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宇宙大爆炸,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宇宙大爆炸并不是一個肯定的說法,只是現(xiàn)在很多證據(jù)推論得出的看起來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但很多人懷疑大爆炸論(我也不太相信)。
大爆炸是由一個奇點產(chǎn)生的,宇宙中原本充滿能量,但沒有物質(zhì),所有的物質(zhì)都被壓縮在奇點內(nèi),不知道什么時候,這個奇點爆炸了,所有的物質(zhì)因為爆炸噴射而出,這里的物質(zhì)是以基本粒子的形態(tài)存在的,而非我們熟悉的原子,所以此時宇宙還沒有原子。
大爆炸之后0.01秒宇宙的溫度達到1000億度,電子,光子等粒子形成。
10秒后溫度下降到100億度,因為溫度的下降原子氫開始形成。
此后各種粒子相互結合,氣體越來越多形成了濃厚的云。這些云相互匯聚,形成星云。
星云主要是氫氣組成的,此時距離大爆炸大約30-50萬年。
之后大約3-4億年左右星云逐漸變的稠密,并開始匯聚成為第一批恒星,這時候的恒星和我們現(xiàn)在的恒星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很大…… 白色藍色居多,屬于巨型恒星。
對于恒星來說,大并不是件好事兒,越大燃燒的就越快,很快第一批恒星死亡了,死亡的恒星會釋放畢生的能量,形成超新星爆炸,爆炸的能量會推動周圍的氣體云,并形成更多的恒星。而且超新星爆炸會釋放出重元素。此時的恒星死亡釋放出的主要重元素就是碳和氧,形成巖石星球和生命的重要原材料。
大爆炸之后約100億年,二代恒星開始形成,這個時候宇宙中才逐漸的開始出現(xiàn)巖石星球,就是與我們地球類似的星球,我們的太陽就是典型的二代恒星,形成于大約50億年前。
由于第一代恒星釋放出了大量的重元素,巖石星球才能誕生,大型的(不會成為白矮星和黑洞的)恒星死亡時可以釋放出碳和氧,而小一些的恒星死亡可以釋放更重的元素,比如鐵。但不論如何,恒星死亡形成的最重的元素就到鐵結束了。其他更重的元素比如金銀鉑等形成的情況更為復雜,這也是為什么他們比較少的緣故。這里不多說了,感覺有點偏離主題了
所以宇宙形成之初只有粒子,而后形成原子,氣體,云,一代恒星,二代恒星,最后才是行星,是這么一步步來的,時間約100億年。
(…………我是…………分割線…………)
第二個問題關于形狀,其實沒有星體是正圓形的,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點點的偏差。恒星看起來是圓的,其實也有扁圓形的恒星……
(圖找不到,自己腦補吧……)
比如自轉(zhuǎn)超級快的恒星,離心力讓赤道地帶隆起,就形成了扁圓形的恒星。這點在氣態(tài)行星和巖石行星上都有可能發(fā)生。
對于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來說,樣子就更多樣化了,就說地球,它也不是圓的……
只是一個比較接近圓形的球體。
其他還有各式各樣的形狀……
首先宇宙中星體之外的引力小的可以基本忽略,而星體內(nèi)引力十分巨大,不論什么星體形成的最初并不是圓形的。而行星內(nèi)部的引力會把突出的部分拉回去,讓星體保持圓形的形態(tài),組成星體的物質(zhì)越柔軟,星體就越接近圓形。
給你看一個經(jīng)典的栗子……
對于巖石行星來說,越大的巖石行星就越接近球型,因為引力強大,所以有更大的力量去改變地貌,讓巖石形成球體需要比氣體更加大的力量。
而比較小的巖石行星,比如上面的谷神星,還有一些小行星,他們自身體積小,質(zhì)量輕,引力小,無力改變巖石的形態(tài),所以小行星大多千奇百怪,圓形的想對比較少。
所以說,星體不一定都是圓形,但大型星體基本都是近圓形,讓他們保持圓形的主要原因是萬有引力,而小行星因為引力小無法形成球體。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