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大觀園原名
桂林劉三姐景觀園,坐落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畝,總投資伍仟余萬元人民幣。
劉三姐大觀園是桂林市旅游業(yè)的一顆新星,她以劉三姐文化精華為主題,
集觀賞、娛樂為一體的休閑游樂場所。
劉三姐大觀園于2012年8月10日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4A級
旅游景區(qū)、廣西首批民旅風情旅游示范點。
景區(qū)是一座展示劉三姐文化及廣西
少數(shù)民族文化經(jīng)典的主題游園,
在這里游客可以零距離領略和體驗劉三姐文化及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精粹和樂趣。
園外山清水秀,倒影如畫,有桂林古八景“西峰夕照”、桂林續(xù)八景“陽江秋月”;
園內(nèi)亭臺樓榭、峰峻洞幽,有桂林生態(tài)樂園之最百鳥園;有電影《劉三姐》的壯樓、莫府。
主要景點:
銅鼓,是壯族與瑤族的神秘的藝術珍品,
在國內(nèi)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風情園中,多以銅鼓象征壯族村寨。
它的鼓面代表天空,鼓身代表大地,鼓足代表下界,反映了壯族祖先的宇宙觀。
壯族祖先認為:宇宙是一個三層的圓柱形的立體結(jié)構(gòu)。
上層叫上界,居住著雷王與眾神;中層叫中界,居住著人類;
下層叫下界,在地表以下,由蛟龍管理。
景區(qū)內(nèi)有廣西最大的銅鼓,在鼓面上,鑄造著壯人頂禮膜拜的圖騰——
太陽與青蛙,壯人認為青蛙是雷神的兒子,求雨就要靠青蛙。
鑄銅鼓:鑄銅鼓要先祭神,有時甚至用人祭。古代,銅鼓多用于祭神、
節(jié)日喜慶,打仗時,則是號令士兵的指揮工具。
全球現(xiàn)有古銅鼓1600多個,中國有1400多個,其中廣西出土的獨占500多個。廣西博物館現(xiàn)藏有世界最大的銅鼓,鼓面直徑165厘米,鼓高67.5厘米,重約300公斤,被稱為“銅鼓王”。
瑤族長鼓:廣西是壯族自治區(qū),首府在
南寧。但廣西的簡稱是桂,
這是因為從古代到1949年前夕,廣西的省會及政治、文化 和經(jīng)濟中心一直都在桂林。
桂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壯、苗、瑤、侗族。對這四個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
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jié)、侗族的樓。
瑤族的舞尤以長鼓舞最富特色。長鼓也分公母,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長而細。
長鼓敲響的時候,瑤妹們就會手拿絲巾圍成外圈,翩翩起舞。景區(qū)的長鼓是一個是公鼓。
瑤族的長鼓與瑤族的始祖有關?,幾迨且粋€國際性民族,其族人已擴散到了東南亞、歐美,因而瑤族有許多支系。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支系盤瑤傳說中的始祖是一位叫盤王的英雄,
是國王的駙馬。盤王與公主依山而居,生有六男六女。
一天,盤王上山打獵時被一只羚羊用角撞下絕壁,不幸摔死了。為了悼念盤王,他的子女射死
羚羊,剝皮蒙成鼓面,擊鼓以示悲憤,這就是瑤族
長鼓的來歷。
全國瑤族一致商定,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jié)。
盤王節(jié)上將會有壯觀的瑤族長鼓舞群舞表演。
莫府大宅:“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劉三姐是傳說中的壯族歌仙,她以山歌為武器,與土豪莫懷仁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景區(qū)內(nèi)的豪宅就是莫懷仁居住的莫府。
莫府坐北朝南,東青龍,左傍蒼翠秀美的西山;西白虎,右依靈氣生生的踩月山;南朱雀,前環(huán)美麗的桃花江;北玄武,背靠徐霞客記載過的獅子峰。
莫懷仁名聲赫赫,家財萬貫。從風水角度上說,莫府大門朝南,如獅子大開口,擁糧田萬頃,吞四方錢財。正所謂峰山為脈.江水為氣,莫府的宅地為玉盆,陰陽和諧,氣通運暢。
莫府大門門扇上的圖像叫椒圖,是傳說中龍的第九子。它好睡,所以把它安在豪宅的大門上。因為豪宅的大門一般是不開的,椒圖盡可以放心地睡大覺:如果來了貴客,只須叩擊椒圖口中叼著的鐵環(huán),椒圖便會睜開睡眼,一看——哇,來了貴客!立即便會大開府門迎貴賓。
翠竹奇趣:桂林是一個由綠水、青山、翠竹、倒影組成的綠色世界。其中光綠竹就有毛竹、苦竹、方竹、紫竹、鳳尾竹、龍鱗竹等許多品種,請看小路右邊,這種竹子號稱“三不像”。
桂林是一個由綠水、青山、翠竹、倒影組成的綠色世界。其中光綠竹就有毛竹、苦竹、方竹、紫竹、鳳尾竹、龍鱗竹等許多品種,請看小路右邊,這種竹子號稱“三不像”。
再請看旁邊的這種胖竹子,它圓圓胖胖的竹莖使人想起彌勒佛的大肚子,
故而得名“佛肚竹”或“羅漢竹”。想要消災免難的團友可摸摸彌勒佛的大肚子。
阿牛家:穿過竹徑,來到了阿牛哥的家,這兒也就是劉三姐與哥哥劉二借住的地方。在電影中,劉三姐曾經(jīng)坐在屋中一邊繡繡球一邊唱:“山中只吶見藤纏樹吶,世上哪見樹吶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吶,枉過一春吶又一春!”
阿牛哥的家是一棟典型的壯家干欄式茅屋。所謂干欄式民居是由2~3層構(gòu)成,一層架空,用于養(yǎng)牛、養(yǎng)豬;二層住人;三層存放糧食。
阿牛哥是窮漁家,以捕魚為生,故而一層低矮,也沒有第三層。干欄式民居是我國南方山區(qū)普遍采用的一種建筑形式,只要走進阿牛哥的家里就會發(fā)現(xiàn),它可以防蛇,又干燥又涼爽。最早的干欄式民居是在浙江余杭縣河姆渡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據(jù)專家考證,距今已有7000多年。
金蟾對歌臺:廣西是山歌的故鄉(xiāng),壯族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歡對唱山歌,對歌已成為壯族民間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對歌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因此對歌臺的類型也各具特色?!敖痼笇Ω枧_”造型就非常奇特,它由一只巨大的
金蟾馱著一只小金蟾構(gòu)成。
所謂金蟾就是青蛙神靈的化身,在壯族人民心目中,青蛙是神圣的動物,被稱為蛙神。
壯族人民視蛙神為“天神之子”、“雷公之子”,
因而蛙神身上的顏色也就變成金黃色了。
侗族鼓樓: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
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
侗鄉(xiāng)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
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xiàn)多音部,
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
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劉三姐故居: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姑娘,她自幼父母雙亡,
靠哥哥劉二撫養(yǎng),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魚為生,相依為命。
三姐不但勤勞聰明,紡紗織布是眾人夸贊的巧手,而且長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絕倫。
尤其擅長唱山歌,她的山歌遐爾聞名,故遠近歌手經(jīng)常聚集其村,爭相與她對歌、學歌。
鳥語林:劉三姐景觀園的前身叫鳥語林,現(xiàn)在每一個人都已聽到百鳥爭鳴的生態(tài)交響樂。
在這鐵絲大網(wǎng)內(nèi),各種鳥兒形態(tài)萬千、羽毛七彩、體態(tài)玲瓏、舞姿優(yōu)美,園中還有鸚鵡升旗、叼錢、開飛機、打籃球等精彩的鳥的表演。
孔雀東南飛:在中國,孔雀是美麗、吉祥的代名詞。在清代,孔雀翎還是權勢的象征,清朝大小官吏的紅頂子上都插著一只孔雀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