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yǎng)出一個自信的孩子,但生活中真正自信的孩子卻并不多見。
“自信”簡單說,就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第一反應是“我能行”“我要試試”。
雖然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就是這個狀態(tài),學走路時,無論摔了多少次,也阻攔不了他繼續(xù)學習走路的決心。
三歲以后的孩子,在困難面前往往選擇退縮,繞道而行。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四歲的孩子一些拼圖,孩子們可以選擇拼一塊簡單的拼圖,也可以嘗試拼一塊更難的拼圖,結果發(fā)現大多數孩子,都選擇了簡單拼圖。
是什么讓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其實行為背后都是“信念”做支撐的。
自信的孩子,勇于接受挑戰(zhàn)的孩子,他們一般具有下面兩大信念:
第一,“我能行”。
第二,“失敗也沒關系”
“失敗也沒關系”,這個信念給了他們安全感,他們不擔心,因為一次失敗就被定義為“我很糟糕”,刨去這個絆腳石,孩子才能無后顧之憂。
“我能行”給孩子注入勇氣。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孩子才會愿意試一試。
所以,要想培養(yǎng)自信的孩子,必須從這兩個維度入手。
01、如何讓孩子形成“我能行”的信念呢?
簡單說,就是在生活中積累大量成功經驗,比如自己穿衣服,刷牙,拿鑰匙開門,自己洗襪子,洗碗,騎平衡車,解決和小朋友的沖突,背誦一首古詩,等等。
對大人來說,不起眼的小事,對小小的孩子來說,都是有挑戰(zhàn)的事情。
他們”墊一墊腳”就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形成“我能行”信念最好的墊腳石。
這個過程父母的陪伴和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是著急上手幫他解決麻煩;還是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或是語氣嫌棄,貶低孩子,給他們貼標簽。
父母不同的態(tài)度和做法,會促使孩子形成完全不同的信念。
第一種做法,孩子會形成“我不行,我可以依賴他人”的信念。
第二種做法,孩子會形成“我能行,總會有辦法”的信念
第三種做法,孩子會形成“我不行,我很笨,我不可能做好”的信念
很多時候,父母無意識的行為,不知不覺已經給孩子種下了不同的“信念種子”。
這里要強調的是,鼓勵孩子,不是一味地鼓勵。
“你可以的,媽媽相信你能行”,只是這樣說,有的時候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仿佛做不到,就會讓媽媽失望。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確實不知如何處理時,給他必要的提示和引導,降低一下難度,以便讓困難適合他的水平,這對他們建立自信非常關鍵。
能力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步到位的,最舒服也是最高效的成長,就是在舒適區(qū)邊緣努力。
太難了,孩子會受到打擊,直接放棄。太簡單了,顯然太乏味,也不會有成長。
父母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在舒適區(qū)邊緣努力成長,不斷激勵他戰(zhàn)勝一個個小困難,是自信孩子養(yǎng)成最好的方式。
02、不要被“假自信”騙了
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霸,看上去自信滿滿,很可能是假自信。
他的自信很可能是建立在成績優(yōu)異這棵大樹上的,一旦哪天他從大樹上掉下來,比如上了頂尖的學校,發(fā)現自己不再有優(yōu)越感,立馬就會變得頹廢。
這樣的新聞每年都屢見不鮮。
阿德勒說過: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我能行”是一種價值感,他是構成自信人格的重要一環(huán),但僅僅建立在“我能行”基礎上的自信是缺少內核的。
這個內核就是“我是被愛的”的歸屬感。
我們經常說,世界上最純粹的愛是“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你是什么樣,我都愛你。
如果父母只是喜歡孩子表現好的一面,對他犯錯時的態(tài)度,總是厭惡排斥的,孩子就會明白要想得到父母的愛,我必須表現得優(yōu)秀,犯錯是不能容忍的。
當他把這樣的有條件的愛內化到心里后,他自己也無法接受他不夠優(yōu)秀的樣子。
于是他每次犯錯,可能只是一個小錯誤,都可能上升的自我價值的否定。
一味夸贊孩子的成就,卻不接受孩子的缺點,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自信也不是真正的自信。
所以,總的來說,自信的孩子=無條件地愛孩子+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一個孩子,被無條件的愛滋養(yǎng)長大,他的內心是安穩(wěn)的,踏實的,他會無所畏懼向前沖,即便摔倒了,他也會有力量重新站起來。
這樣的自信,才是真正強大的自信,發(fā)自內心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