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jié)氣后,江南將迎來梅雨時節(jié)。雨日多,雨量大,身體都會覺得慵懶澀脹。此時煮一煲酸梅湯為飲或者小酌一盞梅子酒,利濕逐水提神,無疑是最當(dāng)令的美味了。
“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典故?!氨P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其實小說中的青梅煮酒與梅子酒無關(guān),文章寫得清楚,青梅是青梅,酒是酒:“盤置青梅,一樽煮酒”嘛。不過芒種前后也的確是飲梅子酒的時節(jié),好的梅子酒,兼有梅子的果香甜柔與蒸餾酒的濃烈刺激,兩樣風(fēng)情融化于口腔,是何等體驗惟有品飲的當(dāng)下才能體會得到。
芒種煮梅也確是應(yīng)節(jié)的食俗。這是因為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入口,需經(jīng)煮制加工成蜜餞才好吃。煮梅方法因民族與地域差異,差別很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梅子與冰糖同煮,或用鹽腌漬梅子。云南大理白族有句諺語說:“吃杏遭病,吃梅接命。”這個梅也是白族特有的一種煮梅方式加工過的黑梅,他們將其用于治療慢性腹瀉、痢疾、解熱鎮(zhèn)咳。《本草綱目》所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是青梅的另一種炮制方式,將其與甘草、山植、冰糖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酸梅湯是中國飲料的鼻祖,相當(dāng)于中國的可口可樂。自商周至今,酸梅湯作為飲料的歷史比可口可樂的歷史長多了。宋代文獻《夢粱錄》中記載,當(dāng)時茶館中兼賣以烏梅、砂仁等煎湯代茶的縮脾飲,即似今日的酸梅湯。神話小說《白蛇傳》中還有烏梅辟疫的故事。
從中醫(yī)藥角度看,酸梅湯不但能平降肝火,還能幫助脾胃消化、滋養(yǎng)肝臟,夏日肝火旺的人更宜飲用。當(dāng)夏日心煩焦慮疲乏之際,喝杯酸梅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心提神作用,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fù)活力。
酸梅湯的主要原料是烏梅、山楂、甘草、桂花、冰糖等。熬制過程,跟中藥的熬制過程近似。
酸梅湯雖好,但孩子喝要控制量,不要一次性大量飲用,以免刺激胃腸。感冒發(fā)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菌痢、腸炎初期的人也要注意忌口不要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