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如果一本都未讀過,是很難登入針灸之門。香山認為,書是要讀的,但是,由于古代的針具與現(xiàn)代的有很大差異,有一些手法現(xiàn)在無法用得上了。灸繩是一本針灸方面的好書,建議學習。
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香山注:1.為表病之邪,2.為里病之邪,3.為正氣來復,陰陽平衡了。)
此外針刺分三部有另一種意義,淺部天部治療近部局部病變。尤其新病,只有陽氣損傷,刺之瀉陽邪亦不必深刺。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天部人部多可治軀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遠處四肢之病或較深之內臟病或久病,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如:刺足三里針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針至人部約針一點五寸可治腸胃中焦之病。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療心臟疾病及氣喘非常有效的穴位,這就要針到地部約二寸左右。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應針二寸,針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大間針一分至二分治心臟病變,針二至三分治小腸病,疝氣及膝痛。小間,針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變,二分至二點五分治小腸氣、疝氣、膝痛,地宗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針深一寸治氣喘、頭痛,針深一寸五分治心臟病。
善用針者不針患處,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這就是以陰治陽,以陽治陰。遠處刺針系透過高級神經傳導,有記憶性、儲蓄性,尤其適合無法連續(xù)天天來治療的病人。遠處刺針放射較遠,治療面積也就較大,往往不是一個點一條線,而是一個區(qū)一條帶??梢砸陨賻Ф啵⊙ㄉ俚伟Y多且治效高。
透針法事實上是壹針兩穴,效果更強。
倒馬針是在一條經上的相鄰兩針或三針并刺。倒馬一般要兩穴相鄰,這樣兩穴只有相生,絕無相克,作用才大。
(香山記:一般穴位的相生與相克,無稽之談!!如果有,就不會再發(fā)現(xiàn)新穴或奇穴了,也不會有董氏奇穴了,更不用說,董氏的千個穴了。凡是有血的地方,就有穴,這個穴,最起碼就是不定穴,也就是以痛為俞的穴。)
(多個穴位聯(lián)合作戰(zhàn),與多種治療手段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意義是一樣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戰(zhàn)。)
多種病痛牽涉到臟腑 系統(tǒng),則采用四針或六針大倒馬,老師用針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只用一針。
牽引針法及動氣針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強調補瀉,其目的在使氣機調和,達到陰陽平衡之平。動氣針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醫(yī)生及病人都要精神專一,集中精神向患處施治,所謂「必一其神,令治在針」。
每個穴位皆能治療許多病,若不施以動氣針法,則作用四處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由于動氣時精神集中患處,治療作用集中于活動之患處,效果當然很好。
體應針法就是:一、以體治體: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體治臟:以骨治腎,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脈治血……。
三、以體治象:如以筋治風;以骨治寒;以肉治濕等…
指飛針,「指」為距離,「飛」指飛出之義,基本上為倒馬針之輔助針。一般多為一小指 ( 橫指 ) 距離,部位較大則可有一大指 ( 橫指 ) 距離,仍在本經,最常用者為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作為通關通山通天之指飛針。
又如針靈骨、大白,再加一針合谷,此合谷距大白靈骨連線距離約一小指距離,仍在同一經脈上,謂之指飛針,即一指飛針之意。再如治療網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針效果更強,此三針雖成三角狀排列,但仍然在一條經上。 曲池即為指飛針。指飛針的意義,一則在不失其經的基礎上,更正確定位;一則加強治療作用。
倒馬針是 先在某一穴位施針(如內關)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經 鄰近穴位再刺一針(如間使或大陵)。
傍針刺、齊刺與倒馬針雖類同,但并不一樣。 傍針刺是在直刺一針后再,旁刺一針的針法,用以治療日久不愈的痹癥。齊刺是正中ㄧ針,左右兩旁又各下一針,三針齊下,所以稱為齊刺,也有稱之為三刺的,主要治療寒痹范圍小而深的一類疾病。 這兩種刺法雖也是兩針或三針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邊,并不像倒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條經絡上,此外倒馬針之距離有一定的比例,而齊刺及旁針刺則無。
配穴以同氣相求之療效最高,例如氣喘,病在肺脾腎,治療取穴以金水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療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承漿邊)在胃經與大腸經之路徑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魚際三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間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經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則上下皆為土金水之配穴,謂之上下同氣,不但治療咳嗽氣喘特效,對于一些肺脾腎俱虛的病也很有效。
針灸的治療時間、頻度與治療關系可從下面幾點來看:
1.總治療時間,這個與疾病的急慢,還有病人體質有關。 所謂早治早愈,慢來慢愈。 例如落枕及閃腰或其他扭傷,當天治往往一次即愈,拖個幾天,就可能要針兩次或三次才愈。 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療程較短。 慢性病一般療程較長。
2.治療間隔時間:基本上連續(xù)刺激效果較強,早期治病,患者連續(xù)治療數(shù)次,根本不需服藥便能迅速治愈。 例如口眼歪斜,剛罹患之時,如果連續(xù)每天針刺,不必服藥,絕大多數(shù)病患五六天內就能治愈,又如三叉神經痛等之類的劇痛病癥,就宜連續(xù)刺激如澆水滅火一樣,否則針則痛止,隔兩日又發(fā),連續(xù)針刺可一鼓作氣滅火熄風,才能迅速徹底短期治愈不再復發(fā)。
據經驗表明:多數(shù)疾病隔日針一次療效較佳。
另外小兒因體質關系,所謂:刺小兒如探湯,日再可也。 小兒因肌膚淺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靜而久留,一日可多針一次以補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施術的時間 :根據疾病的所屬經絡及氣血盛衰,針對性的治療 例如在太陽穴刺血能治療許多病變,最好在中午氣血在上時刺之。 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陽入陰之時,療效既快且高。 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
針刺先后順序又稱為針序,第一針的功效常有影響全局的作用,而選穴的精簡熟練,亦是經由對針序的了解而漸次深入的。 先針的穴位??捎绊懞筢樀男Ч?。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治療,先尋找治病之經或區(qū)域,再找穴,更重要。觀《素問》論針灸,先論病理及病態(tài),再論刺何脈或身體何部位(相應的解剖位置),甚少直言何穴。如下文
腰痛 上寒,刺足太陽﹑陽明?!∩蠠?,刺足厥陰?!〔豢梢愿┭觯套闵訇??!≈袩岫套闵訇?,刺郄中出血。
注意:不講穴道,只講脈或身體的部位。郄中出血,未言委中,說明委中,委陽,浮郄,合陽所相應的解剖位置皆可。
此段文字,用於董氏針灸:腰痛 上寒,於正筋至搏球處尋活穴針刺之,或駟馬穴組穴中尋活穴刺之?!∩蠠?,於天黃至火全間尋活穴刺之?!〔豢梢愿┭觯吨芯爬镏料氯ㄩg尋活穴刺之。
中熱而喘,於天皇至人皇之間,尋活穴刺之。再於郄中相應解剖位置區(qū)尋青筋放血。
《黃帝內經》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談及刺血,論述了刺血療法的名稱,刺血的依據、作用、針具、針法、取穴、主治范圍、應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項等,極為全面詳細。
中醫(yī)認為久病入絡,并有「久病必有瘀,難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針灸治療經絡中瘀血之法,最為簡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絡有瘀阻,即可點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們對出血的恐懼,許多醫(yī)生不敢運用此法,殊為可惜。事實上刺血極為簡單、安全。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均與氣血多少之理論相符合,如太陽經多血少氣,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療身熱、頭痛、嘔吐、腹痛、疔癰瘡癤等熱實證甚效,尤其是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甚效。 董老師常在背部刺血治療多種疾病,范圍廣及各科。 內臟病及四肢病變均能治之。 尺澤為肺經合穴,肺手太陰多氣多血,瀉針能治肺實癥及筋骨不利之病,亦為刺血常用要穴,對于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嘔吐、頑固性皮膚潰瘍、痧癥等均極有效。
陽明經多氣多血,外感病傳至陽明,常出現(xiàn)正盛邪實的病況,甚而高熱神昏,治療時常用瀉法或刺血法。 如在商陽及少商點刺出血治療外感發(fā)燒及喉痛,即是掌握陽明經「多血」而以之瀉血之故。此外「氣有余便是火」,臨床上對于一些火熱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熱現(xiàn)象者,如目赤腫痛、火熱牙痛、乳痛、瘡癤疔等,常取陽明經穴之清熱瀉火以達解毒之效,如手陽明之二間、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陽明之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等皆為清火瀉熱常用穴位。
個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療胃病、氣喘、心臟病等,更常以豐隆穴刺血治療久年怪病及疑難雜癥,即是掌握其「多氣多血」,可以瀉之之故。 而豐隆穴為「痰會」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并治,故為治療疑難雜癥之特效要穴。 又,陽明經氣血俱多,亦可用之調補氣血,治療氣血不足之癥,而善治中風后之半身不遂及痿癥等。
以上種種皆為「氣血多少」理論之應用,「氣血多少」理論告訴我們在針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氣血盛衰狀況,補虛瀉實調其氣血,以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病愈疾的目的。
一般針灸取穴基本上有幾個方向:
一是循經取穴,如甲狀腺眼凸在頸部,取膽經,三重穴為膽經穴對風痰之病甚效;
二則所謂頸為肝膽病所,從臟象論治須從肝經取穴,或從五行制化取穴,取駟馬在于平肝制木,
三則從陰陽六氣也就是病機著手,甲狀腺病變若是陽虛則應溫補脾腎;若是陰虛則應滋補肝腎,溫陽補脾腎可配腎關,蓋腎關居土水二性,能脾腎雙補;滋陰補肝腎則可配人皇,蓋人皇近三陰交,為脾肝腎三陰之會滋陰作用極好,配火硬亦有滋陰清火之作用。
也要注意兼證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腎陽虛或小便的癥狀,配針下三皇就很好。
穴位就是從定位(定經絡、臟腑、五體所在、節(jié)段所在)、定性(穴位之屬性對應病癥之屬性)、定量(針刺深淺、留針久暫、針刺頻率)來發(fā)揮其作用。
以木穴為例:辨主證抓病機:木穴主治肝火旺脾氣躁,也就是肝脾不和,可見本穴有疏肝理脾、清利頭目,開竅疏肝的作用。明經絡: 本穴位在食指,系大腸經穴,與肺經表里,與胃經手足同名經,與肝經臟腑別通。透過「肝與大腸通」之關系治療多種疾??;其治鼻病甚效,一系經絡作用(大腸經至鼻外竅,肝經上嗓走鼻內),一則與疏肝亦有關。其治眼病眼干眼多淚也與肝經循行有關。通過大腸與肺表里故治手皮膚病及皮膚騷癢甚效。識五行:名之為木,與風相應能治風,本穴對外感風邪所致之感冒及皮膚騷癢亦有著效;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頃刻 ,亦系因「木」主風之故。知部位:本穴在食指井穴與滎穴之間,下穴與滎穴接近同一水平,試看滎穴多能治哪些病,發(fā)揮一下。
大白與合谷穴之間的間谷穴,治療失眠極為有效。我們知道大白可以治療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療中焦病很有效,靈骨治療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經痛)。失眠的時候常常會有心煩、胸悶,心胸之間很煩燥,取用大白與合谷中間的間谷穴,按照全息的對應法來講,因間谷穴和心胸一帶對應,治療失眠非常有效。
四關穴治療失眠癥,也就是合谷配太沖效果也不錯,四關穴能疏肝,有消遙散的意味。四關穴又有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定的作用所以治療失眠很好,近年來又改成間谷配行間來使用,行間在太沖之前,為肝經之滎火穴,能瀉肝火,治失眠甚效。
針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風市)治療效果也非常好。九里穴是一個鎮(zhèn)靜止痛作用很強的穴位,透過心與膽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熱擾心,九里也可以透過肝膽表里來治療肝火旺的失眠,在這里就有溫膽湯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中醫(yī)說久病多有瘀血,耳尖點刺瀉血,治療失眠就見大效。心腎皆開竅于耳,又少陽經也繞耳入耳。總之,耳尖刺血可以鎮(zhèn)定袪風、交通心腎、活血化瘀,是治療失眠最特效的穴位。
駟馬(食指背二節(jié)邊三穴)治療甲狀腺眼凸是董老師的經驗之一,其他可以治療甲狀腺眼凸的穴位還有很多,例如三重穴(無名指背二節(jié)邊三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治病不能執(zhí)一穴而終,縱然有效,也要有所變換,以防穴位疲勞。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辯證。
頭暈 , 在中醫(yī)輒以「風」論。內經曰 : 「諸風掉眩 , 皆屬于肝」透過肝與大腸通 , 取大腸經之曲池穴或三間、靈骨等穴 , 治療頭暈皆甚有效。曲池為合穴 , 合主逆氣而泄。又《素問刺法論〉說「木欲降 , 刺陽明之所入」就是指的曲池穴。曲池穴位在陽明經上,陽明經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因此不論肝陽上亢 , 肝血不足之頭暈 , 或美尼爾氏癥之頭暈 , 皆極有效。若以全息對應而言,曲池恰位于上臂之起點即頭點,亦主治頭病。
手厥陰經與足厥陰經同名經相通,以手厥陰經(心包)穴位治療足厥陰肝風之病,一般皆有效。又手厥陰經(心包)與足陽明胃經臟腑別通。治療胃經病變療效甚佳。綜合上述理由,采取能益氣化痰的心包經絡穴內關,治療有嘔吐之眩暈甚效,故作為美尼爾氏癥(頭暈嘔吐)之常用特效針。
側三里、側下三里及腎關治療多種頭痛,因為側三里、側下三里,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與陽明之?。荒I關健脾補腎,兩穴合用脾肝腎皆治,治各種頭痛皆效。
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僅兩針治療多種頭痛,用針更簡,療效 亦佳。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頭痛及頭面病,透過大腸與肝通(本穴屬木亦通肝),治各種頭痛效果皆好,穴性屬木主風對外感病亦佳,貼骨與腎相應 ,亦治久?。蝗嬉谎ㄎ辉谌菇浤苤蝹让骖^痛及少陽之病,又「滎俞治外經」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貼筋著骨進針,入于俞穴肉多之處,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腎皆能治 。不論內傷外感之頭痛皆效,外感頭痛尤佳。
三叉一穴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略貼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當液門穴前,刺入后穿過液門、中渚、后溪及中白、下白、腕順一穴,并可透達腕順二穴,透過穴位之多,無出其右者??梢哉f透過滎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鄰小血脈,針之與筋骨脈皆有關,透達俞原穴之肉多處,與脾亦有關,又能健脾益氣。進針時緊貼皮下近針,與肺亦相應,為治療感冒之特效針。這種得天獨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別的穴位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能治療許多疾病,諸如:感冒、頭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癥肌無力等都很有效。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本穴五臟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為個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善于用針者,不論是十四經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幾二十個穴道足矣。
顏面神經麻痹為針灸特效對應癥。只要能爭取早期治療,連續(xù)扎針,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內頰車(三棱針)、耳背(放血)、側三 里、上巨虛、太沖、合谷、豐隆、地倉、下關、翳風、勞宮等,每個穴都能獨當大任。我只用其中一二穴。這里介紹我個人最常用的穴位。
首選內頰車,口腔內,正對頰車穴處,或當口腔咬合處。用三棱針在患側內頰車穴點刺八到十下 ,深度約 l 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溫開水速潄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 次。面癱多由風寒之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肝經在口內環(huán)口一周,口腔刺血能瀉肝袪風活絡,也能調治陽明經氣(陽明經亦環(huán)口一周),經筋得以濡養(yǎng) , 正氣來復 , 逐邪外出 , 則面肌弛緩得以恢復。此為治口歪第一要法,療效較毫針高出許多,患病早期治療,往往二三次即愈。也可以先扎針再刺血。針上巨虛穴或太沖穴。
針太沖之理由是:面神經麻痹其部位與陽明經及肝經有關 ,肝經“連目系,”“下環(huán)唇內”,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太沖穴為肝(木)經俞穴,五行屬土,為木經土穴,能疏肝袪風及調理脾胃大腸(肝與大腸通),而口唇恰為為大腸所過。本穴為肝經原穴,理氣作用亦甚強。又肝主藏血,治風宜治血。太沖穴能舒肝理氣,通絡活血。血虛陰虛動風,本穴皆有效。面神經麻痹為經筋病,太沖為肝經穴,(肝主筋)能治療筋病。透涌泉,則又有補水潤木之功,療效更佳,如穴位再向后貼近骨緣,即火主穴,效果更佳,蓋貼骨治骨,并能與腎相應,亦有補水潤木熄風之功。
針上巨虛之理由則是:手足陽明胃大腸經包圍口唇 ; 上巨虛為大腸經之下合穴 ,但位于胃經上,一穴而兼大腸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兩經之病,《標幽賦》說 :「頭有病而腳上針」 以下治上 , 取此穴 , 經府皆治 , 療效甚佳。本穴配合足三里共享,療效更為迅速。蓋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胃與大腸之下合穴并用,兩針成為倒馬針力量更強。
三叉神經痛,其部位在面頰及額顴部 , 主要為三陽經。特別是與足陽明胃經關系最大。陽明胃經與少陽膽經均循繞側頭面部 ,另外小腸經「…上頰,至目銳眥,入耳中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此一部分與三叉神經痛亦有密切關系。
1.后溪、大白為主,可取健側的大白穴(作治療針)及患側的后溪穴(作牽引針),或取健側的后溪穴配患側大白穴,效果都不錯。2、側三里、腎關為主,效果也不錯。
取側三里之機理及經驗:側三里穴介于陽明經(土經)與少陽經(木經)之間,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對于陽明經及少陽經之病變皆有療效,尤善治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之疼痛。若因情緒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療效尤佳。若久病偏正頭痛及三叉神經痛,配腎關穴療效尤佳,一則久病入腎,針腎關可補腎,一則腎關在脾經上,透過脾與小腸通治三叉神經痛亦有效,如此雙穴相輔,療效尤佳。
取后溪之機理及經驗:后溪為小腸經穴位,小腸經「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之者,別頰上出,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后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木)穴,俞主體重節(jié)痛,尤其是陣發(fā)性疼痛更為有效,本穴五行屬木,與風相應,風之性常突如其來,三叉神經痛常突發(fā)而至,有風之突發(fā)性。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
取三間(大白)之機理及經驗:三間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俞穴,俞穴主體重節(jié)痛,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頭面陽明部位與三叉神經區(qū)域有關。經脈所過,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屬木,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醫(yī)認為久病多兼腎虛,本穴再向前貼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側,屬全息點之頭點,因此亦為治療頭面痛特效點,刺之效果尤佳。
取腎關之機理及經驗:腎關為脾經之穴位,治療本經脾經之病療效甚佳。透過脾與小腸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氣,補腎袪寒,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落枕首先選用重子或重仙,然后再加承漿穴,效果會非常好。疼痛偏脖子為主時,用重仙穴比較好,疼痛偏于肩部時,用重子穴比較好,脖子和肩部都痛時就用重子、重仙穴一起針最好,這時如再加承漿后,讓他活動活動脖子,效果會更好。
當頸背肩有疼痛時,重子穴及重仙穴常有青筋浮現(xiàn),既能反應病變,也能以之治療該病。此兩穴在肺經范圍,故治肺經呼吸系病及胸痛,透過肺與膀胱通,故治肩背痛。為治肩背痛之特效針。配承漿穴效果更佳。承漿穴任、督、手足陽明經之會穴,督脈入腦,任脈滋陰,陽明經多氣多血能調理氣血,具有較強的鎮(zhèn)痛及鎮(zhèn)靜作用,為治療神經疾患的常用要穴之一。而且這種針法是前后對應的關系,有以陰治陽的意味。
自幼哮喘數(shù)十年,用穴:重子、重仙、大間、小間、浮間、外間、下三皇,效不更方,組穴續(xù)針未變。哮喘8年。處方:(1)怪三針;(2)重子、重仙、大間、小間、浮間、外間,坐位不躺,每日一次,兩月余,已徹底根除。
土水穴,在手掌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共三穴。取名土水,當然有治療土(脾胃)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肺經屬金的經絡關系考慮進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 能治之病極多。水金穴,在嘴角斜下里方。取名水金,當然有治療金(肺)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胃經屬土的經絡關系考慮進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能治之病亦極多。
木火穴。本穴在火經(心包經)上,接近中沖井木穴,此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于本經之井(屬木)穴與滎(屬火)穴之間,故屬木火,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無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陽經井穴為金,滎穴為水,之間的穴只可能屬金水),小指有小腸經及心經兩條經,一陰一陽,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單純有力的木火穴。又中風與風(木)痰(火)關系最密切,肝(木)心(火)兩陰經皆上行至頭(其他陰經皆不上頭面),肝風與痰火為引起中風主因, 木火穴在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手足同名經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于治療中風后遺癥,對其他 治療中風后遺癥各針亦有加強作用,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風)火(痰),因此不論從五行、經絡、 病機、主治來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絕對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木火穴不能久留針。
還巢穴定位在三焦經上,主要還在透過三焦與腎 臟通,能理三焦補腎而起治療作用。
肩周炎特效穴很多,有:三間(大白)、腎關、尺澤、下巨虛、上巨虛 、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攢竹、天宗、條口、臑俞、陽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陽陵泉、足千金等。
以遠處取穴為主,針刺時讓病患痛處能活動以引針氣,療效較佳。若肩部痛點明確,先在對側腳部穴位刺針,然后循痛點所在經絡,根據「俞主體重節(jié)痛」「滎俞治外經」原則加取患側本經俞或滎穴,既可作為牽引針,也可作為治療針,療效更為迅速。例如疼痛點在肩前內側的,取魚際穴;疼痛點在肩外側的,取三間;痛點在肩外側偏后方的,取中渚,痛點在肩后側的取后溪。
我個人治療肩臂不能上舉最常取腎關,治療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論上舉困難或左右后抬困難,尺澤尤為特效常用要穴。
1、腎關
【位置】: 在陰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脛骨之內側。
【針法】: 直刺,針深一半寸至二寸。針刺得氣后,令患者反復做上肢抬舉、外展 、后伸動作 , 爭取擴大上肢正?;顒臃秶?。留針30 分鐘。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
【解析與經驗】:腎關為補腎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腎雙補(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能脾腎雙補)作用。對于腎虧所引起之坐骨神經痛、背痛、頭痛、腰酸均有顯效,另外治療兩手發(fā)麻或疼痛亦有效,.透過脾與小腸通(小腸經脈 " 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針后令其活動手指或抬舉肩臂,可立見奇效。又天皇穴(陰陵泉下一寸)在全息對應于頭,則腎關穴對應于肩頸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
2、足千金
【位置】: 在腓骨前緣,在側下三里穴外(后)開五分,再直下二寸處是穴。
【針法】: 針深一寸至二寸。待患者有明顯酸、脹、麻、重等得氣后囑病患反復做上肢抬舉、外展 、后伸動作 , 爭取擴大上肢正?;顒臃秶A翎?0 分鐘。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
【解析】: 穴名為「金」,與氣有關,能調肺氣,可治肩背痛。穴名為千金,善治沉重如負千斤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轉動及后伸。五十肩有相當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舉,而且也不能后伸,針刺本穴有較好之效果。上臂疼痛不能上舉 ,多屬陽明經筋病變 , 上臂不能左右抬舉,與少陽經有關,本穴位于少陽經取刺本穴善于調和氣血、舒筋活絡, 因此對肩周炎、肩扭傷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舉及后伸之肩痛 ,針刺療效極佳。
3、尺澤
【位置】: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當肘橫紋,靠肱二頭肌健之外側凹陷處。
【針法】: 直刺,從掌側面向背側面刺入深一寸。采用呼吸補瀉法進針時趁患者吸氣時進針,進針后,趁患者吸氣時,迅速捻針以催氣,呼氣時則手握針不動。氣至后,仍趁患者吸氣時而用瀉法─強烈刺激,迅速捻針,呼氣時則手握針不動,瀉已中機,俟患者呼氣時出針,出針后不揉按穴孔。(吸氣進針,吸氣運動,呼而出為瀉)
【解析】:本穴為肺經合穴,五行屬水,金生水,為肺經子穴。就五行關系言,肺實則金克木,木受克則筋攣拘急,實則瀉其子,瀉本穴,可以舒筋活絡,對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況且肝經支脈注于肺中,經脈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又本穴緊貼筋旁下針還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療五十肩當然效果絕佳。由于肺主氣,與呼吸關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補瀉法之瀉法施針,療效顯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舉過頭,甚至一次即愈。
〈靈樞·經脈》篇載 ,足太陽主 " 筋 " 所生病 , 足少陽經主 " 骨 " 所生病,在臨床有何意義?
是主所生病,是有別于臟像病的另一種治療系統(tǒng),擴大了治療的視野。即以足太陽主筋所生病而論。足太陽經行身之后 ,筋肉分布最廣 ,從項、背、腰、尻至下肢 ,其筋肉皆極為突出,足太陽經所出現(xiàn)的病癥也是以筋病為主。如 " 項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結 ,腨如裂 " 等。臨床應用,膀胱經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緩筋急的遠道作用。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療鄰近筋肉的作用。
足少陽經循行人身側面 ,所循經部位之骨節(jié)較為顯著。從頭角而下、以至胸脅、髀樞、股、外輔骨、絕骨等。本經可用表示其部位特點的"骨"字來概括其所主病癥。楊上善注 :" 足少陽脈主骨,絡于諸節(jié),故病諸節(jié)痛也。"。
懸鐘為「骨會」即位于少陽經上,懸鐘亦能治療多種骨痛。風市(九里)穴能治療全身骨痛,而維杰最常用風市穴治療頸椎腰椎骨刺甚效,這都是少陽主骨的應用。
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 津 "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體 , 包括汗液、涕唾等。" 液 " 主要指停留于內部骨節(jié)、腦髓、孔竅等處 , 起滋潤滲灌作用,系手太陽小腸經所主。
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 據《靈樞》所述病癥有齒痛、頸腫、目黃、口干、鼽衄、喉痹等 , 其涉及部位為口齒、鼻、眼、咽喉 , 這些都是手陽明經所過 , 皆為 " 津 " 所布之處。 張景岳注說 :" 大腸與肺表里 , 肺主氣 , 而津皆由氣化 , 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 , 皆津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腸也。 "臨床治療身體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腸經穴位。木穴(手內二三指間的二指上)治療目干、目多淚、鼻干、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陽明大腸主津的應用。
網球肘屬于肘部傷筋 , 屬 " 肘痹 " 范圍 ,因肘部強力屈扭、勞動過極,使經氣及筋膜受損 , 氣滯血瘀所致,也可因受寒而誘發(fā)。治療期間患肢應盡量減少活動,避免手提重物。
常用的一針特效穴位有:曲后、靈骨、手三里等。
1 曲后 ( 后曲池 )
【位置】 : 屈肘拱胸 , 當肘橫紋外端凹陷處 ( 屈肘橫紋頭陷中 ) 為曲池,再沿紋頭向后沿伸至骨前緣寄即是曲后穴。
【針法】 : 取健側穴貼骨進針,直刺一寸半。 針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留針三十分鐘 , 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 , 捻針時伸屈活動肘部。
【解析與經驗】 :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緣貼骨進針,為本人臨床自訂之穴位,療效極佳。 貼骨進針,此法相當于《內經》之《短刺》,《官針篇》說:「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菇芯坑小腹悄鲗А怪f,骨膜富含神經及血管,針刺抵骨或貼骨,透過骨膜傳導,治療一些骨關節(jié)的疾病,效果甚佳。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讓病處活動,動引針氣療效更高。
2 靈骨
【 位置 】 : 在手背姆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針法】 : 取患側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處貼骨進針,直刺一寸半。 針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 留針三十分鐘,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捻針時活動
【解析與經驗】 : 靈骨 穴貼骨進針則通腎應骨,貼骨進針,透過骨膜傳導,治療骨關節(jié)的疾病,效果甚佳。 取大腸經之同側 靈骨穴,能讓病處活動方便,以便使用動氣針法,若針對側曲骨穴,再加針同側之靈骨,既系治療又是牽引效果更強。
3 火腑海 ,手肘橫紋下二寸五分處,橈骨與尺骨之間陷中,在三焦經上。
【針法】 : 取健側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約1寸,得氣后施以提插捻轉手法,強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 留針三十分鐘,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捻針時伸屈活動肘部。 留針三十分鐘,每隔十分鐘捻針一次,捻針時伸屈活動肘部。
【解析與經驗】 : 本穴約當手三里穴處,手三里為大腸經重要穴位,由于大腸經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能疏風活絡,針感尤強,善長經絡病的治療,本穴因經絡循行之故,歷代均推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穴在銳肉之端,即筋肉特別隆起的肉,或可說是有 " 分理 " 的肉,古人對此悉以筋論,故治筋病甚好,又本穴在三焦經定位,亦能補腎治骨,故為治網球肘的特效針。
楊維杰講課一至八回 香山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