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故宮,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宮,它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筑風格、神秘的傳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但你知道嗎?我國其實一共有4個故宮,北京、沈陽、臺北還有一個在南京。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我國的這四個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承載了明清兩朝24位皇帝。北京故宮是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也是古老中國的標志和象征。它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之首,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于1406年永樂帝朱棣下令開始建設,到1420年建成。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以北為內廷,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也就是俗稱的“三宮六院”。北京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花一木,都承載著歷史厚度,其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最大最珍貴的文物了。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中心,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清朝遷都北京后,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后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的格局面貌。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整座皇宮氣勢巍峨,富麗堂皇,處處彰顯著皇族的宏偉氣派,內部“宮高殿低”的建筑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臺北故宮一般指臺北故宮博物院,它坐落于臺北市士林區(qū),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院內的文物來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臺北故宮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是與北京故宮氣質絕然不同的藏品,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每次展品都不同。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定要看博物院的三大鎮(zhèn)館之寶: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
肉形石原本是一塊天然的石頭,經工匠加工后,變成了一塊肥瘦相間、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這塊“東坡肉”的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連毛孔和肌理都很逼真。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知名度最高的寶物,它是由珍貴的老坑玻璃種翡翠所琢碾而成。這棵白菜與真白菜一樣大小,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菜葉上停留著兩只昆蟲——蝗蟲與螽斯,寓意多子多孫,最精湛的是昆蟲的每一根觸角都清晰可見。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是迄今為止鐫刻銘文最多的重器,也是臺北故宮永不更換的展品。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它建造前后歷時二十余年,占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是明初三朝皇宮,其建筑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設立南直隸,明故宮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不過由于歷史風化和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zhàn)行動,現在明故宮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地上建筑已不復存在。如今在明故宮的遺址上建起了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成為市民休憩的場所。
雖然都叫故宮,但有人說表示: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名為故宮,實則不過是一棟藏寶的樓房。南京故宮如今僅剩供大媽跳舞的廣場,只有沈陽故宮還像個樣子。雖然言語過于犀利了一點,但也說明了北京故宮的珍貴。文物保存不易。你對這四座故宮有什么看法呢?來說一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