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清康熙 釉下三彩山水紋天圓地方瓶
款識(shí):“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高55厘米
該瓶撇口,直頸,平肩圓折呈四方直筒形,直壁長腹,上寬下窄,底為方形寬足。胎體潔白堅(jiān)實(shí),細(xì)密潔凈。通體施硬白亮青釉,釉面光滑晶亮。頸腹部為釉下三彩彩繪,頸部裝飾竹菊?qǐng)D,以青花繪竹石及菊花莖葉,以釉里紅繪綻放團(tuán)菊;腹部四面委角開光內(nèi)裝飾山水廬橋,先于素胎上薄意刻劃出山巒輪廓,再以豆青繪近山,以青花繪遠(yuǎn)山、廬橋、流水、蒼松,以釉里紅點(diǎn)綴。構(gòu)圖疏朗大方,富有立體感,青花、釉里紅、豆青三色于白地上相輔相成,整體畫風(fēng)淡雅清新。底足無釉,足內(nèi)施亮青釉,釉下以青花豎書三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
釉下三彩又稱釉里三彩,為康熙時(shí)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它是對(duì)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集青花、釉里紅、豆青三種色彩于一身,畫面色彩對(duì)比鮮明,紋飾清晰,富有立體感。其工藝復(fù)雜,往往先在素胎上刻劃花紋后,以藍(lán)、紅、豆青三色描繪圖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窯高溫?zé)於?。青花以鈷為著色劑,釉里紅以銅為著色劑,豆青則以鐵為著色劑,由于三種彩料對(duì)發(fā)色的溫度及氣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燒制實(shí)屬不易。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燒造成本和技術(shù)難度極大,故燒造量并不大,傳世品更為罕見。此拍品即為一例,且器形較大,發(fā)色淡雅,具有極高的收藏價(jià)值。
來源:美國私人舊藏
參閱: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1998年,圖32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頁,圖7
HKD 1,000,000
52清道光 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
款識(shí):“大清道光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6.8厘米
此賞瓶撇口,長頸,球形腹,圈足。頸部輪廓秀美,腹部渾圓,以纏枝蓮紋為主題紋飾,底部施白釉,以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道光時(shí)期的纏枝蓮紋賞瓶的器型與嘉慶時(shí)相近,但頸部較嘉慶器稍粗,球形腹稍扁,圈足足墻略厚,釉面上可見極細(xì)紋樣皺紋,在紋飾上留白較多,釉色相對(duì)較白,此器則具道光瓷器的典型特點(diǎn)。
瓶外壁滿繪青花紋飾,以弦紋分隔??谘赝怙椇Ky及如意云頭紋,頸部飾蕉葉紋、回紋,肩部繪纏枝花卉和如意云頭紋。腹部以勾連纏枝蓮紋為主題圖案,近足處飾蓮瓣紋,足墻飾卷葉紋。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制器考究,典雅雋秀。蕉葉紋使頸部愈顯修長優(yōu)美,纏枝蓮卷葉繁復(fù),花卉靜美雍容,青花發(fā)色純正妍麗,繪制用筆著意摹仿永宣器,點(diǎn)染鐵銹斑狀的觸點(diǎn),繪畫工整嚴(yán)謹(jǐn),用筆流暢自然,與乾隆時(shí)期制器相比亦毫不遜色,為清道光朝青花的典范之作。
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xié)調(diào),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dòng)以新意,備儲(chǔ)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于賞賜功臣,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xì)長頸,圓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延用至宣統(tǒng)時(shí)期,成為清代瓷器生產(chǎn)中的一個(gè)傳統(tǒng)器型。
賞瓶的器型優(yōu)美,適合于在器上繪制紋飾,賞瓶賜于功臣之后,此器將被放置于較為明顯的地方,便于臣子觀賞,感受皇恩。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封建社會(huì)的意愿,希望時(shí)政“清廉”。品種以青花、粉彩為主,民窯也多有燒造。
來源: 仇焱之珍藏
HKD 1,000,000
53清光緒 粉彩暗八仙紋長方形水仙盆
款識(shí):“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47×22×12厘米
該器物長方形,寬沿,長方形口,斜腹,平底,底四角各有一小足。通體施白釉為底,口沿處用梵紅彩繪有回紋,腹部以粉彩飾暗八仙紋,暗八仙為葫蘆、團(tuán)扇、寶劍、蓮花、花藍(lán)、魚鼓、橫笛、陰陽板。因只采用神仙所持器物,不直接出現(xiàn)仙人,故稱暗八仙,又可稱為“道家八寶”,區(qū)別于佛家的“佛家八寶”,它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種法器,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萬能的法術(shù)。應(yīng)該說主要功能與“佛家八寶”大同小異,代表了佛道兩家的各自不同的境界與追求。盆足部亦用礬紅繪回紋,器底有“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RMB 402,500
54清道光 爐鈞釉燈籠尊
款識(shí):“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23.3厘米
瓶為燈籠尊式,撇口短頸,溜肩長圓腹,肩部堆貼瓶狀雙耳,圈足外撇,瓶型古樸端莊。底陰刻“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瓶耳是瓶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有耳之瓶,歷來多采用獸形、獸面、回紋等形狀,此瓶卻以瓶飾耳,瓶上加瓶,可謂別出心裁。此瓶釉彩自然流淌呈小圈狀,有如用筆劃成,平添意趣。釉面失透,無結(jié)晶釉熒光,突顯道光爐鈞釉之特點(diǎn)。
爐鈞釉燈籠尊是清代官窯之經(jīng)典品種。爐鈞釉始燒于雍正朝,以爐內(nèi)低溫仿鈞釉而得名,是清代單色釉中饒具特色的高貴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類器,可供參考。
來源:“五臺(tái)山人”舊藏
參閱:
《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324,圖203,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清代瓷器賞鑒》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第218頁,圖279。
RMB 517,500
55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款識(shí):“大明宣德年制”雙圈六字二行楷書款 直徑23厘米
宣窯大盌,陶冶之巔,妙作十瓣花式,猶若荷葉半綻未放,捧于掌間,剛中帶柔,撫之如脂,愛不釋手。外壁起伏延綿,神繪游魚四尾,兩兩相對(duì),嬉泳水藻池蓮之間,寄清白廉潔之德。白瓷為紙,青料作墨,妙筆揮毫,線條清勁流暢,栩栩如生,疏密得當(dāng),濃淡相宜。盌內(nèi)團(tuán)心再添美魚成雙,布局緊湊,卻讓里壁巧留空,炫耀雪白靛藍(lán)之異,突顯棱邊曲線之雅,誠匠心獨(dú)運(yùn)也。澀足隨形作花式,內(nèi)署青花六字雙圈款。宣德重器,傳世孤品,獨(dú)一無二,殊為珍稀。
此青花魚藻紋大盌,深壁外撇,繪飾卓絕悅目,柔光溫藹,淪肌浹髓,讓人不禁傾心。無論紋樣、畫工、器形、尺寸,舉世無能出其右者,傳世繪相同魚藻紋之宣德盌,只有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例可資比較,然尺寸皆較小。魚藻紋雖屬常見中國瓷器飾樣,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盌,起伏之間,互映交輝,彷佛水光瀲滟,添繪游魚栩栩如生,誠陶冶神品。
北宋末年,宮廷畫師劉寀擅畫魚,或因此造就宋代以降繪魚藻圖之風(fēng),自此以魚為題之水墨作品,即使未必俯拾皆是,卻為人所識(shí)。當(dāng)中傳為劉寀筆下者,又以圣路易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落花游魚圖》最負(fù)盛名。魚居水中,不便微察細(xì)觀,因此畫魚又較其他禽鳥寫生更艱。憑空想象卻能捕捉個(gè)中神髓,畫得游魚自得,難能可貴。
參閱:
藤岡了一,《陶磁大系》,卷42:明の染付,東京,1975年,彩圖版17
佐藤雅彥,《中國陶磁史》,東京,1978年,頁182,圖224
佐藤雅彥,《中國陶磁史》,紐約及東京,1981年,頁164,圖237
展覽:
《中國明清美術(shù)展目錄》,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1963年,編號(hào)290
《新館完成.記念特別展覧會(huì)図版目録》,京都國立博物館,京都,1966年,編號(hào)287
《名缽展》,大阪,1971年,編號(hào)10
《東洋の染付陶磁展》,三越百貨,東京,1977年,編號(hào)34
《明清の美術(shù)》,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大阪,1980年,編號(hào)1-26
HKD 229,037,50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