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原因
1.在正常情況下,頸部肌群之間的力量是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是由于頸部的后側肌群處于緊張、強直狀態(tài)。急性頸部肌肉扭傷:由于肌肉的疼痛、痙攣,肌肉牽拉骨骼,頸部肌肉的力量失衡,致使頸部生理曲度變直。
2.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由于長其坐姿不良,著涼等原因可引起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使肌肉由于疼痛而痙攣。關節(jié)囊、韌帶及小關節(jié)的炎癥引起的疼痛,可反射性地使有關頸部肌肉痙攣,以保護受累關節(jié),頸部肌肉的痙攣可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主要原因。
3.根型頸椎病:在急性期,由于受累的小關節(jié)呈急性炎癥,關節(jié)骨膜及關節(jié)囊腫脹,鄰近的神經根受激惹,病人多有頸肩部緊張,活動明顯受限,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4.頸椎的病變:如頸椎的腫瘤、結核,化膿性感染等均可引起頸部疼痛、肌肉痙攣、頸椎活動受限及生理曲度變直。
5.強直性脊椎炎,晚期可引起頸椎僵硬強直。
頸椎曲度的危害
頸曲變直是頸椎已經出現問題的征兆。
同時頸曲變直是一個結果,形成這個結果是有一個過程和很多因素的。當頸曲變直發(fā)生后,一系列的情況也同時發(fā)生了改變,比如我們的關節(jié)、肌肉、韌帶、筋膜、血液等,這些的改變會讓我們頸椎終于不堪重負,出現更多新的問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頸曲變直會成為各種頸椎病如韌帶增生、鈣化、頸椎間盤突出、椎動脈狹窄等的結構和病理基礎。
頸椎曲度變直伴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的改變,你會覺得肩頸僵硬、緊張。時間久了會造成肩頸疼痛、不適。
頸曲變直會使椎動脈受壓,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容易疲勞、頭暈頭痛。
頸曲變直和肌肉的改變還會壓迫到相關神經,使肢體麻木、惡心嘔吐等。
頸曲變直是其他各種頸椎病的結構和生理基礎,會大大增加韌帶增生、鈣化、骨質增生、頸間盤突出的風險等等。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治療方法
這里我們不講醫(yī)院的臨床治療,而是重點教你如何自我治療:
1、頸椎自我牽引治療
關于頸椎的牽引治療的好處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也不講臨床牽引,我們主要針對如何通過自我牽引方法來緩解其癥狀。我把它叫做“空手道療法”也就是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僅靠雙手就可進行頸椎病的自我治療,是一種非常方便而又立竿見影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具體方法:
雙手十指交叉合攏,將其置于枕頸部,將頭向后仰,然后雙手逐漸向頭頂方向用力, 持續(xù)時間為5~10秒,頻率為連續(xù)3~4次。即可起到減低椎間隙內壓力的作用。
優(yōu)點:不管是外出還是工作中,如突然感到頸部酸痛或肩背部及上肢有放射痛立即采用。
2、按摩治療
緩解頸椎病癥狀的一種最常見方法,按摩治療頸椎病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jié)、整復錯縫等作用。
除了去正規(guī)醫(yī)院的按摩推拿外,在家或辦公室還可以通過自我按摩,比如按風池穴、大椎穴等。
按揉風池(如下圖):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后兩側凹陷處),其余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
按摩大椎穴(如下圖):
用左(右)手四指并攏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復按摩大椎穴(位于后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20~30次,至局部發(fā)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3、物理治療
物理理治療,在自我治療方面,我比較提倡的自然物理療法,也是治療頸椎曲度變直的一種輔助手段。比如平樂正骨常用的療法,用傳統(tǒng)的方法治療還是效果不錯的。想要了解可以私信。
4、合適的枕頭
一個合適的枕頭配合晚上8個小時的睡眠,對預防和治療頸椎病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通過利用晚上睡眠時間來修復頸椎,是最輕松又有效的一種自我治療和預防復發(fā)的好方法。
一般仰臥者枕高一拳,側臥者枕高一拳半,10厘米左右。枕芯裝填量要適當,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彈性過大的枕頭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的疲勞和損傷。
言歸正傳給大家一套緩解頸椎的方法,算是對同行粉絲們的福利,我們都是伏案工作者。在累的時候可以練一下,做完就會明顯感覺輕松。
動作一:仰頭望掌
動作二:旋肩疏頸
動作三:頭頸相抗
動作四:左右伸展
動作五:前俯后仰
獻給辦公室伏案工作的精英們!
1.幻椅式變體
2.牛面手式
3.雙手背部伸展式
4.單腿背部伸展式
5.坐姿前屈背部伸展式
6.半鞋帶式
7.開肩式
8.舞蹈式
9.站姿側抬腿式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醫(y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如何讓變直的頸椎恢復正常?
康復醫(yī)學網 2019-01-20
Q1:如何讓變直的頸椎恢復正常?
A:頸椎是有正常的生理曲度的,如果發(fā)現頸椎疼痛并且曲度變直,可以:
1)在疼痛急性期,適當的止痛藥和肌肉松弛劑有助于減輕頸部肌肉的疼痛和痙攣,這將減輕不適并增加頸部的活動范圍。
2)當急性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就應該開始物理治療,旨在加強頸部肌肉和改善姿勢。
適當的運動康復鍛煉。因為通過康復鍛煉,可以將頸部的肌肉鍛煉起來,逐漸牽拉頸椎,可以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改正不良生活習慣。例如上班時調整自己椅子的高度,使得水平視線正對著電腦屏幕的頂端,下班后不躺床上玩手機。
3)如有條件,可讓物理治療師為你進行針對性的手法治療,以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
4)如果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嚴重者,可能需要在白天佩戴輔助器支具,睡覺時枕支撐枕,以促進頸椎生理曲度早日恢復正常。
Q2:跑完步后腳底痛怎么辦?
A:跑完步后腳底痛,可以按照以下措施處理:
休息。立刻減少跑量或者停止跑步,或者用另一種可以少給腳壓力的運動來代替跑步。
盡量不要在硬地上久站或行走。
每天冰敷足跟,可以減輕疼痛和腫脹。
可以通過一些特定運動拉伸小腿,改善足踝柔韌性,穩(wěn)定腳后跟,減少足底張力。
如經過以上措施,疼痛仍然沒有緩解,甚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應及時就醫(yī)。
Q3:腳踝扭傷的程度有哪些?
A:按韌帶拉傷的程度輕重,腳踝扭傷可分成:
I級:韌帶被輕微拉傷或撕裂,無松動。扭傷處疼痛和腫脹,多數患者不需要拄拐杖行走,但無法慢跑和跳躍。
Ⅱ級:韌帶部分撕裂,輕微松動?;继幊颂弁春湍[脹外,還有明顯的淤血,患者行走時會疼痛,需要拄拐杖以承擔部分體重 。
III級:韌帶完全撕裂,且非常松散。此時患者會感覺腳踝疼痛難忍,難以步行,關節(jié)不穩(wěn)定、有屈曲感。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可怕癥狀和治療方法
2019-02-21
H珠Q 來源事實上,頸椎是有生理曲度,如同一個大大的“C”字型,我們稱之為頸椎前凸。
頸椎的生理曲度并不是永久不變的,長期的頭頸前伸、低頭等不良姿勢有可能導致頸椎的生理曲度慢慢變直。
頸椎變直有哪些可怕的癥狀?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后帶來的癥狀:
1)頸部疼痛。
頸椎前后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導致部分頸部肌肉被過度拉伸,從而出現肌肉勞損或撕裂,導致頸部疼痛。
2)手麻、手部無力等癥狀。
頸椎的生理曲度可以將頭部重量均勻分布給每個椎骨和椎間盤,減輕頸椎承受的壓力。
一旦頸椎的生理曲度變直,頭部的重量不再被頸椎前凸來緩沖和平衡,將會直接增加頸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加劇椎間盤的磨損更容易出現椎間盤突出。
當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壓迫神經時,很容易引起手麻或手部無力等癥狀。
3)頭痛、頭暈等大腦供血不足癥狀。
在頸椎上,為大腦供血的重要血管需要從頸椎間孔穿過。
有研究指出,在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患者中,頸椎骨與椎骨之間的距離變窄,從椎間孔穿過的血管被壓迫,導致血管直徑變小,血流量較少且慢。
這會直接影響大腦供血,導致頭痛、頭暈等大腦供血不足等癥狀。
為何頸椎曲度變直不可怕?
這主要是因為常見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通常是由后天的不良姿勢所致,而這樣的頸椎生理變直往往是可逆的。
通過針對性的運動康復和專業(yè)的手法治療,是有可能把變直的頸椎恢復正常曲度的。例如:
頸部輔助伸展運動
坐在椅子上,直立上半身,
取一條毛巾套在脖子上并向前拉直,
收緊下巴,頭部后仰,
保持10秒,
放松身體返回原位,重復10次。
燕式俯沖第一階
俯臥,
手臂彎曲置于頭部兩側呈L型,掌心向下。
夾緊肩胛骨,同時仰起頭部和頸部。
返回起始位置。重復10次。
為何運動可調整變直的頸椎?
這是因為被不良姿勢所致的頸椎曲度變直,往往伴隨著頸椎前后的肌力不平衡。
例如經常被低頭姿勢拉扯的后頸肌肉會比前面的肌肉力量較強,但同時也更加緊繃和僵硬。
而針對性的運動康復不僅可以改善肌肉間的不平衡,幫助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還可以重新訓練大腦適應調整后的生理曲度,避免由于生理曲度變化過程中不適應引起頭暈等負面影響。
另外,除了科學的運動康復,還需要改正頭頸前伸、彎腰低頭等不良姿勢,有意識地積極糾正頭頸姿勢,這是預防和調整頸椎曲度變直的重要方法。
何為正確的頭頸位置?
正常情況下,當你站直或坐直時,耳垂的位置應剛好位于肩峰的正上方,如下圖所示。
如果長期維持耳垂位于肩峰的前方或后方都是不利于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的。例如頭頸前伸的姿勢會讓耳垂位于肩峰的前方,如下圖所示。
所以,無論是玩手機、電腦工作時都要注意:放松地挺直腰背,雙眼直視前方,避免長期頭頸前伸或后仰姿勢。
例如,玩手機時,應把手機抬高至胸部及以上位置,以避免看手機時長期低頭。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教你怎么改善
2019-09-28
H珠Q 來源很多朋友常常因為頸椎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拍了X光報告上寫“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最初還很滿足,這是不是說我的脖子很直?后來上網一查卻很失望,這竟然是“頸椎病”的范圍!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人大多數都是頭前引的姿態(tài),而且常常覺得頸肩不適,頭暈頭痛等癥狀
好好的頸椎,怎么變直了呢?
什么情況會導致頸椎變直?
看他們就知道原因了…
如何改善曲度變直呢?
一,強化拉長肌群
【頸后肌群】
收下巴向后縮,抵抗彈力帶的阻力。
背靠墻壁,起始為雙手呈“W”,由斜方肌帶動肩胛骨延墻面緩慢向上平移。
二,改善頸椎曲度
將木棍或其他替代物放在頸椎第四、五節(jié)段為支點,頭部向上拔伸后緩慢向后仰。注意切忌暴力行為,動作緩慢。每組10-15次。
三,改善姿勢
【坐姿/玩手機姿勢】
四,更換合適的枕頭
枕頭的的選擇通常有一拳的高度,并且平躺后在頸椎有良好的弧度和支撐。
其實,不論是頸椎曲度變直還是反弓,都只是一種影像學的現象,其原因大多是姿勢不正確導致的軟組織或結構的變化,從而引發(fā)癥狀。所以,日常訓練是緩解癥狀的一部分,但最主要的還是姿勢上的糾正。
最后,還是希望大家早日擺脫辦公室姿勢引起的各種頸椎問題,脖子不疼了,工作也更有勁兒了~
頸椎自然生理曲度變直,如何康復?
來源頸椎反弓:我們的頸椎天生就是一個“C”形。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很多人的頸椎不再是“C”形,而是變直,如果變直不及時科學干預,再繼續(xù)發(fā)展,會由直的變成反向的C形,叫做頸椎反弓。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就是病嗎?
未必!
有一些疾病和不良習慣,均能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下面就來介紹下哪些能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不良習慣:長時間低頭、伏案、玩手機、玩電腦、靠在床幫上看電視等等,讓我們總是往前伸頭,頸椎慢慢地被“壓彎了”,這類患者可能沒有任何頸肩部疼痛的癥狀,若不糾正,很容易引起頸椎病、頸肌勞損等疾病。這類患者要糾正不良習慣,尤其是不要長時間低頭。
急性頸部肌肉扭傷:急性頸部肌肉扭傷就是我們常說的“落枕”,睡高枕、感受寒涼、運動不當等,很容易導致頸部肌肉疼痛、痙攣,這會牽拉骨骼,致使頸部生理曲度變直。急性頸部肌肉扭傷后,首先要立即停止所進行的任何動作,一定要端正頸部姿勢,在扭傷后的48小時內冷敷治療,48小時后,可進行熱敷。
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由于長期坐姿不良、長時間低頭、疲勞、以及受寒等原因,可引起頸肩部肌肉、筋膜、韌帶等出現無菌性炎癥。疼痛會誘發(fā)頸部肌肉痙攣,肌肉痙攣也可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治療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主要是保守治療,理療、按摩以及服用一些具有疏通經絡、散風止痛的中藥都可以。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避免疲勞,注意生活規(guī)律,積極調理慢性病灶。
頸椎病:頸椎病的常見表現就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病的發(fā)生往往是頸椎間盤突出、增生、頸椎失穩(wěn)、小關節(jié)錯位等等,刺激和壓迫鄰近神經和血管,引起的頸肩部疼痛、麻木、頭痛、惡心、嘔吐等等癥狀。頸椎病的治療,有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
大多數患者適合保守治療,如服用頸椎病專用藥頸復康,配以
針灸、推拿、牽引等。手術治療適合嚴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
除了上述疾病,還有晚期的強直性脊柱炎也能引起頸椎僵硬、強直,還有頸椎的腫瘤、結核等,均可引起頸部肌肉疼痛、痙攣、頸椎活動受限以及生理曲度變直。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不是由疾病引起,
還需要治療嗎?
如果沒有任何癥狀,是不需要治療的。
但要明確一點,生理曲度改變后如果不加以科學干預,除了影響美觀,出現頭向前伸,還會導致頸部周圍肌肉不平衡、僵硬、勞損,導致頸部、肩胛骨內緣、頸肩連接處疼痛。
并且隨著頸椎變直或反弓,會逐漸導致頸椎間盤突出,出現壓迫神經和血管的癥狀等,還容易使頸椎內部后方的韌帶逐漸增生肥厚,造成椎間管狹窄,也會導致頸椎病的癥狀。
所以,當出現生理曲度變直時,一定要科學干預,減少低頭時間,多鍛煉頸部肌肉,對于年齡較小、情況較輕的患者還是有機會恢復到正?!癈”形的。
低頭刷手機、成天久坐,很多人的頸椎曲度正在慢慢變直,甚至消失。
頸椎自然生理曲度變直消失會導致:
1、伴隨頭前傾或頭前移,肩頸疼痛、體態(tài)變差;
2、頭暈惡心、面部下垂;
3、肩膀厚實、脖子變粗變短;
4、嚴重的壓迫神經甚至影響走路,導致癱瘓等。
一套頸椎變直的瑜伽矯正練習
一、關節(jié)重建
動作1:
1、靠墻山式,注意身體頭部的后側;
2、胸椎的后側、骶骨腳后跟靠近墻壁。
動作2:
1、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
2、保持頸椎身體不動;
3、做抬下巴點頭的動作;
4、每次練習8~12次,重復練習5~8組。
動作3:
1、跪立在墊面上,雙手雙腳打開與髖同寬;
2、小腿貼實墊面,大臂雙腿垂直墊面;
3、吸氣抬頭,頸椎、胸椎、腰椎一節(jié)一節(jié)的延展;
4、呼氣骶骨向后向下;
5、腰椎、胸椎、頸椎一節(jié)一節(jié)的流動;
6、最后抬頭,重復練習8~12組;
7、也可以將彈力帶放在頸部后側做抗組練習。
二、肌肉放松
動作4:
1、用瑜伽磚或者筋膜球、網球;
2、放在頭部的后側來回滾動;
3、放松頸部后側肌群。
動作5:
1、跪立在墊面上,臀部坐在腳后跟;
2、或者瑜伽磚上,雙手交握從身體后側;
3、放在右側腰,頭部向右側彎;
4、保持5~8個呼吸,換另一側。
動作6:
1、跪立在墊面上,臀部坐在腳后跟;
2、或者瑜伽磚上,雙手十指交握放在下巴下方;
3、下巴與雙手微微對抗向后拉伸;
4、保持5~8個呼吸。
動作7:
1、跪立在墊面上,臀部坐在腳后跟上;
2、身體俯臥向前,雙手臂大臂在瑜伽磚上;
3、曲手肘,雙手合十,保持5~8個呼吸。
動作8:
1、側面對墻山式站立;
2、右手伸直向后貼墻,手臂與肩部等高;
3、拉伸肩膀前側,保持5~8個呼吸,換邊。
動作9:
1、仰臥在墊面上,屈雙膝;
2、上背部躺在泡沫軸上;
3、雙手交叉放在頭部的后側;
4、來回有控制的滾動放松上背部肌群。
三、功能強化
動作10:
1、將右手放在頭部的右邊;
2、頭部與右手做對抗10~20秒,換另一側;
3、雙手交叉放在頭部的后側;
4、頭部向后與手做對抗10~20秒;
5、雙手手掌放在前額;
6、頭部與手做對抗10~20秒;
7、重復練習5~8組。
動作11-13:
1、俯臥于瑜伽墊上;
2、前額放在一塊折疊的毛巾上;
3、使頸部保持在中立的位置上;
4、雙臂置于兩側,手掌朝下;
5、整個身體形成“A”型;
6、手和大拇指朝上指向天花板;
7、肩胛收緊,并抬起雙臂,重復練習8~10次。
1、雙手向兩側伸展;
2、大拇指指向天花板;
3、身體形成“T”型,肩胛收緊;
4、抬起雙臂,恢復到剛開始的姿勢;
5、重復練習8~10次。
1、雙手向前45度,身體形成“Y”型;
2、肩胛收緊,并抬起雙臂;
3、恢復到剛開始的姿勢,重復練習8~10次。
動作14:
1、靠墻山式站立,雙腳分開與髖同寬;
2、雙手曲手肘向上伸直手臂,然后慢慢的放下;
3、注意手臂盡量的靠近墻壁;
4、如果想增加強度,可以借助小啞鈴輔助;
5、重復練習5~8組。
對于已經有頸椎變直/反弓的人來說,除了以上的練習,平時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身體姿勢,尤其是看手機電腦的時候,盡量要避免脖子前傾。
寰樞關節(jié)錯位——怪病之根源
來源當您被頭痛、眩暈、惡心、嘔吐、心慌、失眠、頸肩不適,這七個被筆者稱為環(huán)樞關節(jié)錯位之七宗罪所困擾時,可否想到拍幾張頸椎的X光片(注:除常規(guī)的頸椎正側位,還應加拍頸椎張口位),以確定一下是否是由環(huán)、樞椎惹的禍。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許多難治、反復發(fā)作的疑難病癥,甚至一些怪病,都與環(huán)、樞椎有關。除上面提到的外,諸如頭昏、健忘、耳鳴、耳聾、眼花、視力疲勞、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精神障礙等,可能都有環(huán)、樞椎的份兒。
環(huán)、樞椎為枕下的第1、2頸椎,在整個脊柱中處于領頭的位置,可稱“帶頭大哥”,為26節(jié)脊椎的引領椎。環(huán)椎以前弓后面的凹形關節(jié)面套在樞椎的齒狀突上形成環(huán)齒關節(jié),環(huán)椎以齒狀突為軸轉動,完成頭部的大部分轉動功能,這種天造地設的靈巧結構也正是該關節(jié)穩(wěn)定性差、易發(fā)生半脫位的根源。環(huán)樞關節(jié)半脫位的類型非常復雜,僅以環(huán)椎偏位為例,可有向前、向上、向下、側向、旋轉,加上復合偏位有十八種之多。引起偏位的原因,有先天畸形,新舊外傷,尤其震蕩及揮鞭樣損傷,長年不正確的姿勢,咽喉部的感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椎周軟組織如關節(jié)囊的炎性水腫。
環(huán)樞關節(jié)錯位,壓迫枕大、枕小神經、耳大神經和第三枕神經,引起枕、頸部疼痛。壓迫第二頸髓處的脊髓束,刺激三叉神經脊髓束,引起前額、眼眶、太陽穴疼痛。環(huán)椎橫突旋轉向前或后,壓迫、牽拉交感神經干的頸上神經節(jié),頸上神經節(jié)位于第二頸椎橫突前方附近,易受環(huán)樞關節(jié)半脫位或炎癥刺激的影響,頸上交感神經受刺激可引起椎動脈痙攣,由內耳前庭的缺血導致眩暈。亦可壓迫頸動脈鞘及附著的迷走神經,影響來自頸部交感神經的心叢,產生心悸及血壓異常。
樞椎的偏位非常普遍,有人統(tǒng)計占90%,惡心中樞位于第二頸髓處,易由頸髓受壓迫刺激而產生惡心;如果壓迫到副交感神經,引起內分泌紊亂,那就更是怪病叢生了。此外,部分人群有椎動脈溝環(huán)及椎動脈的先天畸形,十分容易引起椎動脈的受壓,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部分人稍有偏位,即癥狀嚴重,痛苦難忍。而有的人偏位嚴重,卻依然談笑風生,可見每個人對環(huán)樞關節(jié)錯位的反應不一。
環(huán)樞關節(jié)位置長期改變,易致頸椎、枕部肌群的殘余張力性損傷。發(fā)炎、攣縮或痙攣均可使變硬的肌肉壓迫椎動脈,長期肌緊張還可使肌肉及周圍軟組織纖維化形成粘連、水腫,其中最重要的肌肉是頭上斜肌和頭后大直肌,而斜方肌、半棘肌、提肩胛肌除參與壓迫外,還可引起環(huán)樞關節(jié)位置繼發(fā)改變。環(huán)樞、環(huán)枕關節(jié)囊炎性水腫亦同環(huán)樞關節(jié)位置改變互為因果,這些軟組織的僵硬、緊張可引發(fā)頭、枕、頸、肩部的疼痛,常被診斷為偏頭痛或血管緊張性疼痛。復位環(huán)樞椎既可解除壓迫,也可緩解肌緊張。
環(huán)樞椎錯位的診斷須仔細測量,有的病人移位很小,卻有嚴重的眩暈、惡心、頭痛,并伴有較重的體征,可能與炎癥較重、急性發(fā)作、個體差異有關。環(huán)樞椎錯位的復位較易,但穩(wěn)定性較差,需頸枕部軟組織的平衡做防護,功能鍛煉可作為較好的配合,許多人需多次復位。微信公眾平臺:脊椎健康聯盟
環(huán)樞關節(jié)錯位,作惡多端,認識到它的人卻不多。給大家提供一個方法:如果有上述癥狀,就可在風池穴、“后腦勺”處摸到腫脹,壓痛劇烈,當然如果在耳下、下頜角后觸摸到偏移的環(huán)椎橫突或樞椎的棘突,那就可以蓋棺定論了。確診則需要拍頸椎的環(huán)樞椎張口位。
脊椎損傷、錯位已被部分人稱為繼病原微生物、心理衛(wèi)生之外的第三個致病原因,稱為脊原性疾病。隨著腦力勞動的增多,呈增長之勢,以伏案工作為主的人群應對自己的脊椎多加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