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朱泥照茶心
開門見山,關于朱泥生砂,有一個我覺得非常美好的傳說,說的是:明萬歷年間,宜興陶工于蜀山南麓偶得暖色礦料。未加細篩的粗砂顆粒經(jīng)窯火淬煉,竟泛落日熔金之色。時人以「生砂」稱之,意取其天然未琢。四百年后,丁蜀鎮(zhèn)老窯殘片中粗砂隱約如星,品茗日久竟沁古銅玄光——這「砂中見砂」的拙樸,正是生砂朱泥的魂魄所鐘。
今日所述生砂小高梨壺,通體未經(jīng)調(diào)砂,保持原礦百分百的質(zhì)地統(tǒng)一,恰似將明代匠人的赤子心鎖入砂胎。其橘紅色壺身似秋日暖陽,三碗流與環(huán)把的線條,則暗藏功夫茶的玄機。
生砂,未被馴服的朱泥
朱泥素以嬌貴聞名,然其本真鮮為人知。世面朱泥多循兩種路數(shù):
熟砂朱泥:取800度煅燒磨粉之砂,與細泥調(diào)和,求勻凈無瑕之效,更是提升成型可能,然漿塊感多有顯現(xiàn);
生砂朱泥:惟保留原礦砂礫,未經(jīng)調(diào)和,肌若游蛇,骨似老松,昆侖直節(jié), 上追古意。
生砂之「生」,在其未加矯飾的本相:
礦砂如劍:壺表粗砂棱角分明,指觸可感礦粒桀驁之態(tài);
焰色天成:窯中粗砂吸附鐵質(zhì),胎骨偶浮星斑,盡顯古拙趣味。
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言「石骨未觸風日者,陶乃現(xiàn)朱色」,生砂朱泥之妙,正在這份與天地未分的野性。而熟砂朱泥,以人工煅砂調(diào)和,砂粒圓鈍如河灘卵石,光潤如新瓷——此非優(yōu)劣之分,實為守拙與琢巧的殊途。
梨韻:倒轉時空的茶器
這把80cc小高梨形壺,身型低伏似晚明仕女,流把曲度卻又有盛唐器度:
三段玄機:
壺口微縮若梨蒂,鎖香;
壺腹圓鼓似垂實,納茶;
底足收斂如露墜,定湯。
三截比例暗合「收-放-斂」的茶道呼吸。
流孔秘技:
內(nèi)推孔水柱如銀虹穿空,80cc水傾盡爽利,看似涓涓,實則柔里帶剛;
不妨講一個故事,大家且聽一樂,可不當真,但便于理解生熟之別,說的是某茶人試泡老樅水仙對比:生砂壺泡至六道,樅香方如晨霧漸散,木質(zhì)味始顯巖骨;而熟砂壺三泡后茶氣即衰。蓋因粗砂胎骨稍滯茶湯,反得「鈍感之力」,恰似老火燉湯,后勁綿長。但依我而看,求的是生砂于朱泥而言的原汁原味,且成型之難好似寓情于壺,言說我們?nèi)松械拿髦局小?/span>
養(yǎng)壺:時間打磨的修行
生砂壺的養(yǎng)成,是與光陰的默然對話:
首季:
茶湯浸潤粗砂間隙,猶如真氣注入,通體為涅槃做好全面準備;
半歲:
粗砂沁出包漿,壺表乍現(xiàn)琉璃幽光,光影交織出百媚;
三載:
砂粒完全破繭,涅槃之時已到,千嬌已出落出大家閨秀,風韻悠長,非豆蔻可比擬。
某藏家比兩壺:
新壺砂隱泥中,似少女頰上初生絨毛;
老壺砂出崢嶸,若老僧掌中經(jīng)年繭痕。
這砂粒生長的軌跡,恰如《茶經(jīng)》所言:「器老成精」。而熟砂壺的養(yǎng)煉,包漿勻凈如釉,似玉養(yǎng)寶光,卻少了這般破繭生死的戲劇。
抉擇:何人心許生砂
此壺非媚俗之物,三類茶人或可共鳴:
尋真者:
寧要實實在在的質(zhì)樸真實,不取細泥嬌柔的完美;
養(yǎng)心者:
愿候三年,看砂粒掙脫泥胎的禁錮;
侍巖者:
獨愛巖茶在砂骨壺中漸次蘇醒的慢板長調(diào)。
然需謹記:
莫侍單叢高香,粗砂稍掩清銳;
莫求速成包漿,生砂須待歲月;
莫覺鐵質(zhì)瑕疵,實為砂之胎記。
未琢之美
撫此生砂梨壺,忽懂晚明李漁《閑情偶寄》中「天然曲折,不事斧鑿」的深意。這粗砂,恰似:
水墨畫中的飛白筆觸,
古琴聲里的絲弦澀音,
老茶湯底的礦骨余韻。
當茶席間不再追逐「完美」的工業(yè)標準,當掌心能包容天然的粗礪與缺憾——
砂本渾金何須煉,
泥藏太古不必言。
若問茶心真境界,
且聽粗砂扣月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