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的詩歌鑒賞題來看,題目的難度并不大,但答題失誤卻屢屢發(fā)生,得分的情況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鑒賞的內容外,還存在答題的形式不規(guī)范等問題。在詩歌鑒賞的訓練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各種答題失誤,診斷病因,并有針對性地指明問題之所在,對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下面結合兩首詩詞,對學生詩歌鑒賞中的八種常見病因作簡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一、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后面問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問:詞的上闕中,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離恨苦的?
【解題指導】
“怎樣表現(xiàn)離恨苦”,關鍵是“怎樣”二字。此題考查鑒賞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有三個要點:“菊愁蘭泣”、“燕子雙飛”和“明月無情”,答題時三者缺一不可。
【參考答案】
詩人用“愁煙”、“泣露”將“菊”、“蘭”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發(fā)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用明月之“圓”來暗襯離別之“缺”,又借對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寫出自己徹夜未眠,從而有力地寫出自己的離恨之深。
病因之一:以譯代析,沒有鑒賞。
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煙;天冷了,燕子成雙成對飛去,人卻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例分析:
鑒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鑒賞,因此詩歌鑒賞時往往有串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串釋只是鑒賞的前提,而不是鑒賞本身。這兩句的回答,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jù)題干的要求進行答題,顯然不符合鑒賞題的要求?!耙宰g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病因之二:南轅北轍,答非所問。
病例2:表現(xiàn)了詩人傷心、惜別、孤獨的離恨苦。
病例分析:
題干問的是“在詞的上闕中,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離恨苦的?”依據(jù)題干的要求,學生應該回答的是“怎樣表現(xiàn)”,而不是“表現(xiàn)什么”。“怎樣表現(xiàn)”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種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現(xiàn)。《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可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部分,此題是對屬于形式部分中的關于表達技巧鑒賞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學生或者疏于審題,或者根本不明題意,故而出現(xiàn)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問答方式。問: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離恨苦”的?答:表現(xiàn)了詩人的離恨苦。
病因之三:籠而統(tǒng)之,以空對空。
病例3:作者用凄涼的景色描寫出一幅獨自一人、寂寞無聊的畫面,抒發(fā)自己的幽幽離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例分析:
不少學生不懂得在詩歌鑒賞時必須抓住詩歌的具體內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樣表現(xiàn)離恨苦”時,只用了“用凄涼的景色”這句抽象的話代替了對“菊愁蘭泣”、“燕子雙飛”和“明月無情”等一系列鮮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過于籠統(tǒng)概括,顯得十分空洞。這種答案往往大而不當,不著邊際,失分嚴重;但又是詩歌鑒賞中最常見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四: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病例4:作者通過對燕子等景物的描寫,寫出自己的離恨苦,襯托出自己的苦悶心情。
病例分析:
詞的上闕出現(xiàn)了一連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這“一連串的意象”渲染一種凄苦的氛圍,借以烘托自己的“離恨苦”。在表現(xiàn)“離恨苦”時,各個意象所表現(xiàn)的感情是各有側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別的——燕子的“雙飛”是用來反襯孤獨,“菊愁蘭泣”是借擬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則是以“滿月”之“圓”暗襯自己的“別離”之“缺”。對于這些“區(qū)別”和“不同”,考生在答題時是應該予以充分注意的,并作出具體的分析,而不能從諸多意象中單單拈出一個“燕子”,然后用一個“等”宇一帶而過。以偏概全、掛一漏萬,肯定會嚴重失分。
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病例5:作者借景抒情,用了菊、蘭、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景物無情人有情的情感,強烈地抒發(fā)了自己的離恨苦。
病例分析: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經把幾個意象一網打盡,無一遺漏。按說該無可厚非了,其實不然。根據(jù)題干的要求,學生應該答的是“用菊、蘭、燕子、明月”等“怎樣”表現(xiàn)了“離恨苦”,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而不是“用菊、蘭、燕子、明月”表現(xiàn)了“離恨苦”。學生只是將意象當作一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進行分析,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系,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xiàn)詩句蘊涵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這種浮在表面,落不到實處的“賞析”,顯然違背了詩歌鑒賞的規(guī)律,也是詩歌鑒賞嚴重失分的一個原因。
【優(yōu)秀答卷】
例1:首句用擬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寫菊愁蘭泣,實則是人內心悲傷;然后用燕子雙飛來反襯人孑然一身,凸顯出主人公的孤獨和對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兩句再次使用擬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戶的無情,以明月“不諳”襯“人諳”。反復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現(xiàn)離恨苦。
例2:花籠輕煙,似脈脈含愁;蘭花沾露珠,像默默飲泣。作者先把菊、蘭擬人化,表現(xiàn)出自己的哀愁。燕子雙飛反襯出詩人的孤獨,明月之“圓”暗襯離別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擬人”和“反襯”表現(xiàn)了離恨苦。
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春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問1:詩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現(xiàn)力,試具體分析二字的作用。
【參考答案】
“吹”字有喚醒之意,它使春風顯得特別多情,喚起游子的鄉(xiāng)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詩人的鄉(xiāng)夢,為鄉(xiāng)夢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僅寫出了思鄉(xiāng)之切,而且一個“逐”字還使鄉(xiāng)夢由無形變有形,具體形象可感。
病因之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病例6: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想念春天,便夢見春風。本來夢是人的主觀意識,但這里用“吹”,說明作者是因春風而發(fā)夢?!爸稹笔亲返囊馑?,不說春風帶我,而說我追春風,是夢嗎?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的向往。
病例分析:
語言的鑒賞也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對詞語內容的正確理解,第二步才是對其“表現(xiàn)力”也即表達效果的賞析,沒有正確理解也就談不上賞析評價。而正確的理解又來自對詩歌的整體閱讀和把握。也就是說,鑒賞詞語時眼睛里不能只有詞語,而應該兼顧全篇,胸有全局。否則就很容易使分析離譜走調,上一病例便是在整體把握上出現(xiàn)了偏差。學生對揭示題旨、堪稱詩眼的“鄉(xiāng)夢”二字忽略不見,就海闊天空地去談“吹”論“逐”,結果誤把一首思鄉(xiāng)詩說成是“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的向往”。
問2:“春”字在抒發(fā)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解題指導】
此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一如2002年全國卷考對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的“折柳”、2003年全國卷考對王維《過積香寺》詩眼“咽”、“冷”的理解。
【參考答案】
在整首詩中,“春”字貫穿始終,它觸發(fā)鄉(xiāng)思,引發(fā)鄉(xiāng)夢,吹送鄉(xiāng)夢,無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風的熏染,使鄉(xiāng)思鄉(xiāng)夢滲透了春的溫馨明麗色彩。
病因之七:望文生義、任意發(fā)揮。
病例7: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代表著萬物復蘇,也是給人帶來希望的季節(jié)。作者陶醉于春天,體現(xiàn)了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抒發(fā)了快樂的感情。
病例分析:
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學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huán)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蘇”、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學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任意發(fā)揮,結果離題萬里。這種任意發(fā)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鑒賞的根本前提是“鑒”,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如2002年全國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發(fā)感慨:“詩句讓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藝術手法,更欣賞詩人在幽靜的夜晚聽著笛聲和折柳聲的高雅情懷,所以‘折柳’二字是關鍵。”失分原因如出一轍:胡亂發(fā)揮是其失分的癥結所在。
病因之八:無中生有,盲目套用。
病例8:作者借“春”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為國效忠的強烈愿望。詩人連做夢都想隨春風來到洛城,可見詩人懷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
病例分析:
在閱讀學生的詩歌鑒賞答卷時,常常會讀到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這和一些同學在答題時不顧及具體語言環(huán)境而妄加揣測大有關系。有的同學總是戴著有色眼鏡讀詩,無論是一首表現(xiàn)什么內容和感情的詩,也無論題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從政治角度切人,絞盡腦汁地去從字縫里發(fā)掘詩的所謂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熱愛生命”、“為國效忠”、”懷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憑著自己的想象隨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詞術語當作萬能鑰匙,盲目照搬,亂貼標簽,而不去認真揣摩品味詩句本身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結果卻是和詩意風馬牛不相及。
高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tǒng)訓練后,大多已具備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但由于閱歷淺、積累少、認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關于詩歌鑒賞的常用術語。如鑒賞山水田園詩時就套用“隱逸”、“閑適”、“熱愛自然”;鑒賞邊塞詩則套用“建功立業(yè)”、“思鄉(xiāng)懷遠”;鑒賞詠史詩.就認為是“借古諷今,抒發(fā)歷史滄桑感”;詩詞中若有花落飄零之景,就認為是“傷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自居易,則主題多是憂國憂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則內容離不了離愁別恨……這種推測,雖然在某些時候會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藝術風格,尤其是詩歌作品本身等進行理解判斷,分析綜合,那答題結果往往千人一面,鑒賞格式化、生硬化。缺乏個性與靈性的所謂鑒賞只會讓閱卷老師產生厭倦。
【優(yōu)秀答案】
例1:“春”字貫穿了全詩,引起思鄉(xiāng)之情,又把思鄉(xiāng)之夢送回家鄉(xiāng)。給人一絲溫馨的感覺,并不像秋思那么凄涼悲苦。
例2:“春”貫穿于全詩之中,觸發(fā)鄉(xiāng)思,引動鄉(xiāng)夢,使得原本傷感的鄉(xiāng)思鄉(xiāng)夢似乎也滲透了春的溫馨,抒發(fā)了夢境中心靈得到慰藉的喜悅。
例3:“春”字貫穿全詩,因春天的景物觸動了漂泊異鄉(xiāng)的情懷,由春觸發(fā)了思鄉(xiāng),而思鄉(xiāng)夢也隨春風而生,逐春風而歸,春的色彩是明麗的,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鄉(xiāng)思的傷感惆悵而減少了沉重蒼涼。
【鞏固訓練】
例1.
曉上空泠峽①
王罔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罔運(1832 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參考答案: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例2.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么?
參考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