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明成化 青花高士人物圖圓形瓷板
直徑29.5厘米
此件器物為瓷質(zhì),圓形平板,表面以青花繪制紋飾;可見近處三位高仕立于畫中,旁有兩侍童陪伴,侍童手中各持有一古琴,與書卷;應為一幅攜琴訪友圖案。遠處云霧繚繞之中,仙亭若隱若現(xiàn),極具風骨。
本品胎體堅實,釉面溫潤,白中微現(xiàn)卵青色,青花發(fā)色淺淡,具有成化時期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畫面中樹、葉、云氣的表現(xiàn)方式,與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青花松竹梅紋高足碗相近,筆觸纖巧細致,先以重色勾勒線條,再以淡色渲染局部紋飾,層次對比鮮明,氣息幽雅。另一件類似作品,可參見倫敦邦瀚斯2003年11月拍賣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瓷板,與此件繪畫風格極為相似,應屬同一時期作品。
RMB 1,897,500
232明萬歷 青花魚藻八吉祥梅花式盆
款識:“大明萬歷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直徑35.7厘米
本品呈梅花式盆,繪魚藻紋,別有意境。為匠者,畫技嫻熟,運筆瀟灑老練。漫漫荷塘,水波蕩漾,幾尾魚,栩栩如生,往來閑游,自由歡暢。同類紋飾者,多見五彩,青花略罕。五彩例可參考曾售于倫敦蘇富比1969年5月13日之器,編號95,其紋飾構圖與本品相仿,施青花、褐、綠、墨彩。另比一青花例,心繪鯉魚一尾,六小鱗相伴歡游,外飾八吉祥纏枝蓮紋,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于《福壽康寧.吉祥圖案瓷器特展圖錄》,臺北,1995年,圖版78。與臺北故宮藏器相近之五彩例,見于《龍泉集芳》,卷1,東京,1976年,圖版919,或售于倫敦蘇富比1987年12月15日之例,編號161。
魚藻紋,宋畫常見,與道學之緣,根深蒂固。戰(zhàn)國時期道家經(jīng)典《莊子》,錄寓言數(shù)十篇,常見以魚為題者。宋徽宗致力文藝,且又篤信道學,時有名家劉寀,極善畫魚,傾心崇道。此時期各門御廠官作,常見道家紋飾。
池中魚,逍遙游,無拘無束亦無憂,正如道學教義,宣揚自然,崇尚歸真。為君難,困俗世凡間,恰可借此紋飾,略了其憾。
來源:
日本舊藏,約江戶時代(1603-1868年,木盒)
平野古陶軒,東京
HKD 3,500,000
233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貫耳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19.3厘米
貫耳瓶流行于宋代,源于青銅器,造型仿漢代壺樣式,宋代開始在各窯均以其樣式燒制,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陳設用瓷。貫耳瓶因其瓶身兩側(cè)各附有一管狀貫耳而得名,形制多有變化,有圓、方之分,到了清代其造型更是多變,乾隆時演變成穩(wěn)重端莊,宮廷陳設瓷。
此件器物唇口直頸,豐肩斂腹,小貫耳,淺圈足。胎體厚重,通體以青花裝飾,青花發(fā)色鮮亮,釉面腴潤光亮,釉色純正,足底露胎。頸部繪藍地白花海浪紋組成的裝飾帶,其頸中部以回紋橫貫連通至雙耳,肩部飾以蕉葉圖案,腹部繪纏枝花卉紋,筆法流暢,碗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全器造型俊秀優(yōu)美,紋飾層次清晰,紋樣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描繪線條流暢,筆法嫻熟,青花發(fā)色鮮翠,畫工精細,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
HKD 1,500,000
234明宣德 青花夔龍罐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雙圈六字二行楷書款 高19厘米
此罐直口圓唇,圓肩豐盈,下漸斂收,輪廓簡潔雅致,比例恰到好處。胎質(zhì)細嫩,白地勻凈,釉若柔絲,輕輕撫揉,愛不釋手。蘸青料,揮筆寫意畫夔龍成雙,或濃或淡,率真隨心,盡在勾勒渲染之間。夔龍鬃毛曲卷,長鼻上卷,翹首張喙,口露尖牙,緩吐雙蓮,栩栩如生。雙足若獅,三爪如鐮,兩翅自肩下而出,長尾分岔而曲,連同蜿蜒蓮花,彎卷之間,相互呼應,布局妙不可言。二獸相逐,矯健有勁,卻不失天趣,足見匠人妙工巧思。器肩又綴如意云頭,加添折枝小花,配以足上交迭蓮瓣,畫面更顯工整典麗。器底足內(nèi)滿釉,署青花六字雙圈款,端莊秀雅,誠宣德重器。
中國傳統(tǒng)龍紋形式甚多,但此宣德青花罐上所繪夔龍紋,又稱“香草龍”,或為其中最惹人喜愛者。夔龍紋之佛教意涵,使其盛行于早明時期,然綴此紋之瓷器極為罕見,現(xiàn)存此類夔龍紋罐僅知另外四件,僅其一仍屬私人收藏,但品相未及此品完整。此類罐器似乎不帶瓷蓋,昔時或配以其他材質(zhì)之罐蓋使用。
來源:Bluett & Sons,倫敦,1963年
展覽:《The Animal in Chinese Art》, 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68年,編號27
HKD 35,537,500
235清雍正 粉青釉貼花雙龍盤口尊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青花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 51.8 厘米
瓶盤口,長頸溜肩,腹部圓鼓,圈足。頸上飾三道凸棱,并由肩向脛部漸收??谘刂良缰g有兩個對稱龍形柄,龍頭有角,并細塑眼、耳及鬃毛,弓背上各飾六個乳凸釘,作張口銜沿狀。肩部則環(huán)飾一圈模印貼花。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篆體款。
此盤口尊珍罕之至,它既完美地結合了仿唐器型和宋釉之美,亦體現(xiàn)了雍正官窯製瓷技術和藝術的空前成就。與此同時,它還格外生動地展現(xiàn)了天子的審美觀對宮廷御瓷的影響之深遠。
雍正帝與皇父康熙和皇子乾隆一樣,俱鍾情于蒐求古玩,而這三代盛世君王皆命人為宮中製作了不少仿古用器。這些仿古之作材質(zhì)不一,其中尤以青銅和陶瓷器物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仿古陶瓷種類繁多,它們或融入了仿古紋飾,或採用古代形制,甚或兩者并用。此雍正瓷尊忠實地摹仿了唐代(公元618至907年)雙耳尊樣式,而釉料則是南宋(公元 1127 至 1278 年)龍泉青釉的改良版。雍正瓷器素以“古雅”聞名于世,本拍品就此作了最佳的詮釋。
觀乎本品,便可證明十八世紀仿古瓷器是何等逼真。但是,它也作出了兩方面的調(diào)整,效果趣味盎然。雖然部份唐代雙耳尊頸飾仿竹凸稜,但少數(shù)例子的凸稜更為寫實,且環(huán)刻弦紋,與十八世紀作品相若。這類仿“竹節(jié)”器頸,在公元十世紀北宋定窯精瓷中風行一時,就此可參照建于公元 995 年的淨眾院塔基地宮之出土文物,著錄于《中國定窯》,北京,2012 年,圖版 114 及 90 號。
然而,雍正雙耳尊的淡青釉要肥腴失透得多,而十八世紀作品的棕葉樣式也更貼近白描,所以在厚潤釉層下仍一清二楚。十八世紀雍乾二朝,景德鎮(zhèn)御窯均有燒造類似本品的雙耳尊,它們或掛單色釉,或飾釉下青花。沈陽故宮珍藏一件形制、釉色與本拍品相同的雍正雙耳尊,高 52 公分,圖見《沈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頁 62-3 編號 5(沈陽:2008)。再者,克里夫蘭美術館普蘭蒂斯珍藏(Elizabeth Severance Prentiss Collection)中也有一例器形相同的雍正粉青釉雙耳尊高 52.1 公分。
尤須一提的是,雍正帝常親自過問御瓷的製作,而且對單色釉的配製格外在意。因此,景德鎮(zhèn)所產(chǎn)單色釉的品種在雍正年間大為增加。其實明代傳下的單色釉數(shù)量已頗為可觀,而康熙年間也屢有創(chuàng)舉,但由于雍正帝對新釉色汲汲以求,所以單色釉在其治下仍迭有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可見這件清雅雋逸的雍正雙耳尊大有可能是唐英督製之作,它迎合的對象是以品味高雅、要求嚴苛見稱的清代盛世君王之一,其監(jiān)製者的才情和成就亦是歷任御窯廠督陶官中的佼佼者。
來源:
Maruja Baldwin(1920-1997)珍藏;
加州私人珍藏,1999-2004年;
香港莊紹綏珍藏。
參閱:
《香港佳士得二十週年回顧: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精選》,香港,2006年,頁170;
《莊紹綏收藏中國瓷器》,香港,2009年,圖版70號;
《佳士得亞洲三十週年》,佳士得香港,2016年,頁132。
RMB 124,65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