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郭立中教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內科急難癥研究所所長,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先后師從傷寒大家杜雨茂、腎病學家葉傳蕙、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等,為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學術繼承人。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三十余載,苦心向道,屢起沉疴,擅長于內科疑難雜病的治療。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多年,親睹其運用大劑加味附子理中湯治療各類虛寒性疑難病證療效顯著,茲總結其臨床經驗,與讀者共饗。
1 方藥組成及煎煮方法
1.1 主方
制附片60g(先煎2小時),生曬參10g(先煎半小時),生白術15g,生姜5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
1.2 加減
多以上述主方單刀直入,力專則效宏,較少加減。其中,姜的選擇較為靈活,生姜、干姜、炮姜等均可選用。若惡心嘔吐、脈象偏緊、舌苔較膩,寒濕之象較重,多選用生姜加強散寒祛濕、降逆止嘔之力;若脘腹冷痛、便溏腹瀉,中焦虛寒之象明顯,則選用干姜溫中散寒為主;若兼入睡困難、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等虛陽浮越之象,或月經淋漓不盡、大便帶血等出血癥狀則選用炮姜攝納浮陽、溫經止血為法。若選用干姜或炮姜則常用起始劑量為30g。也有生姜與干姜或炮姜并用之情況,當靈活掌握。
1.3 煎煮方法
用自來水將附片浸泡20分鐘,再清洗3遍,然后將干凈的附片放入砂鍋內,重新加2-3碗水(約500ml)用大火煎至沸騰,轉小火煎2小時以上,再讓病人親自用筷子夾一片附片放入口中品嚼,以口舌無麻感為準,然后放入余藥再同煎半小時即可。第二遍所有藥物同煎半小時。其中,在附片煎到一個半小時時,將浸泡好的生曬參放入與附片同煎,也即生曬參先煎半小時。
2 方義解析
附子理中湯為《傷寒論》中理中丸加附子而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亦有記載,由炮附子、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組成。具有溫腎健脾,散寒燥濕功效。主治脾腎虛寒所致脘腹冷痛、腸鳴泄瀉、四肢不溫等。方中干姜大辛大熱,溫中散寒;人參甘而微溫,健脾益氣;白術苦溫,健脾燥濕;炙甘草甘溫,補中緩急,調和諸藥。四藥合為“理中丸”,溫中祛寒,健脾燥濕,再加大辛大熱的附子,大補命門之火,補火生土,脾腎雙補,先后天并調,加強了全方溫中祛寒之力,為治療脾腎虛寒諸證之良方。清代名醫(yī)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性疲骸坝嘀^先后并補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非附子不能挽欲絕之真陽,非姜、術不足以培中宮之土氣。”
首先,郭師在附子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了桂枝。桂枝辛溫,發(fā)汗解肌,與理中湯合用為桂枝人參湯,有溫通表里、宣達內外之功;桂枝色赤入心,能振奮心陽,與甘草合用,寓有桂枝甘草湯意,能溫振上焦心胸之陽氣;桂枝還具生發(fā)之性,能疏達肝陽,條暢氣機,凡氣機郁滯,或情志類病證影響中土者又可兼顧。可見,桂枝的加入,附子理中湯的作用范圍明顯擴大,除溫補脾腎、先后天共調外,又能宣肺、溫心、暢肝,可使該方直達于五臟之中,宣通周身上下、表里內外,無所不及。
其次,郭師在主方中還加入了公丁香、白豆蔻、砂仁、法半夏四味藥。其中公丁香辛溫純陽,溫腎暖脾,加強主方先后天并補之力;丁香能降逆止嘔,胃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從而有利于胃氣的順降,推陳致新;郭師還取法當代滬上名醫(yī)程門雪經驗,認為丁香有化冷積之功,對長期恣食生冷、水果所致寒積中焦有溫化之效;因丁香能上溫脾胃,下暖腎肝, 散寒消積止痛,《本草便讀》言其可治“下焦一切奔豚、痃癖、瘕疝之疾”,可見其用之廣。白豆蔻氣味芳香,化濕之力較強,濕邪最易困阻中焦,具醒脾開胃之效;豆蔻能行氣降逆,可用于胃脹、噯氣、嘔吐等氣機郁結、胃氣上逆之證;豆蔻辛溫,尤善溫中散寒,振奮脾胃陽氣,掃除中焦寒濕之邪,使氣機上下交通。砂仁辛溫,行氣溫中之效佳,可用于脾胃氣滯及脾胃虛寒吐瀉;砂仁還能納氣歸腎,引五臟六腑之精歸藏于腎。砂仁化濕醒脾,與白豆蔻皆具芳香化濕之效,且均作用于中焦脾胃,但砂仁里實似臟偏入脾,白豆蔻中空似腑偏入胃。法半夏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運用;半夏辛溫而燥,具有較強的燥濕化痰作用,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可入肺脾兩臟,故對于臟腑濕痰證尤為適宜;半夏取其辛散之性,還能消痞散結,又因其能燥濕化痰,對痰氣互結之梅核氣、心下痞、痰核癭瘤等頗有療效。上述四藥合用,辛可行氣,芳可悅脾,香可化濕,溫可散寒,氣行則濕化,降逆和胃、散寒化濕之效倍增。再與附子理中湯配合使用,共奏溫補脾腎、降逆和胃、散寒化濕之功。
綜上分析,郭師認為運用本方的核心病機為:脾腎陽虛,寒濕內盛,阻滯中焦。但本方實則對于肝、心、脾、肺、腎五臟皆有作用,病理因素涉及寒、濕、痰、氣、郁等,運用范圍不僅局限于脾胃病證,可用此方加味廣泛治療各類虛寒性疑難病證。
3 臨證驗案
3.1 肺癌
汪某某,男,39歲。2013年7月22日初診。
主訴:發(fā)現肺癌伴骨轉移一年。目前在進行化療治療??人?,咯痰量多,色白質粘。口渴喜溫飲,食納不馨,惡心嘔吐時作。全身乏力,怕冷明顯。大便日行一次,不成形,小便夾有泡沫。舌質淡紅,苔薄白,中根部白膩。右脈虛,關脈尤甚,左尺弱。辨為脾腎陽虛,寒濕中阻,母病及子。
處方:天雄片60g(先煎2小時),生曬參10g(先煎),生白術15g,生姜5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7劑,水煎服,一日2次?! ?/font>
一周后復診,患者食納改善較明顯,飯量顯增,惡心嘔吐感亦明顯改善,咳嗽不似來診時頻繁,痰量有減,大便已成形,體力有所恢復,怕冷亦緩。后在上方基礎上加減調治,病情穩(wěn)定,仍在門診隨診中。
按:化療后消化系統(tǒng)最主要的副作用是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和便秘等,其中惡心、嘔吐出現頻度較高[1]?;颊咭鸦紣盒阅[瘤一年,正氣漸虧,同時進行化療治療,元氣大傷,腎陽受損,故見全身乏力,怕冷明顯?;熕幬飺p傷脾胃,脾陽不振,寒濕困阻中焦,則食納不馨、大便稀溏,升降乖逆,則見惡心嘔吐。右脈虛而關脈尤甚,肺脾之氣均不足,而以脾胃虧虛為著,故患者咳嗽咯痰責之脾胃陽氣虧虛,母病及子,土不生金,宣降失常,同時脾為生痰之源,痰濕上犯于肺,故咯痰量多。雖然患者罹患肺癌重癥,但處方仍遵守“辨證論治”的原則,有是證用是方,而不是拘泥于西醫(yī)病名,若盲目加入諸多現代藥理研究具有寒涼性的清熱涼血解毒作用的“抗癌”中藥,可能會影響療效甚至使病情惡化。
3.2 心悸
黃某某,女,45歲。2013年4月18日初診。
主訴:心悸10月。心悸,胸悶氣短,動則汗出。食納欠香,食后易胃脹,大便稀溏,小便調。口干不欲飲,喜溫飲。易疲倦,四肢不溫。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苔白厚膩水滑。脈:右關弱,左寸虛浮尺重按無力。辨屬脾腎陽虛,寒濕中阻,子盜母氣。
處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時),生曬參10g(先煎),生白術15g,干姜6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7劑,水煎服,一日2次。
一周后復診,患者心悸、胸悶氣短大為好轉,汗出減少,胃口大開,胃脹不顯,大便成形,四肢轉暖?;颊吣壳叭栽趶驮\治療中,一直延續(xù)初診思路,心悸、胸悶情況基本消失,食納知味,唯余精神稍感疲倦。
按:患者以心悸為主訴來診,伴有胸悶氣短、易疲倦,看似應從心虛入手,汗為心之液,心陽不足,失于固攝則動則汗出。左寸脈虛浮表明心陽有浮越之勢,心陽虧虛之象明顯。但綜觀脈證,中焦脾胃虛寒征象亦較突出,脾胃陽虛,脾失健運則食納欠香,寒濕阻滯中焦故食后易胃脹、大便稀溏,脾主四肢,四肢不溫乃脾陽不足之象,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苔白厚膩水滑、右關脈弱為佐證,再結合左尺脈弱,腎陽亦有不振。脾胃陽氣虛衰,子盜母氣,導致心陽也受損,從而出現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仍從中焦脾胃著眼,用大劑溫補脾腎、散寒除濕方藥,調治數次后使得心悸、胸悶情況基本消失,足證辨證之準確。
3.3 嘈雜
付某某,女,56歲。2013年8月16日初診。
主訴:胃脘嘈雜8月。胃脘嘈雜不適連及后背部,食涼后則甚,不痛。噯氣頻作,食納佳,大便3-4日一行,時干時稀,小便調。頭暈目脹,入睡困難,易醒,怕熱,汗多。冬日怕冷,手足涼??诳氏矡犸嫞什坎贿m。舌質淡暗,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苔白膩潤。六脈俱沉遲。病機辨為脾腎陽虛,寒濕中阻,土不伏火。
處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時),生曬參10g(先煎),生白術15g,生姜5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7劑,水煎服,一日2次。
一周后復診,患者訴胃脘嘈雜感明顯好轉,噯氣亦有減少,大便2-3日一行,每次均成形,夜寐、頭暈目脹、怕熱汗多亦有改善。
按:“嘈雜”一證,病因大多認為有胃熱、胃虛、血虛、肝郁等,較少提及陽虛及寒濕的因素。觀之本案中患者胃脘嘈雜食涼后尤甚,冬日怕冷,手足涼,陽虛之象明顯,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苔白膩,為寒濕內盛之象。寒濕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則見噯氣頻作,脾胃陽氣虧虛,無以溫煦腸道,推動無力則致大便3-4日一行。患者頭暈目脹,入睡困難,易醒,怕熱,汗多,看似上焦火熱較盛,實則不然,其本質為脾胃陽氣不足,土虛不能伏火,上焦浮游之火無法潛藏入腎,正如鄭欽安在 《醫(yī)理真?zhèn)鳌分兴f:“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潛藏……明知其元陽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補其土以伏火?;鸬梅鴼鉂摬亍浽疲夯馃o土不潛藏?!毖a土伏火法源于土厚火自斂的理論,因脾土虛弱,運化失司,寒濕中阻,火難下潛。脾胃得以振作,寒濕得化,中焦打通,虛火自可下潛[2]。服藥后患者夜寐情況有所好轉亦為佐證,處方中散寒化濕之品打通中焦,為浮越之虛陽下潛入腎掃清障礙、開辟道路。前賢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胃脘嘈雜癥狀的改善有助于夜寐狀況的好轉。處方切中病機,故僅服一周即見顯效。
3.4 泄瀉
劉某某,女,32歲。2013年6月4日初診。
主訴:腹瀉2年余。大便每日1-2次,質溏爛,完谷不化,脘腹部喜溫喜按。便前腹痛,瀉后痛減。納差,口淡無味,陰雨天胃脹明顯。怕冷,疲倦欲寐,腰膝酸冷,汗出少,夜寐安和。舌質淡紅,苔薄白潤,有紫氣。脈:右寸關弦細弱,左尺微。病機屬脾腎陽虛,寒濕中阻,火不生土。
處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時),生曬參10g(先煎),生白術15g,干姜20g,生姜2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7劑,水煎服,一日2次。
七日后復診,患者大便每日1行,較成形,無完谷不化現象,腰膝酸冷明顯改善,便前腹痛感亦減輕,食納稍增。
按:泄瀉的主要病機為脾虛濕盛,本案患者大便溏爛、完谷不化、脘腹部喜溫喜按、納差、口淡無味、陰雨天胃脹明顯,脾虛濕盛之象明顯,且主要為脾陽虧虛,寒濕之邪內盛。再結合怕冷、疲倦欲寐、腰膝酸冷等癥,腎陽明顯不足,脈證符合仲景所述少陰病提綱證之“脈微細,但欲寐”,少陰陽虛無疑。腎陽虧虛,命門火衰,火不生土,后天失養(yǎng),脾陽失于溫煦,致脾腎陽虛。郭師仍用大劑加味附子理中湯大補命門之火,補火生土,振奮脾陽,脾腎雙補,同時配合化濕祛寒之品,處方契合病機,2年痼疾一周內竟獲顯效。
4 感悟
《素問·太陰陽明論》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自古以來,諸多醫(yī)家對中焦脾胃較為重視,尤其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補土派”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就是一個圓運動的過程,而脾胃正是處在圓心的位置,中焦陽虛濕困為圓運動障礙的主要表現,溫振中焦陽氣,祛除中土寒濕是治療圓運動障礙的主要治療思維模式[3]。理中湯重點著眼于圓心中焦脾胃,溫振中焦陽氣,祛除中土寒濕,使得中軸運轉,軸動輪行,四輪隨之轉動,整個圓運動也就得以正常進行,同時附子、桂枝、生姜之溫升與公丁香、法半夏、白豆蔻之潛降亦有助于推動四維的運轉,所以本方不止可以治療諸多脾胃病證,也可治療與脾胃相關的其他臟腑病證。
本加味方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附子等藥物的大劑量使用,這與郭師近年來受扶陽學派學術思想的影響有關?!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诽岢觯骸瓣枤庹撸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張景岳在《類經附翼·大寶論》中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在其著作《醫(yī)理真?zhèn)鳌分嘘U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坎中一陽”即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本,立命之根。這些論述均表明了陽氣尤其是腎陽對人體的重要性,臨床上治療疾病若能時時注重固護陽氣,則能夠占得先機,在早期防止疾病向損傷腎陽方向發(fā)展。故本方在臨床上運用范圍較為廣泛,關鍵在于準確抓住核心病機,許多疑難雜癥不難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