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暗紅苔, 白膩苔微厚
治法:通絡(luò)清熱,化痰散瘀
方藥:可以用半夏、茯苓、橘紅、竹茹、紅花、桃仁、川芎等化痰祛瘀。
穴位療法:取血海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曲池穴等,這類患者尤其適合使用放血或刮痧療法。
2暗紅胖大舌,黃厚膩苔
治法:清熱化濕,疏肝理氣
方藥:中藥可選用當(dāng)歸、羌活、姜黃、白芍、炙黃芪、防風(fēng)、炙甘草、桂枝等組方。成藥可選用蠲痹湯。
穴位療法:選擇肩髎穴、肩髃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豐隆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
3舌紫色,黃膩苔
治法:疏肝理氣,清瀉郁熱
方藥:應(yīng)當(dāng)以黃連、竹茹、半夏、橘紅等化痰濕、去痰熱的藥物為主,適當(dāng)加用牡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等疏肝理氣、清瀉郁熱的藥物。
穴位療法:重用豐隆穴、陰陵泉穴、公孫穴等健脾、化痰、祛濕的穴位,并同時(shí)選用膻中穴、期門穴等行氣開郁的腧穴。
4舌淡紅微暗,薄白膩苔
治法:清熱潤腸
方藥:多使用敗醬草、肉蓯蓉、牛膝、麻子仁、車前子、蒲公英、白頭翁、黃檗、黃連、秦皮、藿香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麻子仁丸。
穴位療法:穴位選膈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大腸俞穴、三焦俞穴、氣海俞穴、白環(huán)俞穴、委中穴、委陽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
5舌質(zhì)淡白,薄黃膩苔
治法:清熱祛濕,活血化瘀
方藥:內(nèi)臟濕熱較重者選擇平胃湯;痰濕者選二陳湯;下焦?jié)駸嵴?,選用四妙湯;濕熱并重選用甘露消毒丹;肝腎虧虛者選用獨(dú)活寄生湯。
穴位療法:選擇風(fēng)門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三焦俞穴、三陰交穴、委中穴、陽陵泉穴、風(fēng)市穴等。
6有裂紋,齒痕舌
治法:化痰清熱,疏肝理氣
方藥:可采用天麻、梔子、柴胡、香附、川芎、當(dāng)歸、葛根、黃連、黃芩、白術(shù)、茯苓、川楝子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柴胡疏肝湯合葛根芩連湯為主。
穴位療法:選擇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豐隆穴、太沖穴、蠡溝穴等,并可以在傷口周圍圍刺。
7暗淡舌,灰黃膩苔
治法:化痰消積
方藥:主要以焦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陳皮、半夏等消食化痰的藥為主,同時(shí)可以適當(dāng)加用炒白術(shù)、茯苓、澤瀉、藿香等健脾祛濕的藥物。
穴位療法:主要選擇中脘穴、下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豐隆穴、里內(nèi)庭穴等穴位,同時(shí)還可以加用陰陵泉穴等健脾祛濕的穴位。
8暗紅舌,苔黃微膩
治法:清熱祛濕,化瘀健脾
方藥:選擇用平胃湯加桃紅四物湯為主,藥物以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厚樸、紫蘇葉、茯苓、黃芩、澤瀉、車前子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大椎穴、曲池穴、中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
9舌色紅,薄膩苔
治法:化濕清熱
方藥:可以選用茯苓、桂枝、白術(shù)、生姜、澤瀉、滑石等偏溫的藥物,水濕嚴(yán)重的還可以適當(dāng)加用干姜、附子等偏熱性的藥物。
穴位療法:可取曲池穴、血海穴、百蟲窩穴、陰陵泉穴等,可在脾俞穴、腎俞穴或者肺俞穴適當(dāng)用艾灸。
10暗紅舌,有齒痕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主要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陳皮等健脾益氣和胃,用蒼術(shù)、神曲、香附、川芎、梔子等調(diào)和陰陽氣血。成藥可以用補(bǔ)中益氣丸和越鞠丸。
穴位療法:主要選擇中脘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內(nèi)關(guān)穴、脾俞穴、胃俞穴,從陰陽兩方面同時(shí)調(diào)節(jié)脾胃來進(jìn)行治療。
11暗紅舌,黃厚苔
治法:舒肝健脾,清熱去濕
方藥:一般來說,治療口苦癥狀,多使用清熱、去濕、制酸的中藥,如川黃連、吳茱萸、浙貝母、烏賊骨等。腰椎病成藥可以選擇健步虎潛丸。
穴位療法:選擇陽陵泉穴、太沖穴、中脘穴、期門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頸椎、腰椎病癥取穴選臂臑穴、風(fēng)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腎俞穴、大腸俞穴、氣海俞穴等。
12暗紅舌,黑燥苔
治法:解毒化瘀
方藥:以龍膽瀉肝湯為主,藥物以赤芍、龍膽草、黃芩、梔子、半夏、當(dāng)歸、夏枯草、半枝蓮、仙鶴草、白花蛇舌草為主。
穴位療法:對于腫瘤引起的嘔吐、頭痛等可用針灸,取穴中脘穴、內(nèi)關(guān)穴、足三里穴、風(fēng)池穴、百會(huì)穴等。
13舌暗紅,苔薄黃
治法:平肝潛陽,疏肝解郁
方藥:主要用天麻鉤藤湯,藥物取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山梔、黃芩、茯神、夜交藤、菊花、龍膽草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合谷穴、太沖穴、三陰交穴、懸鐘穴、攢竹穴、風(fēng)池穴、百會(huì)穴等,宜補(bǔ)瀉兼施。
14舌質(zhì)淡,黃膩苔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理氣
方藥:主要用茵陳、梔子、大黃、郁金、川楝子、橘皮、竹茹、升麻、柴胡、火麻仁、炙龜板、炙鱉甲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大椎穴、至陽穴、腕骨穴、陽陵泉穴、太沖穴、血海穴等。
15灰黑黃膩苔
治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
方藥:以茵陳、梔子、大黃、柴胡、郁金、川楝子、當(dāng)歸、車前子、黃芪、黨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組方。成藥可服用大黃蟄蟲丸、健脾益腎顆粒、扶正消癥膠囊。
穴位療法:主要選大椎穴、至陽穴、陽陵泉穴、太沖穴等,適宜采用瀉法。
16舌暗紅,舌中黃苔
治法:傾泄肺胃,解毒散結(jié)
方藥:解毒散結(jié)藥物以石膏、知母、金銀花、赤芍、生地黃、白鮮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黃芪等為主。
穴位療法:取大椎穴、曲池穴、膈俞穴、委中穴、列缺穴、照海穴、足三里穴、太沖穴、行間穴等,適當(dāng)選擇局部痤瘡點(diǎn)刺、拔罐、放血。
17舌色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方藥:主要用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金錢草、海金沙、黃芩、大黃、小薊、白茅根、延胡索等組方。
穴位療法:取腎俞穴、膀胱俞穴、關(guān)元穴、委中學(xué)、然谷穴、石門穴等。
18舌色紅,苔厚膩
治法:辨證施治。
方藥:中藥以清熱、化痰、熄風(fēng)藥為主:法半夏、天麻、天南星、制厚樸、浙貝母、橘紅等配合使用。成藥可以選用全天麻膠囊等。
穴位療法:取穴宜選用手足陽明經(jīng)穴、督脈穴、背腧穴為主,隔日1次并輔以穴位注射療法。
19齒痕舌,苔薄黃膩
治法:健脾化痰,養(yǎng)肝補(bǔ)腎
方藥:可以選用鹿銜草、益母草、梔子、柴胡、當(dāng)歸、藿香、澤蘭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四妙丸配合使用參苓白術(shù)丸。
穴位療法:選擇合谷穴、外關(guān)穴、期門穴、中脘穴、天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
20舌中裂紋,薄白苔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化瘀
方藥:應(yīng)選用清肝利膽的中藥,可以選擇車前子、黃芩、澤瀉、龍膽等組方。成藥可以用龍膽瀉肝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耳門穴、聽宮穴、翳風(fēng)穴、風(fēng)池穴、外關(guān)穴、殷門穴、豐隆穴等。
21裂紋紅舌,薄白苔
治法:清熱瀉火,祛痰除濕
方藥:可采用絡(luò)石藤、豨薟草、雞血藤、僵蠶、全蝎、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枳殼、柴胡、桔梗、當(dāng)歸、地黃、牛膝等組方。成藥可用血府逐瘀丸、桃紅四物湯、四妙湯。
穴位療法:選擇風(fēng)池穴、天柱穴、附分穴、風(fēng)門穴、膈俞穴、脾俞穴、氣海俞穴、肝俞穴等。
22胖大舌,深黃膩苔
治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luò)
方藥:可選用等量黃檗、蒲公英、苦參組方磨成粉外敷。內(nèi)服選用龍膽草、梔子、甘草、生地黃、當(dāng)歸、大青葉、連翹、元胡、車前子、澤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湯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足三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豐隆穴、風(fēng)市穴、委中穴、膀胱俞穴、大腸俞穴、腎俞穴等。
23瘦紅舌,黃厚膩苔
治法:祛風(fēng)化痰 祛瘀通絡(luò)
方藥:可選用四妙湯、獨(dú)活寄生湯,適當(dāng)選伸筋草、木瓜、僵蠶、
全蝎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擇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次髎穴、委中穴、三陰交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