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上古時代的無政府主義者,活得很幸福(40)
31、老有所養(yǎng)

帝堯時代,青壯人口都是打戰(zhàn)了,婦女成了勞動主力大軍,采集射獵都包辦,養(yǎng)羊這種事情,由勞動力較弱的老人擔當起來了。

新石器時代,文明程度雖然提高了,但是由于食物簡陋,半饑半飽,加之自然災(zāi)害,酷暑嚴寒,毒蛇猛獸的侵害,以及疾病、傳染病的肆虐,再加上部落戰(zhàn)爭,其平均壽命是比較短的。

比如6000年前的半坡人的平均壽命也只能到30~40歲。

經(jīng)過匆匆考驗?zāi)芑钕碌睦先?,往往在部族地位很高的,這種尊崇當然是基于羨慕了,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活的時間越長,經(jīng)歷的事情就越多,經(jīng)驗自然就更豐富。

一個部落上如果出現(xiàn)長壽的壽星,那么,大家會把他當成活字典來請教的。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注重養(yǎng)老的原因。因此中國人養(yǎng)老的歷史很長,甚至在老分幾個年齡段、老該怎么養(yǎng)、老人享受什么樣的規(guī)格待遇等等這些問題上分的很細。

從年齡段來分——

六十歲開始進入老年,可以指事使人了,不必事事躬親;

七十歲已經(jīng)人老體衰,應(yīng)該傳交家事,委付子孫;

八十、九十成耄耋老人,記憶力衰退,思維遲鈍,自控力差,行為像小孩;

到了百歲,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時刻都要依賴子孫的供養(yǎng)和照顧。[1]

不同年齡段的老人該怎么養(yǎng)呢?

五十歲老人,吃的糧食與壯人要有所不同;

六十歲,要儲備著隔宿的肉類,以應(yīng)不時之需;

七十歲,美味的食物要預(yù)備雙份,不使之匱乏;

八十歲,要經(jīng)常供奉珍貴的土特產(chǎn)之類滋補的美食。

九十歲,人老食飲無時,或急求立得,故水漿、食物不可須隔離臥室,如老人出游,最好是攜帶食物跟著他。[2]

這是飲食上面的規(guī)格了。

老人的地位又如何呢?

五十歲可以拄杖於家,

六十歲可以拄杖行於鄉(xiāng)里,

七十歲可以拄杖行於國中,

八十歲可以拄杖去朝君,揖之便可退出,不必等朝事結(jié)束。

九十歲,天子若有事請問,就到你臥室求教,還帶來珍貴的慰勞品。[3]

政府還規(guī)定了——

五十歲就可以不參加修筑城垣、道路等勞役,

六十歲就可以不應(yīng)微服兵役,

七十歲可以不參與接待賓客的事務(wù)。

八十歲,家中之祭祀可以由兒子代理。

在這種風(fēng)氣之下,對于老人,即便貴為人君,也尊崇有加。政治待遇是很高的——

八十歲接受國君所賜,只要坐在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以首叩地兩次即可,務(wù)必起立行再拜大禮。

九十歲,則可以讓別人代自己拜受君命了。[4]

以上說的這些,都是周王朝時代的制度,很完善了。

這些制度應(yīng)該是從上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禮記》就記載了這些制度從上古虞(舜)夏(禹)殷(商)三代一脈相傳,以至于今。

回到帝堯時代,老人們一直呆在養(yǎng)羊的“庠”旁邊看管羊群的同時,往往也照看孩子,孩子總是要問七問八。

于是老人就開始講起很多自己經(jīng)歷的或者編出來的故事,來教育孩子。于是這個地方就很自然成了學(xué)校了。

當然,到了后世,庠這個名字留下來了,老人也留下來了,至于羊么,可能就不管啦。

由于庠在部落的地位的提升,它的建制規(guī)模自然而然擴大了,有堂有室。[5]

當外族的人來拜訪做客的時候,本族的人也往往選在庠的大門口迎接客人。[6]

庠就這樣成了一個部落提供教育、交際、養(yǎng)老等多功能場所。當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養(yǎng)羊,但是學(xué)校是那個部落都需要的,因此又有了功能相近的“米廩”。

米廩就是糧倉,管理米廩的自然是老人,老人既然已經(jīng)干不了繁重的體力活,那么就負責帶孩子教育孩子,總之,庠和米廩應(yīng)該就是中國最早的學(xué)校了。

人類只要有了學(xué)校,知識就能在這里累積并得到傳播。這點,對文明之演進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有了學(xué)校,有了聰明的老人當老師。

可是并不是每個部落都有尊老的習(xí)俗。

對于老人的寶貴經(jīng)驗,正常人往往愛聽的聽聽,不愛聽的就跑開了。

要如何讓大家重視老人的作用呢?

帝堯覺得自己應(yīng)該以身作則,所以他即便貴為君主,對于有智慧的老人向來是不恥下問。所以,他對于尹壽、許由、善卷等人都是禮數(shù)非常的周到。

黃帝王朝各族的人民一看,連帝堯都這么尊敬老師,大家自然更要認真學(xué)習(xí)了。

因此,帝堯時代的學(xué)校,雖然不像現(xiàn)在這么設(shè)施齊全,師資完備,但是所取到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

自然的,黃帝王朝統(tǒng)治就越來越好了。在這太平時代再次降臨之時,人民甚至感覺不到統(tǒng)治者的存在。

32、擊壤之歌

帝堯在戰(zhàn)爭年代巡游慣了,現(xiàn)在天下安定了,閑下來,依舊到處去。

時間流逝,帝堯已經(jīng)主掌黃帝王朝有五十年了。

有一次,帝堯巡游至一個四通八達、人流如織的地方,上古時代將這種地方叫做康衢,他看見五十多個老人在玩擊壤的游戲。

擊壤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投射游戲活動。[7]整個游戲規(guī)則可能類似于今天的飛鏢,投射。

“壤”是用木頭做的,前面寬后面尖,闊約三寸,形狀就像一只鞋子一樣。

玩的時候,先把一只壤插在地上,人走到三四十步開外,用手中的壤向地上的壤擊去,投中的就算贏。

后世之春秋的“投壺”,宋代的“飛”,清代的“打瓦”等等游戲形式,都是由擊壤演變而來的。[8]

在游戲之中,有一位老百姓忍不住高聲贊美起來——多么偉大啊,我們的君主帝堯,開創(chuàng)了天下安康的新時代。

一個正在玩擊壤的老百姓(壤父),聞聽此言,大為不滿,昂首道:

老子太陽升起的時候,就起來干活。

太陽落下的時候,就回家睡覺。

用我的雙手,鑿井而飲。

揮舞農(nóng)具,靠種田養(yǎng)活自己。

帝堯算什么,他就是個屁。管不到我。[9]

帝堯聽到了,也沒有生氣。

如果按照后世一些心胸狹窄的君主聽到了,只怕會大大的不快活,心想著,為了讓天下人幸福,我吃了多少苦啊。

真生氣起來了,這位壤父怕是要倒大霉了。

可是帝堯不這么想,他治理了天下五十年了,說心里話,他對自己并不是很有信心。

他真心的很想知道,天下到底是安定了還是不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對自己推行的政令認同不認同。

這些問題,他問及左右和文武大臣,從沒有一個人給過一個很肯定的答復(fù)。

帝堯深知,一個君主,要了解民意,只有深入民間。

現(xiàn)在,壤父雖然對他的統(tǒng)治并不是很認同,帝堯卻不加罪壤父。

這種“你傷害了我,我卻一笑而過”的態(tài)度,讓老百姓更是喜歡帝堯了,因此又編了一首民謠,傳唱了起來。

使我的百姓生活有所依靠、有著落,

難道不是因為你的英明政策?

大家不投機、不取巧,正因為順乎了帝堯你指定基本國策啊。[10]

帝堯時代是中國傳說中政治最清明的時代,這么政治清明的時代陡然冒出“壤父”這樣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論起來并不出奇——

中國人之政治體制,只有到了戰(zhàn)國之后,隨著管理水平的提升,官僚系統(tǒng)之影響力方能抵達基層。

但是帝堯時代,普通老百姓便是得罪君主,君主真要發(fā)落他,還得先看看是不是本族的。

不是本族,就得先去找該族之族長。即便證據(jù)確鑿,該族之族長若是不鳥帝堯,帝堯也是一點脾氣也沒有。

是以黃帝王朝之君主遇到此等情境,即便再怎么心下不快,也只能裝沒聽見。免得到了最后,既發(fā)落不了“無政府主義者”,又損害了黃帝王朝的威信。

因此,壤父之大唱“帝力于我何有”,這話,實在是一句再誠實不過的大實話。

只是中國歷代之文人,難免加以想象發(fā)揮,進而一口咬定,堯舜時代之政治乃是中國后世有道明君之典范,進而要求政府給“無政府主義者”留下一線“言說自由”的空間。

Why?

在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人民批評政府之權(quán)利已經(jīng)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而在古代,即便是春秋大分裂時期,那個文人高度自由的時代,要批評政府,就只能去當“壤父式”的隱士。

孔子就聲稱——

“堅定信念并努力學(xué)習(xí),誓死守衛(wèi)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

不進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11]

也就是說,文人只要認為天下無道時,是可以做隱士。做隱士,其實就是不和政府合作。

春秋時代,隱士是很多的,單單一部薄薄的一本《論語》,記載了和孔子有過瓜葛的隱士就有楚國的“狂人”接輿,還有兩位不知國籍的隱士長沮、桀溺。

這些人批評起政府來,不假辭色。更對于孔子這種力圖在亂世之中有所作為的想法,大加嘲諷。這些人秉承的便是自上古帝堯時代“壤父式的言說自由”精神。

當然,春秋以降的“無政府主義者”們就再不干普通老百姓什么事情了,而是由貴族文人為了國家,委屈起自己,做起了隱士,大肆發(fā)表所謂的“民意”,大過特過“壤父”之癮。

未完待續(xù)


[1] 六十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倌暝黄陬U?!抖Y記·曲禮上》

[2] 五十共糧,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寤,膳食從于由可也?!抖Y記·王制》

[3]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若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藏”——《禮記·王制》

[4]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抖Y記·王制》

[5]庠之制有堂有室也?!秲x禮·鄉(xiāng)射禮》注

[6]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禮記·鄉(xiāng)飲酒義》。

注:鄉(xiāng)學(xué)也。

[7]擊壤,野老之戲,蓋擊塊壤之具,因此為戲也?!夺屆?/p>

[8]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聞》卷二十引周處《風(fēng)土記》以為壤是玩具,并不是土壤,說,擊壤是古代兒童的一種游戲。

壤以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先側(cè)一壤于地,遙于三、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

[9] 壤夫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

壤夫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p>

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皇甫謐《高士傳》

[10]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與不治,憶兆之愿戴己與不愿戴己,顧問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童兒謠。

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聞之大夫?!贝蠓蛟唬骸肮旁娨?。”

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读凶印?/p>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樂府詩集·卷八十八·雜歌謠辭六》

[11]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

未完待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新老人謠
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這些話有道理!
年歲知識
老年人的人生智慧之三
六十歲是花甲;七十歲是古稀;八十歲是耄耋;九十歲和一百呢?
?人生年齡歌,太經(jīng)典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