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花小考
楊月英 文匯報2012-03-31
最早開始對瓊花感興趣,還是因為小時候在《隋唐演義》里讀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隋煬帝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高臺上瓊花潔白如玉,正待近觀,哪里想到剛一走近,一陣狂風(fēng)就把花吹散,盛開的花朵再也不見。煬帝伐盡瓊株,一代的繁華也終究煙消云散。于靡麗的佚游之中,自瓊花的搖落而道出隋室氣數(shù)將盡的蒼茫??咨腥蔚脑娋洹盎ㄋ浪鍖m滅,看花真無謂”也表達(dá)了同樣的意思,譏刺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隋煬帝為了賞玩瓊花,開了迢迢的運河下?lián)P州,這一流傳廣泛的故事卻有個很大的漏洞:隋時的揚州并沒有關(guān)于瓊花的記載,最早只能追溯到唐代。據(jù)北宋宋敏求的《春明退朝錄》所載,“揚州后土廟有瓊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衛(wèi)公所謂玉蕊花”。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再也沒有跟它一樣的花,是以韓琦有“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之語。這是古籍中關(guān)于瓊花的出處流傳最廣的記載,《廣群芳譜》便沿用此說。宋祁在筆記里記載,瓊花的名字是王禹偁見此花瑩潔如白玉而起的。而據(jù)《說文》,瓊專指赤色玉,用來作為白色花朵的名字就不那么確切了,王禹偁因此還被譏誚為不解“瓊”字的本義。
可是《春明退朝錄》里提到的瓊花即玉蕊似也不準(zhǔn)確,也是宋敏求作的《長安志》里載“安業(yè)坊唐昌觀舊有玉蕊,乃唐昌公主所植”,劉禹錫《和嚴(yán)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游仙》里形容玉蕊“雪蕊瓊絲滿院春”,可知玉蕊的得名是因為它有著明顯的花蕊,而這一點并非瓊花的特色。此外,唐人詩文中提到種植玉蕊的地點不止一處,除了唐昌觀,集賢院及翰林院中也有種植,這與瓊花獨此一株的情況迥異。因此早在南宋,周必大就在《玉蕊辨證》中反駁了當(dāng)時流行的“瓊花即玉蕊”的觀點:“宋子京(祁)、劉原父(敞)、宋次道(敏求)博洽無比,不知何故,疑為瓊花?!?
然而周必大也沒有解釋瓊花的由來,于是關(guān)于瓊花的來源,仍舊只有宋敏求“或云自唐所植”這樣一個模糊的說法。就好像唐代的某一天,揚州城后土祠里,忽然就有人種植了一株世上絕無僅有的花。這樣的解釋無疑是不可思議的,于是到了各種演義、小說里,就很自然地變成是仙人種玉而生,而非凡世所能成就。
南宋的周密在《齊東野語》里記載:“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絕類聚八仙,色微黃而有香。仁宗慶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fù)栽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亦嘗移植南內(nèi),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今后土之花已薪,而人間所有者,特當(dāng)時接木,仿佛似之耳?!笨芍獢?shù)次移栽都是徒勞的,即使勉強嫁接成活,也不能保持原來的香色,終非人力可以達(dá)成。蔣子正在《山房隨筆》里提到:“揚州瓊花天下只一本,士大夫愛重,作亭花側(cè),榜曰‘無雙’。德祐乙亥(1275年),北師(元軍)至,花遂不榮。”周密因而在《瑤華》詞里寫道“杜郎老矣,想舊事、花須能說”,在與宋同亡的瓊花身上,寄寓了宋代遺民的身世之感。宋亡之后,有人開始把與瓊花相似的聚八仙當(dāng)作瓊花來栽培。早在南宋,鄭興裔就已在《瓊花辨》中明確地指出了瓊花與聚八仙的三種不同之處:瓊花花色淡黃,葉子較為平滑,不結(jié)籽而有花香;聚八仙則花色微青,葉緣有鋸齒,沒有香味。其中尤以香氣的有無為最主要的區(qū)別。古人賞花,以若有若無的清香為貴,所鐘愛的梅花、蘭花,并不以花色見長,而純以幽香取勝,這便是古人最為看重的韻致,瑤臺仙品與凡花的不同也正在于此。
《花史》里有一個故事,說宋理宗景定年間,濠州的曾主簿住在驛站里,驛站旁有戶人家的主人邀他前去做客。曾主簿見主人器宇不凡,庭院中又有奇花數(shù)種,便詢問主人是否也種有瓊花。須知瓊花以獨一無二著稱,花卉中沒有比瓊花更珍奇的。沒想到主人竟做了肯定的答復(fù),并且到屋里折了一枝送給曾主簿。曾主簿回到驛站后,回望那戶人家,卻再也找不到,手中的瓊花也變成了茅草。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與鄭交甫漢水逢二女極為相似,瓊花就好比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驚鴻一瞥,卻再不可得。史籍中有關(guān)瓊花的材料語焉不詳,一路追尋而來,分明已是觸手可及,可定睛細(xì)看,又覺得芳跡杳然。就像手持茅草,而心里回想著瓊花的曾主簿一樣,會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惆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