生活期間,持躬耕作,扁舟草屐,放浪山水間,與漁雜處。他心胸豁達,與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
在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詩歌約220首、詞66篇、賦3篇、文約169篇,還有書信288封等大量文學作品。這段時期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輝煌時期。出展廳向后,一條紅褐砂石的石階小道蜿蜒而上,徑直通向半山腰間的東坡赤壁。
遠遠望去,那大小不等、古色古香、錯落有致的亭閣樓榭半隱在翠綠叢中。每級石階的中部都被磨成了凹陷,由此可見它記錄著多少歲月的痕跡。小道的一側是紅褐峭壁,另一側是用白玉條石砌成的護欄,護欄下面是片片竹林??每么渲裢Π沃鄙希袢~在微風輕拂下簌簌作響。象是在熱情地招呼游人。
赤壁的正門為方框式結構,“東坡赤壁”四個大字鑲嵌在門楣的正上方,一幅“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天生赤壁不過一炬蘇子兩游”的對聯裝點著大門,給人一種典雅肅穆、莊周郎嚴別致的氣息。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貶謫黃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貶黃時寫有赤壁二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揚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為“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于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現有面積五百余畝。建筑物計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三樓(棲霞樓,涵暉樓,挹爽樓),二閣(碑閣,留仙閣),一齋(慨然齋),一像(東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賦堂內有一塊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賦》全文;留仙閣有一幅蘇東坡游赤壁全圖;碑閣內有百馀塊石碑,刻滿蘇東坡的書法。處處是東坡居士的墨寶詩詞,令人不由遙想這位千古風流人物當年的雄姿英發(fā)!
赤壁古建筑依山就勢,古樸典雅,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赤壁碑刻,聞名全國,有歷代名人書畫碑刻近三百塊,其中蘇軾書畫碑刻一百余塊,居全國蘇書碑刻之冠。
東坡赤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