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清乾隆 淡綠釉暗花六聯(lián)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17cm
此品造形奇特,分別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環(huán)繞著中央的主瓶,共同構(gòu)成一件獨立完整的作品。其實經(jīng)由透視,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連,肩部以上的細長頸則只只分開。特別是周邊的五管長度齊平,而中間的主瓶長度稍長,正好強調(diào)它是由六只瓶子所組成的一件作品。傳世的乾隆官窯已經(jīng)出現(xiàn)像雙連瓶、四連罐等由多件瓶子共同組合完成的作品,至乾隆時期,御窯廠再加以發(fā)揮,盡力燒造“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時融合技術(shù)與想象為一器的新瓶式。透視六連瓶的構(gòu)造,發(fā)現(xiàn)其組合相當別致。即六聯(lián)瓶中間的主瓶瓶身從上而下分別開挖出五個穿孔,每一個穿孔又各與周邊環(huán)繞的五瓶相通。因此,六聯(lián)瓶雖然由六只瓶子所組成,其實瓶身卻彼此相連、互通。最難得的是周邊的五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于粘貼過程又必須對準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見乾隆官窯悉心照顧細節(jié)的特色。
六聯(lián)瓶較多見于乾隆官窯制器,瓶敞口,長頸部各有凸起弦紋一道,圓肩,圓腹下垂,圈足。足內(nèi)白釉略泛青,此種釉色而非豆青及粉青,同時同此型器多施茶末、粉青等釉,亦有青花纏枝蓮品種,可見清宮舊藏。唯此施淡綠釉,釉下亦有暗花裝飾,傳世極為罕見,其色鮮亮素雅,彌足珍貴。淡綠釉為綠釉的一種,清代雍乾兩朝官窯所制極為精美,大多造型古樸,色調(diào)柔和。其制作考究,六瓶瓶體緊密相連,內(nèi)腹相通,中間瓶略高,俯視恰如梅花綻放。六聯(lián)瓶呈梅花狀排列,中央高聳如花蕊,外周拱衛(wèi)花瓣,造型新穎;于典雅氛圍中巧現(xiàn)其思。中間瓶底足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六聯(lián)瓶與乾隆朝同類品比較(參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茶葉沫釉六連瓶 圖1),不但傳世稀少,且體積大,突顯雄壯偉岸之氣勢。此外,肩部以下瓶腹連通,制作難度極高,是代表乾隆朝制瓷工藝水平和新穎設(shè)計的獨特佳作。
來源: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RMB 4,370,000
622清雍正 粉彩漢鐘離直立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6cm
雍正粉彩,綺麗清新,開一代之奇。所繪花鳥人物山水,工藝殊絕,意態(tài)不減,無一不備。此對盤敞口,斜腹,圈足,胎骨細膩,釉質(zhì)滋潤。盤心粉彩以沒骨畫法繪人物故事紋,盤心老者極具仙風(fēng)道骨之氣,分別為八仙之中的漢鐘離和呂洞賓,本對盤釉面平滑,光潔無疵,用色柔和,色彩淡雅而有層次,筆法精妙入微,是雍正粉彩瓷妙品。
來源:蘇富比香港2014年4月,編號248-249。
RMB 828,000
623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螭龍紋福壽撇口瓶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高28.6cm;直徑8cm
此瓶撇口,長頸,腹扁圓,圈足。胎體堅致瑩白,釉光滋潤厚腴,通體飾粉彩纏枝蓮紋,口沿描金,其下環(huán)飾松石綠彩如意云頭紋,頸部分別以礬紅,金彩繪制蝙蝠及“壽”字紋樣,腹部主題紋樣為蓮花、靈芝、寶相花和螭龍紋,其間夾迭蜷曲柔婉的枝葉,盡顯舒展柔美之姿,近足處繪蓮瓣紋,底部施松石綠釉,中央以礬紅寫“大清嘉慶年制”六字年號篆款,工致端莊。整體構(gòu)圖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繪畫細致工整,寓意吉祥,載承“福壽連連”的佳美愿景。
嘉慶初年,乾隆皇帝雖已遜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此時御窯廠的燒制仍為乾隆御窯的延續(xù)。清嘉慶年間生產(chǎn)的瓷器,沿襲了乾隆器之特點。其造型,紋飾多遵循舊制,采用傳統(tǒng)寓意吉慶的圖案,制作及繪畫技巧亦十分嫻熟,宮廷使用的粉彩瓷器,從造型到釉彩,亦追求雍容華貴,色調(diào)繽紛濃厚,紋飾布局繁密,畫面飽滿,頗有富麗堂皇之勢。此器造型別致,以乾隆器物為宗,紋飾布局繁密適當,寓意吉祥的裝飾,盡展嘉慶瓷器承襲乾隆奢華的藝術(shù)遺風(fēng),保存完好,為嘉慶時期粉彩器的珍品,傳世少見。
來源:20年前購于倫敦
HKD 1,200,000-1,800,000
624明嘉靖 青花四藝罐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高12.7cm
所謂“四藝”者,通常指中國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shù),即琴、棋、書、畫,又稱為“文人四藝”。本罐胎質(zhì)堅細,器型講究,直口,豐肩,弧收腹,小巧雅致,為典型的嘉靖仿成化“天”字罐造型。因“天”字罐造型是成化著名的新創(chuàng)品種,后世追捧,嘉靖一朝更是推崇有加。
與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拋棄佛教而迷信道教,癡心于長生不老。醉心于仙道的嘉靖皇帝同樣是一位厲害的權(quán)術(shù)家,為了權(quán)力場上的厲害嘉靖一朝45年,內(nèi)閣首輔多次易主,他始終能夠平衡其中。眾所周知,嘉靖內(nèi)閣多是文人內(nèi)閣,當然離不開琴棋書畫。本罐所繪紋飾能夠舍去嘉靖官窯常見的仙道圖案,而以文人最喜愛的“琴棋書畫”入圖,極為罕見。小罐頸及底足處各飾一周纏枝蓮紋,為典型的明代雙勾填描畫法。中間部分通景繪畫三組紋飾,最重要的一組則是“聽琴”圖,主人頭帶高冠,端坐扶琴,身后洞石挺立,蒼松俯仰,兩位客人端坐兩側(cè),側(cè)耳傾聽,入癡入醉,身后童子垂手恭立。初看這一場景似乎非常熟悉,細看之下,圖中布局、人物不正是宋徽宗所繪《聽琴圖》里面的場景嗎?此場景以松樹相隔,進入“手談”圖,兩位老者坐于石墩之上,長案之上擺放棋盤,一人懸棋將落,另一人觀棋不語,若有所思。此場景雖然較小,但動靜結(jié)合,表現(xiàn)出畫師高超的畫工。此罐愛面積所限,不得不將書、畫兩個場景合而為一,芭蕉樹前一位高士扶案作畫,案邊高士雙手捧書,以“書”代書法創(chuàng)作,構(gòu)思巧妙,旁邊童子遠遠恭立不忍打攪。三組紋飾稚趣古拙,流暢豪放,一氣呵成。青花發(fā)色藍中泛紫,具有鮮明的嘉靖時代特征。
三組紋飾布局疏朗,似有范本,以即琴、棋、書、畫繪入瓷器,在歷代官窯瓷器中十分少見,圖中古琴、棋盤、長案、石墩、木椅皆是歷史的見證。三組紋飾看似與嘉靖一朝的仙道圖案無關(guān),細細體會發(fā)現(xiàn),三組圖案中的主體人物皆繪成高壽之人,道骨仙風(fēng),何償不是嘉靖皇帝本人所追求的?作為一種歷史特定的潮流和思想的獨到藝術(shù)手法,得以充分完善的表現(xiàn),此罐可算是此時期官窯精品,極具收藏價值。
來源:1. 佳士得紐約 2010年9月17日 編號1366
2. 佳士得紐約 1983年11月30日 編號83
HKD 2,000,000-2,800,000
625明嘉靖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高29.8cm;直徑4.8cm
此器作葫蘆形,雙腹豐腴,束腰,臥足。線條柔美起伏,盡見迤邐之姿。所施白釉勻凈瑩亮,胎骨細薄堅致,麗質(zhì)怡人。通體繪以青花纏枝蓮紋飾,青花濃妍青翠,以濃淡二色繪就蓮瓣,視覺效果突出。蓮紋委婉騷姿,枝蔓相接,優(yōu)美生動,連綿不斷,寓有“生生不息,綿綿不久”之意,口沿一周落有“大明嘉靖年制”款識。繪畫筆法細膩。釉色光亮溫潤,青料聚集之處呈鐵褐色,凝重之處呈黑色結(jié)晶斑,深入胎骨,撫之有凹凸不平之感。整體構(gòu)圖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繪畫細致工整,工藝精湛絕倫。葫蘆瓶的造型始見于唐,流行于元,最盛于明代嘉靖年間。最根本的原因是嘉靖皇帝一生沉迷道教,而葫蘆又是道教中的吉祥之物。
來源:1.19701973年間購于佳士得英國拍賣
2.香港資深藏家收藏
RMB 1,610,000
626清乾隆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天球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53cm
此天球瓶造型碩大飽滿,紋飾華麗,體現(xiàn)了乾隆皇帝慕古求新的品味,也顯示了景德鎮(zhèn)御窯的能工巧匠在唐英的督促和帶領(lǐng)下,將材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唐英十七歲供職于內(nèi)務(wù)府,事于養(yǎng)心殿,看盡養(yǎng)心殿作坊的琺瑯作及畫作,耳濡目染,為督陶官的職業(yè)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1728年唐英奉雍正帝圣命任景德鎮(zhèn)御廠督陶官,御廠的瓷器制造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達到空前的水平,對中西方的瓷器制造影響深遠。
以花果紋作紋飾的天球瓶如鳳毛麟角,如此器黃地飾青花紋飾者更為珍罕。一件最接近的例子但不飾黃地分別于紐約及倫敦蘇富比拍出,最近一次2012年10月9日見于香港蘇富比,編號121(圖一),此器源自張永珍博士收藏。清宮舊藏一件與此器紋飾相同但帶雍正款青花天球瓶,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83(圖二)。比起雍正版簡潔的紋飾,此器頸、肩處更為華麗繁復(fù)。由雍正器上滿飾頸部的纏枝蓮紋,演變成此器上的纏枝蓮紋帶,由紋飾上可見工匠的杰作基于兩朝皇帝的不同的品味。
黃地青花瓷器始見于明宣德期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貴的新品種。此器承明朝宣德之風(fēng),增添了乾隆皇帝的新元素,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地青花瓷器發(fā)展至清朝,器形更加豐富。如數(shù)件帶乾隆款的梅瓶,其中一件仿永樂朝器形,1990年11月13日于香港蘇富比拍出,編號255(圖三);另外一對1989年5于31日于紐約蘇富比拍出,編號183;一件豐肩、典型的乾隆梅瓶,1996年4月28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出,編號56。四件景德鎮(zhèn)出土,飾花果紋但破損的宣德盤,曾展于《景德鎮(zhèn)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鴻禧美術(shù)館,臺北,1998年,編號78-2、82-2、85-3及88。
花卉瑞果紋始于明永樂,但是清朝皇帝們最喜歡的紋飾。朱湯生,《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年,頁30提到這組乾隆仿明永樂青花紋飾,在永樂紋飾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變,特別在線條和以繪畫重現(xiàn)明青花之鐵斑特征,使之更有立體感。北京故宮博物藏一永樂例,見耿寶昌,《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圖15,耿老提到此器帶典型的永樂風(fēng)格。參考是次拍賣之永樂青花瑞果梅瓶(編號3023)。此器上的紋飾是以永樂器為藍本,體現(xiàn)了乾隆帝慕古好雅的情懷。
明初青花紋飾疏朗明快,自然流暢,畫面多留白地。此特點初見于永樂青花及甜白器上,繪畫工匠運用小筆觸,令器面出現(xiàn)深淺不一的顏色。至乾隆永樂時期的自然魅力已經(jīng)演變成精致的裝飾圖案,頸肩處華麗吉祥的如意紋飾依然延續(xù)。
花卉瑞果紋飾在天球瓶造型上展出了新的生命。天圓地方的天球瓶源于明永樂期間,清朝工匠把瓶頸、肩改大,造型更為宏偉穩(wěn)健。天球瓶需要設(shè)計改造,紋飾的組合使之為和諧。折枝桃、石榴舒展于器腹,中間以折枝花卉相隔,均以三角形的形態(tài)繪制。不僅美觀,且含有吉祥的象征意義。桃寓意長壽,石榴象征多子嗣,人們相信花可辟邪。
HKD: 41,560,000
627明宣德 青花“江崖海水”圖渣斗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高16.7cm
渣斗又稱唾壺,但確實用途,有待查考。此器形始見于十五世紀,近年被重新定代的鈞窯器中,也有相同的器形。明正德朝瓷器也見此類器形,為一件黃地綠彩龍紋渣斗。
江崖海水紋是明早期青花瓷器上常見的紋飾,至宣德此紋飾已由襯底的陪襯紋樣變?yōu)橹骷y飾,且水波漸轉(zhuǎn)淘涌,有別于前朝簡約。此器上海浪紋中間以挺立的巖石相間,為“江崖海水”紋,象征西王母的蓬萊仙島,最早見于永樂青花瓷器上?!敖潞K奔y象征福山壽海、江山大業(yè)之吉祥意愿。
傳世品中著錄過同紋飾的渣斗共計五件。兩岸故宮博物院各藏一件,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紅(上)》,香港,2000年,圖版113(圖一);《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1998年,編號18。第三件原為Oppenheim舊藏,現(xiàn)藏倫敦大英博物館,見JessicaHarrison-Hall,《MingCeramicsintheBritishMuseum》,倫敦,2011年,編號4:38。第四件為英國戴維德基金會藏品,見MargaretMedley,《TheChinesePotter》,倫敦,2001年(再版),圖147和148。另一件1991年4月30日于香港蘇富比拍賣,編號13,并著錄于《世界陶磁全集》,卷11,東京,1981年,圖版71及MasahikiSato,《ChineseCeramics》,紐約及東京,1981年,頁164,圖236。
來源:吳賚熙收藏
倫敦蘇富比1937年5月25日,編號29,L.F.Hay少校收藏
倫敦蘇富比1939年6月16日,編號87,R.H.R.Palmer收藏
倫敦佳士得1982年6月14日,編號82
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編號2930
出版:Harry Garner 爵士,《Oriental Blue and White》,倫敦,1973年,圖版31B Margaret Medley,〈Re-grouping 15th Centuries〉,《香港東方陶瓷學(xué)會會刊》,34期(1962-63年),圖版12A
RMB 16,840,000
628清雍正 粉彩“團菊”菊瓣盤 (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8cm
巧妙運用釉上彩,燒造出繽紛多色且諧調(diào)美妙之粉彩瓷,可說是景德鎮(zhèn)造瓷史上最后的一大創(chuàng)新。粉彩瓷獨特的胭脂紅彩及白彩傳自歐洲,直到康熙末年時,此釉方終于能在中國獨力生產(chǎn),促使景德鎮(zhèn)御窯廠成功燒造出粉彩瓷。雍正年間更發(fā)展出各式新穎的粉彩紋飾,將各式新研發(fā)出的釉上彩之特色,發(fā)揮到了極致。
景德鎮(zhèn)之畫師繪瓷題材無須遠求,清代六大家之一惲壽平創(chuàng)新的花卉畫法,正風(fēng)靡一時且廣為仿效,也成為瓷匠結(jié)合不同彩釉,繪作花卉紋的摹本。惲氏(1633-1690)受宋代花鳥繪畫啟發(fā),以沒骨花卉聞名,不以墨線勾勒輪廓,僅以色彩濃淡表現(xiàn)花葉。筆下花卉常作粉紅、淡紫,以鉛白調(diào)色,作出各式不透明柔和粉色──與造瓷上新發(fā)展出的白彩運用如出一轍,也徹底改變了既有的傳統(tǒng)五彩瓷器。惲式風(fēng)格繪花自然生動,每片花瓣的上下正反面,其細微的轉(zhuǎn)折飄動,都以變化豐富的色彩細細詮釋。
此對菊紋粉彩菊瓣式盤獨一無二,菊瓣式器形亦有作菊瓣棱盤壁,直折沿式,畫工一流,展露出了惲壽平無骨花卉的韻味。此類菊瓣盤傳世不多,臺北故官藏有一盤,當是清宮舊藏,錄于《故宮清瓷圖錄-康熙窯?雍正窯》;東京龍泉堂亦藏有一盤,著錄于《龍泉集芳:創(chuàng)業(yè)七十周年紀念》;另一盤現(xiàn)存Museum fur Kunst und Gewerbe;Paul and Helen Bernat伉儷又藏一盤;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盤心或繪牡丹、或繪菊花,口呈菊瓣式的盤兩只,亦是清宮舊藏,錄于《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另外一對售于香港蘇富比1977年5月16日;還有一對售于香港蘇富比1980年5月21日,其中一盤著錄于《天民樓藏瓷》。由此可見,雍正時期的粉彩“團菊”菊瓣盤全部都是流傳有緒。
來源:趙從衍收藏,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313;
石門堂收藏,Eskenazi,倫敦,2012年9月5日。
展覽:《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xué),香港,1973年,編號105;《清代彩瓷》,香港大學(xué)馮平山博物館,香港,1977年,編號71;《趙從衍基金會藏明清陶瓷》,香港藝術(shù)館,香港,1978年,編號92;《QingPorcelainfromaPrivateCollection》,Eskenazi,倫敦,2012年,編號5及封面內(nèi)頁。
HKD 20,000,000-30,000,000
629清雍正 斗彩扁菊圖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cm
此斗彩碗氣息清雅雋秀,為雍正官窯傳統(tǒng)品種,北京故宮藏有同類器。碗心繪一簇叢菊紋,外圍一圈雛菊紋,最外環(huán)繞一周變形纏枝桃實紋。外口沿下繪青花靈芝配黃地釉彩,外壁飾六組折枝叢菊紋,間以忍冬紋。全器填彩準確,布局繁密,以多色彩料繪染菊花,葉片卷曲具西洋裝飾特征。胎骨潔白細膩,映襯出釉彩的鮮艶純澈,十分精美。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款字秀氣。
碗內(nèi)外所繪叢菊紋堪稱雍正官窯的經(jīng)典紋樣,尚見裝飾于盤、梅瓶、如意耳蒜頭瓶等器形中。由雛菊和石竹兩種菊花組成,石竹,也稱石菊,《百菊集》卷二載,“石菊,花瓣五出,有紫色者,有深紅色者,有深紅粉綠者……又名石竹,即古之大菊也?!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里,菊花享有“延壽客”的美譽,是經(jīng)典的祝壽花卉,故此類紋飾應(yīng)作為宮廷壽誕之用。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66頁,圖143
RMB 345,000
630清康熙 白釉鼓釘花觚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高19cm
此觚敞口束頸,小圓腹,足脛修長,造型理念取法上古銅器,但卻不顯厚重,充滿秀雅之態(tài),宛若端淑少女。觚通體飾白釉,僅于腹部上下各飾乳丁及雙弦紋一周,其余不加修飾,單以空靈釉色之美取勝。器底心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康熙晚期,清王朝的統(tǒng)治逐漸步入全盛時期,清廷對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提上日程,在統(tǒng)治者的直接關(guān)心下,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燒造終于初具規(guī)模,尤其是到了康熙四十四年郎廷極督窯之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終于迎來了有清一代的第一次生產(chǎn)高峰,創(chuàng)燒了以單色釉為主的大量曠世名品,除了郎窯紅、豇豆紅等熟知的品種外,同時期的其它單色釉如天藍釉、黃釉、白釉等同樣具有極高的質(zhì)量與檔次,且燒造數(shù)量更少,更值珍視,本品便為個中佳例。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楊靜榮,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香港),2005年,第123頁,圖112《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1998年,第333頁,圖219
RMB 402,500
631清乾隆 青花粉彩寶相花紋貫耳罐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17cm
本品直口,束頸,有雙貫耳,溜肩,鼓腹下收,承接圈足,圈足微外撇,造型顯得古拙質(zhì)樸,通體施白釉,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交相繪制而成,口沿下一周裝飾如意頭紋,頸部飾仰蕉葉紋一周,腹部裝飾纏枝花卉紋,脛部為仰變形蓮瓣紋,足部為回紋。外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青花色調(diào)深沉,字體工整。
乾隆官窯粉彩瓷作大致可分為白地粉彩、色地粉彩和青花粉彩三類,在瓶類陳設(shè)瓷中以色地粉彩最為常見,白地粉彩次之,青花粉彩數(shù)量最少,而縱觀整個清代御窯燒造史,青花粉彩器的燒造也為數(shù)不多,僅在乾隆晚期和嘉慶早期有略多的作品傳世,之前及之后均十分罕見,因此青花粉彩技法既是本品在工藝運用上的成功之處,也是其稀缺性一個重要表現(xiàn)。另外,青花粉彩技法在工藝傳承角度也有著重要意義,本品所采用的青花粉彩工藝是以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共同組成紋飾圖案的裝飾技法,與明代青花五彩可謂一脈相承,這可以說是嘉萬五彩在乾隆朝的復(fù)興和發(fā)展,在陶瓷發(fā)展史上亦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由此可知本品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均極高,實為不可多得之佳器。
RMB 460,000
632清道光 米黃釉暗刻龍紋如意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長8.5cm
以瓷制如意,較為少見,此如意形體圓潤,通體施米黃釉,型制一如三鑲瓦子如意,如意頭部暗刻云龍紋,中間瓦子暗刻雙獅滾繡球,柄尾暗刻五蝠捧壽圖案,柄身暗刻鳳鳥紋,整器繁復(fù)多變,紋飾流暢,精美至極,顯示出皇家富麗莊嚴的氣派,如意柄底中間暗刻六字篆書“大清道光年制”。
“如意”,又稱“握君”、“執(zhí)友”或“談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明清兩代,如意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因其珍貴的材質(zhì)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玉、竹、紫檀等材料制作如意較為常見,瓷制如意少見,尤其道光一朝更為難得,佳士得香港2011年秋拍曾上拍一柄清道光瓷制黃地綠龍紋如意,可作參考。
參考:佳士得紐約2011年9月,編號1633
HKD 250,000-350,000
633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壽菊紋菱口盞托
無款,直徑19.6cm
此盞托,高2.5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12.8厘米。盞托呈八瓣菱花形淺盤狀,中央有一圈凸起的圓形托圈以安放盞杯,矮圈足,足壁外直內(nèi)斜,雙指不易拎起,有厚重感。砂底,露大片火石紅,間有點狀黑斑。其余部分通體施白釉,釉色泛青,兩面均以釉里紅繪飾花卉紋樣。其中盤面有五道紋飾帶,由外至內(nèi)分別為:外圈邊紋為一周忍冬紋帶,次外圈的八枝折枝蓮花紋和中圈的六枝折枝菊花紋共同組成主裝飾紋帶,在凸起的托圈邊飾有一周蓮瓣紋,而在托圈中央則單繪一枝蓮花紋。在托盤的背面,繪飾著一周互不相連的仰蓮紋瓣,共十六瓣。蓮瓣肥大規(guī)整,兩瓣之間均留白相間,顯得十分疏朗,蓮瓣的外緣,繪有一周正反相連成對的環(huán)繞回紋。
該盞托為八瓣菱花式,是元末明初除圓形之外的又一種優(yōu)美造型。其正面的裝飾圖案層次多,花紋滿,主裝飾紋帶中的蓮葉紋呈螺絲狀,菊花紋呈圓形,花葉瘦俏,比例得當,具有典型的明洪武時期裝飾風(fēng)格。而其背面的仰蓮紋在蓮瓣之間均有留白的間隔,則繼承了某些元代瓷器的裝飾遺風(fēng),與洪武間仰蓮圖案常見的相鄰蓮瓣共用一條邊線的連續(xù)狀筆法迥異。背面這種疏可走馬的構(gòu)圖手法,與盤面皆采用連續(xù)紋樣,類似密不透風(fēng)的繪畫技法恰成鮮明對照,體現(xiàn)了作器者的匠心獨運。
釉里紅是元代江西景德鎮(zhèn)制瓷藝人的重要發(fā)明之一,它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飾紋樣,再罩以透明釉,于1200℃以上的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使釉下紋飾呈現(xiàn)出清麗的橘紅色。然至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尚處在不成熟的發(fā)展階段,所以可以在該盞托的釉里紅發(fā)色上,看到暗黑、灰、紅諸色并存的現(xiàn)象,紋飾的線條或有暈散,這是由于當時的工匠對窯室內(nèi)燃燒氣氛的把握尚欠火候,尚不能適當控制所致,所以燒造的釉里紅色調(diào)未能達到清晰、純正和統(tǒng)一的完美效果。直到永樂、宣德年間,方在燒成火候的把握及工藝的穩(wěn)定性上取得一定突破,宣德釉里紅成品上的發(fā)色即為純正的寶石紅。
這件釉里紅蓮菊紋菱口盞托具有優(yōu)美的造型、敦厚的胎體、豐富的紋樣和流暢的線條,應(yīng)為江西景德鎮(zhèn)明洪武御窯廠的典型產(chǎn)品。由于釉里紅盞托十分稀少,因此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昂貴的經(jīng)濟價值,彌足珍貴。
參閱:1.《揚州古陶瓷》(揚州博物館、揚州文物商店編,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圖112
2. 《青花釉里紅瓷識真》(黃衛(wèi)文、蔡毅編著,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圖68
HKD 3,000,000-4,000,000
634清光緒 黃地粉彩芭蕉花卉紋盆
款識:“體和殿制”,高11.5cm;直徑17.2cm
此花盆圓形,敞口折沿,深腹,淺圈足,底有兩圓孔,內(nèi)施白釉,口沿及外壁施淡黃釉地上飾粉彩裝飾,口沿面飾蝠銜銅錢間以藍彩篆書壽字紋,口沿下飾變形回紋,外壁飾折枝芭蕉、芍藥、松樹兩組,畫法寫意,暈染艷麗,營造出喜慶、吉祥的氣氛和華美的意趣。底施白釉書紅彩“體和殿制”四字篆書款。
此花盆造型敦厚圓潤,色調(diào)淺淡,釉面瑩潤,粉彩色彩明艷,是晚清時期宮中實用的陳設(shè)器,原與紋飾相近的奩組合成一套,目前北京故宮仍藏有此盆的官樣圖案,可作參考。
參閱:《官樣御瓷》,紫禁城出版社,P75。
HKD 700,000-900,000
635清嘉慶 黃地粉彩御題詩紋盤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直徑15.7cm
此盤呈海棠形,平底,下呈四條形足。通體黃地,口沿環(huán)飾金彩,盤內(nèi)外壁復(fù)繪纏枝蓮紋,間以金彩相隔,盤心海棠形開光內(nèi)飾墨彩御題詩文:“佳茗頭綱貢,澆詩必月圓。竹爐添活火,石銚沸驚湍。魚蟹眼徐揚,旗槍影細攢。一甌清興足,春盎避輕寒。嘉慶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制?!保螒c二年)后有“嘉”“慶”印章款。底心黃地留白落“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礬紅篆書款,相類可資參考者見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之《也可以清心明清茶道具》。
清帝好茶,此種御制“佳茗頭綱”器物為嘉慶一代一套燒制,形制為一海棠盤配一粉彩御制詩茶壺,乃典型清代嘉慶年間之御用茶具;亦有青花者,但價不及粉彩者貴。此茶盤造型周正,釉彩凝練,詩文工整,畫工精致,不失為嘉慶粉彩器之佳作。
RMB 253,000
636清乾隆 礬紅彩龍紋小杯 (四只)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4.7cm;直徑6.2cm
此小杯周正秀美,器壁輕薄,迎光可透,通體施白釉,瑩潤潔凈。內(nèi)壁光素,外壁的礬紅彩描繪舞動的云龍與海水,口沿與圈足處各飾兩道礬紅彩炫紋。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龍紋與眾不同:做回首狀,中間的十字云相隔,畫面由此顯得生動,別具特色。
此杯子仿清康熙器形燒制,據(jù)《清檔》記載,“雍正七年四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成窯寶燒紅龍白碗一件、酒園一件。奉旨;將此二件交年希堯照樣燒造。”證明此品種清官窯為仿明成化器所制。
該器形輕巧秀麗,白釉溫潤,為典型乾隆官窯品種。此種小杯雖然是常見日用小器,外壁所繪行龍紋也是官窯器常用的紋樣,但所繪行龍紋略顯與眾不同:前一條龍作回首狀,與后一條相呼應(yīng),兩龍之間以十字云間隔,畫面由此顯得生動,這與一般碗、盤外壁所繪的兩條動作一致的趕珠龍紋相比,形成鮮明對照。此種小杯傳世成對已極為難得,此件為一套四只,更顯罕矣。
來源:19651970年間購于香港,香港資深藏家收藏
RMB 1,150,000
637清雍正 粉彩花卉紋盤 (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5cm
此盤足敞口,小器大樣。碟心繪兩枝折枝牡丹紋,畫工規(guī)整,色彩鮮艷,畫意疏朗;色彩鮮艷而不濃,柔和淡雅。
粉彩以雍正為絕美,雍正粉彩以“沒骨法”繪花卉者最為有生機,與乾隆后之規(guī)矩繁復(fù)的粉彩畫法格調(diào)大不相同。雍正粉彩沒骨法受惲南田畫風(fēng)影響,釉彩交融,信筆點染,不作勾勒直接賦彩。
以此盤為例,盤中牡丹嬌嫩欲滴,綠葉彩質(zhì)透明,葉背之紅筋掩側(cè)其中。近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碗外底雙圈內(nèi)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此盤成對傳世,狀態(tài)完美,極為難得。類似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可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