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微信群學習傷寒論時的簡單記錄;傷寒論版本,采用的是:“傷寒論查閱”軟件里的版本;微信群為“方證與臨床”。有真名,有網名。致謝。
平脈法第二
4
2019-07-08
25、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跗陽脈滑而緊。身體有疼痛,則體內有瘡。
26、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浮大脈,出現在“尺部”,則為關。什么是關?“關”是關卡。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就是該出的出不去,現在的話,就是“便秘”。
浮大脈,出現在“寸部”,則為格。格,格拒。拒絕。的意思。引申,就是飲食不下。
@毛延生?尺中溲便不流通,大小便不通,毛哥解釋正確。
27、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這個是“關格”的“格”了。通過跗陽脈來判斷的,
28、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眉少發(fā)稀。身有干瘡。而腥臭也。)
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的邪犯肌表而出現皮膚出疹,身體瘙癢,名叫泄風;重的風邪久羈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癩。
29、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wèi)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衛(wèi)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杰克:
寸口脈弱而遲 饑而虛滿 不能食也就好了
中間解釋的一大段都是增補的
脈弱—津虛 虛故飲水自救 虛故飲食自救
脈遲—里寒水飲 有里寒不能食 有水飲而虛滿
看看圣濟總錄就知道了 條文有的地方解釋脈 什么浮則...數則... 都是沒有的
辯脈法還是可以看看的 平脈法是玉涵之后的作品了 玉涵是南北朝時期的
30、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30條,是脈癥不符。
若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為難治吧
31、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緩者胃氣有余——胃有邪氣或胃受寒涼的邪氣了。
有余,不是正氣足,而是有邪氣。
噫 ài
〈動〉
(1) 飽食或積食后,胃里的氣體從嘴里出來并發(fā)出聲音 [belch]。如:噫氣(氣壅塞而得通;吐氣)
噫而吞酸——噯氣同時又感覺胃里反酸難受。
氣填于膈上也。——以上的原因(噯氣吞酸,食不下),是隔上有氣(邪氣)
32、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跗陽脈浮緊就是腹?jié)M而痛。
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浮緊相持的轉歸或轉化,就是,腸鳴下利。
若少陰脈不現的,是虛寒之氣結于下焦,可致外陰部腫大且疼痛。——就是,腹?jié)M而痛,也可能 是少陰病。
33、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陔y言。衛(wèi)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33、寸口脈微而澀?!獎t:身體痹不仁。
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
不歸其部——不被節(jié)制,就是今天的功能失調,或(器官)失去正常功能
三焦功能失調,分部來講:上焦:噫氣而醋心吞酸。中焦,則消化不良,不想吃飯。下焦,則大小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