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佛教文化由海路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是中國“海派”佛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早在2000多年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文化就傳到了北海,北海合浦縣的近萬座漢代墓葬中,就挖掘出大量的佛珠、佛像、西域僧人陶俑等。另據(jù)史籍記載,達摩祖師的法座曾到過北海;合浦曲樟鄉(xiāng)靈隱寺的碑文抄本中也記載:明朝崇禎2年,天竺高僧海溟法師到靈隱寺講經(jīng)傳法。北海藉北伐名將、19路軍總指揮,曾擔任過民國政府行政院代院長的陳銘樞,就曾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發(fā)起人之一。這樣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自然會孕育出像模像樣的寺廟。
掩映在綠蔭中的這座寺廟,名叫“普度寺”,雖然建筑的成色看起來并不那么老舊,但寺廟卻有數(shù)以百年計的歷史了,屬于異地重建,擬定常住約200位僧人。原來的寺廟與北海市內的普度震宮連成一體。重建資金來源于海內外佛教信徒的捐助,首批投資6000萬元,兩年前正式落成并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禮。
普度寺的山門,氣度恢弘,中國佛教協(xié)會一誠會長親筆題寫“普度寺”寺名。殿分為三重:前殿是天王殿,彌勒佛坐鎮(zhèn),兩邊是四大金剛;中殿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佛祖端祥安坐,十八羅漢姿態(tài)各異;后殿是觀音寶殿,矗立的千手觀音佛像金碧輝煌。三大殿堂高約25米,高大巍峨,飛檐拱璧。寺院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分別安放著重達3噸的大鐘與直徑3米的大鼓,敲鐘擊鼓,洪音遠播。普度寺一開院便香火旺盛、梵音繚繞,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成為北部灣地區(qū)最具特色的佛家寺院。
佛說:“四大皆空,慈悲為懷”,其實也不無道理。佛教文化所倡導的棄惡、揚善、清凈、平等、慈悲、包容、和諧,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的期盼和內心的不懈追求嗎?信奉佛教的朋友,可以在寺廟里燒上一炷香,在佛前許下一個美好的心愿;其他朋友,也不妨隨意參觀一下,感受這里獨特的文化氛圍與周邊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