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冬天比現(xiàn)在更為寒冷和漫長,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那場暴風雪之猛烈可見一斑。那么,古人冬天是怎么取暖的呢?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叫做《賣炭翁》,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燒木炭”的取暖方法。此外,熏爐、手爐、足爐等也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供室內取暖用。到了唐代,冬天早朝時,皇宮內大殿里也設有熏爐。熏爐又稱“暖爐”、“紅爐”,一般富裕人家也有此物。熏爐外罩籠,名叫“熏籠”,古代為宮中的珍物。
手爐,是暖手用的小火爐,呈橢圓形,里面放火炭或者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精巧玲瓏。古代寬袖大袍,可將手爐放在袖里暖手。
足爐又叫“腳婆”、“暖足瓶”,俗稱“湯婆子”,比手爐大些。它是用銅或錫制成的扁瓶,里面灌上熱水,可放在床上被子內暖腳。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有詩曰:“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痹娭械摹澳_婆”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古代取暖器在文人墨客筆下充滿詩情畫意,亦可看出取暖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