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治黃疸型肝炎秘方(方15首)

治黃疸型肝炎秘方

40.1 輕型消黃湯

【來源】關幼波,《中醫(yī)原著選讀》

【組成】茵陳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當歸、丹皮、酒炒黃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利濕清熱,芳香化濁。

【方解】方中重用茵陳,利膽退黃;白芍、赤芍、丹皮、當歸養(yǎng)陰和血、清熱涼血;黃芩清熱解毒;藿香芳香化濁;杏仁宣肺利氣;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濕。諸藥相伍、共奏利濕清熱、芳香化濁之功,用于濕重于熱之黃疸,較為適宜。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證見黃疸輕、惡心、厭油膩、時嘔、口不干、不思飲、困倦、食后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滑稍數(shù)。用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輕型)。

【加減】若有低熱,加鮮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納差者,加焦白術、谷芽各9克;如黃疸已退、轉(zhuǎn)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見穿、板藍根等解毒藥。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

 

40.2 重型消黃湯

【來源】關幼波,《中醫(yī)原著選讀》

【組成】茵陳90克,生石膏、鮮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黃柏、藿香、佩蘭、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龍膽草、澤蘭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陳利肝膽、退黃疸;知母、黃柏、龍膽草、石膏清熱解毒;藿香、佩蘭芳香化濁;赤芍、丹皮、澤蘭活血化瘀;鮮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濕;杏仁宣肺,調(diào)暢氣機,通調(diào)水道,排除濕熱。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本方配伍周密,較前人之退黃劑更勝一籌。

【主治】濕熱黃疸,熱重于濕。證見黃疸重,惡心、嘔吐、厭油、發(fā)熱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黃厚而燥,脈弦滑數(shù)。用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減】若高熱或兼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沖服。便秘加酒炒大黃,栝蔞各15克;退黃時茵陳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黃作用。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40.3 加味茵陳蒿湯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茵陳30克,梔子9克,黃柏15克,大黃9克,大青葉30克,川金錢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泄熱利濕。

【方解】方中以茵陳、金錢草利濕退黃;梔子、黃柏清熱燥濕;大黃泄郁熱;大青葉清熱解毒。本方藥簡力宏,泄熱利濕之功頗著,用治熱重于濕之黃疸頗效。

【主治】濕熱黃疸,熱重于濕。證見身目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苔黃膩,脈弦數(shù),心中煩熱、嘈雜,或見燒心吐酸,如噉蒜狀。

【加減】心煩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分沖);寒熱口苦,加柴胡、黃芩、半夏各9克;脅痛甚者,加郁金9克,赤芍20克;燒心吐酸或嘈雜者,加煅瓦楞子30克。大便正常,少用大黃,同煎;如便稍溏則去大黃。

【療效】屢用屢效,退黃效果甚好。

【附記】此方為印氏“抓主證”之方,凡陽黃初起,大便干燥者,即用此方,退黃效果甚好。

 

40.4 利膽退黃湯

【來源】熊寥笙,《醫(yī)方新解》

【組成】茵陳30克,金錢草60克,敗醬草、板藍根、玉米須各30克,梔子、郁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利膽疏肝。

【方解】方用茵陳、金錢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二藥并用,利膽作用甚著。敗醬草、板藍根清熱解毒;梔子清利濕熱;玉米須滲濕利水;佐以郁金理氣活血。綜觀全方,以清利濕熱見長,此恰中“濕熱相交,民病黃疸”之病機,則利膽之力甚強,退黃之效頗著。

【主治】陽黃。證見一身面目俱黃如橘子色、小便黃赤、發(fā)熱,或兼惡寒、口干或渴、胸脘滿悶、厭油食少,右脅隱痛,甚則刺痛,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凡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化膿性膽管炎、膽石癥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以及膽道蛔蟲伴感染等病,只要濕熱俱盛,出現(xiàn)黃疸者,皆可加減運用。

【加減】熱偏重而便秘、腹?jié)M加生大黃9克;衄血者加鮮茅根60克;脅痛劇加延胡索9克(醋炒研末,分3次兌服);濕偏重而頭痛身倦、腹脹便溏,苔白膩,脈濡緩者,去梔子,加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5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40.5 丹鳳湯

【來源】熊澤南,《江西中醫(yī)藥》(1)1984年

【組成】丹參、鳳尾草、白茅根各30克(鮮品各100克),山楂根、臺烏藥各15克(鮮品各250克),陸英(根)12克(鮮品30克),牛膝15克(鮮品50克),五加皮12克(鮮品50克)敗醬草20克(鮮品50克),腫節(jié)風12克(鮮高粱泡根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肝病多因濕熱氣郁,而致脾虛血瘀所致。方中鳳尾草、敗醬草、陸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涼甘淡、清熱利濕;丹參、山楂、臺烏入肝經(jīng)、活血行瘀、行氣止痛、消食化積;五加皮、牛膝祛風濕、補肝腎。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由于肝病虛實夾雜,故以豬肝、蜂蜜補益肝脾,并隨證加減,故效如桴鼓。

【主治】肝病??捎糜诩毙渣S疸型或非黃疸型肝炎,遷延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加減】各型均以本方合豬肝蜂蜜飲(鮮豬肝三兩切片和蜂蜜三兩炒熟食之)為基本方。并隨證加減,如脾膽濕熱型,發(fā)熱加柴胡、虎杖、野菊花,減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黃疸加土茵陳、金錢草、敗醬草,減五加皮。肝熱脾濕型加茯苓、白術、酢醬草。肝經(jīng)郁熱型,脅痛如刺加玄胡、郁金;脹滿加木香、川楝子。肝郁血瘀型,丹參增量;肝脾腫大加腫節(jié)風、獨活;肝質(zhì)硬加三棱、莪術;輕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腹大如鼓)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加茯苓、大腹皮、葫蘆殼;大便秘結(jié)加全瓜蔞20克,炒萊菔子15克;轉(zhuǎn)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酢醬草15克;蛋白倒置加關公須(雪見草)15克,麥冬12克。

【療效】治療肝病304例,其中: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62例,急性無黃疸型肝炎48例,遷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醫(yī)辨證分型,肝膽濕熱型62例中,服藥7~21劑,痊愈62例,占100%;肝熱脾濕型48例中,服藥15~30劑,痊愈48例,占100%。肝經(jīng)郁熱型101例中,服藥15~30劑,痊愈93例,占92%,基本治愈、好轉(zhuǎn)各4例,各占4%;肝郁血瘀型93例中,服藥30~60劑,痊愈79例,占84.9%,基本治愈7例,占7.5%,好轉(zhuǎn)5例,占5.4%,無效2例,占2.2%??傆行收?9.4%。

【附記】本方為熊氏祖?zhèn)髅胤健?/p>

 

40.6 清肝和胃湯

【來源】方藥中,《陜西中醫(yī)》(3)1988年

【組成】龍膽草、法半夏、連翹、柴胡、廣郁金各9克,金錢草、茯苓、茵陳各30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萊菔子6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肝和胃,利濕退黃。

【方解】急性黃疸型肝炎,屬中醫(yī)的“黃疸”、“嘔吐”、“脅痛”等病范疇。病在肝膽脾胃,尤以肝胃功能失調(diào)為發(fā)病的關鍵。方中以龍膽草為君藥,確有獨到之處,因龍膽草既能清熱,又能燥濕,為清肝和胃之要藥;金錢草、夏枯草、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以助龍膽草清肝祛濕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萊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濕,同時兼制龍膽草苦寒傷胃之弊;柴胡、連翹、郁金、薄荷疏肝理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清肝和胃,利濕退黃之功。通過臨床觀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復肝細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對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加減】惡心嘔吐較劇者,去龍膽草,加竹茹、煅赭石;納差者加檳榔、炒麥芽;熱重者加黃芩、板藍根;濕盛者加藿香、蒼術;濕熱并重者加黃連、金銀花;便秘者以番瀉葉適量泡茶飲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加大劑量白花蛇舌草、大黃及馬鞭草。

【療效】孫元勤驗證,治療50例,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回縮至正常范圍)42例,占84%;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檢查各項指標好轉(zhuǎn)或僅輕度異常,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縮小但仍在異常范圍)8例,占16%。總有效率達100%。

 

40.7 清解化利湯

【來源】張志新,《陜西中醫(yī)》(10)1988年

【組成】金錢草、板藍根、丹參、生山楂、赤芍、澤瀉各15~30克,陳皮、茯苓、車前子各10~15克,紅花、甘草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多因濕熱蘊結(jié)脾胃、脾失健運,交蒸于肝膽,肝失疏泄,濕熱不能泄越,則蘊于血分,與血互結(jié);氣機不暢,瘀阻脈絡,致肝瘀膽阻,膽汁不循常道則外溢所致。故方用金錢草、板藍根,可促進膽汁分化、毒素分解,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效果;丹參、生山楂、赤芍、紅花可擴張肝臟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環(huán)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濁的效果;澤瀉、茯苓、車前子、陳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濕,具有促進毒素和膽汁排泄的作用。全方具有較好的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加減】若熱重者,可選加山梔、大黃、黃柏、蒲公英、丹皮等;濕重加豬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嘔惡加姜半夏、竹茹;納差加炒神曲、炒麥芽、炒萊菔子;氣滯明顯加青皮、枳殼、香附、金鈴子散;血瘀明顯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術等。根據(jù)肝功指標:轉(zhuǎn)氨酶高者加蒲黃、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濁反應異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黃疸指數(shù)高者加茵陳、郁金、茜草、蒲公英等。

【療效】治療114例,全部治愈。治愈率為100%。治愈標準是,自覺證狀和體征消失、肝功化驗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者。

 

40.8 肝炎協(xié)定方

【來源】《江蘇中醫(yī)》(12)1990年

【組成】板藍根、半枝蓮各30克,田基黃20克,豬苓、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取汁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如有嚴重嘔吐者,配合輸液療法。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方解】方用板藍根、半枝蓮、田基黃、豬苓、茯苓等組合成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轉(zhuǎn)氨酶,促進肝細胞恢復;利濕退黃,促進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吞噬及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等有較好作用。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尤以黃疸型肝炎為優(yōu)。

【加減】濕重于熱型加蒼術、白術各10克,制川樸6克,白蔻仁3克;熱重于濕型加茵陳20克,山梔、制大黃各10克。

【療效】治療131例(2例為無黃疸型)。按1981年5月江蘇省衛(wèi)生廳急性肝炎治愈標準,結(jié)果131例中治愈122例,好轉(zhuǎn)9例??傆行蕿?00%。

【附記】本方為蘇州市中醫(yī)院經(jīng)驗方。

 

40.9 活血通絡湯

【來源】吳朝文,《新中醫(yī)》(6)1984年

【組成】丹參、桃仁、紅花、茵陳、郁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劑量可隨證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退黃。

【方解】對于頑固性黃疸,經(jīng)久不退,當根據(jù)“初病在經(jīng),久病在絡,氣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論,故用活血通絡、逐瘀退黃之法,方用丹參、紅花活血化瘀;茵陳利濕退黃;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絡逐瘀退黃。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經(jīng),最善走竄經(jīng)脈,對利膽退黃、改善毛細膽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劑量不宜過大,一般以9~12克之間為宜,避免耗氣傷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龍、旋覆花、茜草、威靈仙等品代用。

【主治】頑固性黃疸。

【加減】厭油者加山楂;鞏膜黃甚者加木賊草、夏枯草;皮膚搔癢加白蒺藜、秦艽;有膽道結(jié)石者加金錢草、雞內(nèi)金;寒濕現(xiàn)象明顯者加白術、熟附片;若系肝細胞性黃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藍根、夏枯草。

【療效】治療頑固性黃疸8例,其中阻塞性黃疸6例,肝細胞性黃疸2例。結(jié)果:7例痊愈,1例因嘔吐不受藥而中止治療。服藥15~60劑之間均愈。

 

40.10 秘傳黃痧癥驗方

【來源】李島三,《中醫(yī)必讀》

【組成】茵陳、赤茯苓各15克,白術、豬苓、澤瀉、橘皮、青皮、瞿麥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蓮子、厚樸、沉香各6克,懷山藥9克,梔子、黃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針砂9克,皂礬7.5克,飛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烏棗肉2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搗赤面、烏棗為小丸,備用。每服15克,米湯送下。

【功用】利濕退疸,行氣化滯。

【方解】疸癥多因濕熱、寒濕之邪內(nèi)侵,影響肝膽疏泄,膽汁外滲肌膚所致。因其癥狀不同,又有黃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稱,合為“五疸”。故方中用茵陳五苓散清熱、解郁、轉(zhuǎn)輸利濕。茵陳為治濕退黃之功臣;茯苓勝脾胃之濕;豬苓、澤瀉瀉腎與膀胱之濕;白術健脾除濕;山藥、蓮子、梔子、瞿麥、黃柏、清熱利濕;肉桂溫陽利濕以監(jiān)制苦寒傷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樸降氣和中;粳米、飛面、烏棗調(diào)和脾胃;針砂、皂礬消陳除積。全方重在健脾除濕、化氣行水,脾健則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氣行則水行,濕化而疸消。

【主治】黃疸癥,無論陰陽寒熱、久年壞癥、腹脹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膚如橘色。

【療效】屢試屢驗,效佳。

 

40.11 清肝利黃湯

【來源】劉學文,《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金錢草、茵陳、板藍根各50克,黃芩25克,車前20克,芒硝15克(沖服),枳殼20克,木香15克,焦三仙各15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兼以疏肝理脾。

【主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加減】偏熱而證見大便干燥者去木香,加大黃10克;偏濕而證見嘔吐、惡心較重、苔白膩、脈濡緩者,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欲不佳而腹脹者,可加砂仁、陳皮、川樸各15克;肝脾腫大遲遲不消者,加鱉甲50克,丹參25克;轉(zhuǎn)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

【療效】觀察50例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病人,服用本方后,黃疸的消退以及胃腸癥狀均能很快見效。黃疸在半個月內(nèi)恢復正常者達90%,其他飲食不佳、厭油、上腹脹滿、惡心等癥狀在1個月內(nèi)消失者達100%。而肝大縮至正常及轉(zhuǎn)氨酶在1個月內(nèi)降至正常者達74%。

 

40.12 瘀黃湯

【來源】蕭熙,《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澤藍葉10克,光桃仁12克,生鱉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梔仁、建澤瀉各10克,龍膽草4.5克,綿茵陳15克,玉米須30克,生麥芽10克,生黃芪、潞黨參各15克,云茯苓、蒲公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0劑為一階段,連服20劑為1療程。

【功用】益氣健脾、瀉肝泄熱、宣濕化瘀、育陰散結(jié)。

【主治】黃疸病(病毒性肝炎、全身黃疸),證見身體羸瘦、兩目發(fā)黃、面色晦暗、精神憂郁、頭暈、食少、夜難入寐、胸悶脅痛、痞塊作脹、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足背微腫,苔黃薄膩、脈弦而細,病情屬于肝強脾弱、濕熱內(nèi)蘊、瘀阻血絡、氣陰俱虛之瘀黃證。

【療效】屢用皆效。

 

40.13 茵陳三黃三仙湯

【來源】周少伯,《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西茵陳、田基黃各30克,黃芩10克、生大黃6~10克,焦三仙各10克,陳皮、茯苓、車前子、澤瀉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濕熱,排病毒,利膽退黃,助脾健運。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具有目黃、膚黃、尿黃、食欲減退,或伴有惡心嘔吐、腹脹不舒、便秘或泄瀉等癥,肝功能檢查,其有黃疸指數(shù)及谷丙轉(zhuǎn)安酶增高者。

【加減】舌苔白膩、大便泄瀉加炒蒼術10克;黃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時茵陳及三黃劑量減半,加黨參、丹參、炒白術各10克。

【療效】經(jīng)500余例臨床觀察,有效率100%,治愈率99.6%(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平均療程21天。

【附記】臥床休息,少吸或不吸煙,禁飲酒。

 

40.14 退黃三草湯

【來源】李昌源,《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鮮車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酸漿草、白花蛇舌草、綿茵陳、大青葉、板藍根、郁金各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日分3次服。

【功用】清熱解毒,退黃除濕。

【方解】本方專為黃疸癥之陽黃而設?,F(xiàn)代醫(yī)學中所稱之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fā)作等,多屬陽黃范圍。宗《金匱要略·黃疸病》中“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說,以清熱除濕利尿為法。方用鮮車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漿草入肝脾,清熱利濕涼血為主藥;輔以綿茵陳、白花蛇舌草除濕清熱退黃;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佐以郁金行氣解郁化瘀。諸藥合用,以收清熱解毒除濕、疏肝利膽除黃之功。本方所用之品輕清泄熱、利尿除濕,使邪熱得清、濕濁得除,且不傷中土,可謂得治肝炎之三味。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fā)作。

【加減】濕熱蘊結(jié)者,加黃連6克,大黃10克(后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莪術各10克,沒藥6克;脾氣虛者,加太子參、蒼術、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各20克,麥冬15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40.15 涼血活血湯

【來源】汪承柏,《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赤芍80~100克,葛根、丹參、茜草各3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涼血活血,利膽退黃。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熱,瘀血膠結(jié)。尤其是慢性重度黃疸肝炎,治療難度大,黃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復。故方中用赤芍涼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參、茜草、丹皮、生地利膽退黃,并可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huán)障礙,具有降黃和恢復肝功之功效。本方適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者,均可使用。或癥見口咽干燥、小便深黃、大便干、皮膚搔癢、抓后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zhì)紫暗,舌干,脈絡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證屬血熱血瘀者更為適宜。

【主治】重度黃疸肝炎。

【加減】若心下停飲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虛寒者,加干姜15克;若陽明腑實明顯者,加生大黃10~15克(后下),元明粉2~4克(沖);皮膚搔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15克;汗閉者,加麻黃6~9克;嘔者,加生姜10克,姜半夏15克;夾有濕熱者,加黃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傾向,或血漿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克(沖);有冷球蛋白三聯(lián)證(瘀斑、關節(jié)痛、疲勞)者,重用茜草,加豨薟草30~45克。

【療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療,退黃有效率為94.8%,從而使慢性重癥肝炎的發(fā)生率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治愈率。

【附記】汪氏認為,若長期黃疸不退,90%以上可發(fā)生肝細胞液化性、凝固性壞死而成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達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黃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預后的關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白茅根茵陳湯 【轉(zhuǎn)】 治肝病秘方(轉(zhuǎn))
【肝病秘方1,2
治療乙肝轉(zhuǎn)陰湯 鐵桿中醫(yī)論壇——
【轉(zhuǎn)載】中醫(yī)治肝炎偏方大全
45.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清肝飲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