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不一樣的行情下,市場會給出不同的反應,并最終反映在價格也就是K線圖上,如果我認為價格可以代
表市場的一切經(jīng)濟活動與經(jīng)濟現(xiàn)象時,那么對K線圖的研究就顯得意義重大。這也是為何分析師如此熱衷于K線分析的原因。
然而對于初學者,在研究K線之時往往會忽略一些關鍵的東西,那就是市場上有許多關于K線形態(tài)的理論:“紅三兵”、
“烏云蓋頂”、“旭日東升”等等,投資者在把握這些形態(tài)時往往就圖論圖。在他們剛學時就被灌輸了一些觀念:此刻的k線組合將成為下一根K線出現(xiàn)的充分條件。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
答案很顯然,絕對不是。
有位很資深的分析師曾問我,你覺得市場是理性的還是感性?我當時一愣,答:理性。因為我覺得市場的趨勢在大
概率上是可以被分析出來的,他又問:那你認為k線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我一時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可是當他解釋完
,我才恍然大悟。他說k線是非理性的。因為當天收盤前的任何一單成交都可以去更改k線的形態(tài)。說到這里,我頓時發(fā)現(xiàn)
了書寫本文的動機。那就是使用k線時的邏輯誤區(qū):用今天的K線形態(tài)可以推導出明天的價格走勢。
那么既然不能推導出明天的走勢那么K線圖的意義又何在呢?
首先我們要理清一點就是K線究竟代表了什么?我們都知道K線圖是由日本的米商發(fā)明的,之所以能夠被廣泛的運用
是因為其能清楚的反映5個信息: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以及當天漲跌的趨勢。明白了,從一開始它的存在是
因為記錄方便,并能有效的將許多信息反映在一張圖上。那么K線可以在一定概率上用來預測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發(fā)現(xiàn)了,有許多人找了許多歷史樣本用來支撐他們的說法,比如說“陽包陰”,他們的解釋是價格觸底反彈,且翌日
突破前期收盤,表示多方勢頭強勁。所以推出“陽包陰”是反彈或突破信號。通過這一串分析,我們似乎看到了真正能夠
用來預測第二天看漲的邏輯,那就是“價格觸底反彈”而不是“陽包陰”這個技術組合。
如果我們只是死死的記住“陽包陰”而取代了“價格觸底反彈”,那么這樣的概念偷換往往會導致所謂的k線失靈的結(jié)果
。想象一下如果在“陽包陰”之后第二天再收陰,不就成了“空方炮”了?那到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去判斷呢?如果我們的判斷會頻繁的因此改變,那么K線的意義豈非大打折扣?
我之所以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來澄清這一點,是因為要投資者理解用K線來研判走勢時,我們注重的應該是價格的變化
區(qū)間所在的相對位置與整體走勢的趨勢,而不是只盯住那些技術名詞。
說了那么多我還是想澄清一點,那就是我從不懷疑價格走勢對我們交易時的指引與借鑒作用,因為在分析師自己操
盤時,價格走勢的研判一直是重要工具,也許在理論上歷史數(shù)據(jù)無法反映未來數(shù)據(jù)的走向,但在實際操作時,它總會產(chǎn)
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要注意的是:我的用詞是價格走勢,而非技術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