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6群4樓共45座土樓,而南靖縣的河坑土樓群就有14座世遺土樓,是世遺土樓最集中的土樓村落,更令人稱奇的是,河坑村的6座圓土樓排列如北斗七星,堪稱世界民居奇葩的土樓建筑在河坑村,不僅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么簡單,已經(jīng)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河坑土樓群位于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zhèn)曲江圩河坑自然村,是漳州南靖與龍巖永定的交界之處,村里面有14座土樓,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裕興樓、春貴樓、曉春樓、陽春樓、東升樓、永慶樓等7座圓土樓和五角形土樓南薰樓,最早的朝水樓建于1549年,最晚的永慶樓建于1969年,14座土樓跨越了400多年。
河坑土樓群不屬于市場化運作的南靖A線和B線范圍,由村民自行收取50元門票,售票和驗票都不正規(guī),我們中午時分到達村里,我想就在村子里吃飯吧,順便看看,然后就對收票的大爺說我們進來吃飯,他很熱情地帶我們?nèi)ゴ謇镆患也宛^,飯菜不貴還挺好,門票也省了,不過像河坑村,真的不該靠門票經(jīng)濟,搞點旅游副業(yè)多吸引點游客反而更好。
河坑土樓群的亮點在于遠眺,對面獅子山上有座觀景臺,一覽全村,可見七座圓樓,猶如地上的北斗七星。
從南靖縣最著名的田螺坑土樓群到永定最著名的土樓王承啟樓,河坑土樓群就在兩者中間,X562公路旁。
如同很多著名的土樓群一樣,河坑土樓群也是依山傍水的,祖先們定居的都是好地方。
春江水暖鴨先知,小橋流水土樓人家,河坑村是非常典型的福建土樓村落。
我們以吃飯的名義免票進來了,等上菜的過程中我就四處去轉(zhuǎn)轉(zhuǎn),不要說我們?nèi)∏商悠?,其實門口收票的老大爺都不在乎,50元的門票,唬到一個算一個,進來吃飯也是生意,你想看就隨便看。
不要門票同行的家人也已經(jīng)不愿意看了,土樓審美疲勞了,只有我還充滿了熱情,河坑村的土樓都算不得景點,全是住著人的民居。
反正村民們也已經(jīng)習慣了四處張望的游客,日常生活絲毫不受影響,土樓里面不會像土樓景點那樣擺滿了小攤販,完完全全都是生活場景。
隨意走進樓內(nèi),很有生活味道的一座座土樓,而且河坑村的土樓絕大部分都住有人,住戶看來也不少。
也許是春節(jié),土樓一家三代都在,還有自家養(yǎng)的家禽,一副熱鬧的團圓畫面。
土樓里的小孩的童年與高樓大廈中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想他們長大后一定會記得這些快樂時光。
村中最早的朝水樓建于1549年,明朝嘉靖皇帝那會兒,這座土樓初建時為4層,1923年因失火燒毀,重修時改為3層,現(xiàn)樓高11.3米,樓底墻厚1.66米,令人稱奇的是無石砌地基,僅在墻體外嵌砌1米多高的鵝卵石用于防水。
有時候想想建一座好樓,技術(shù)還真不是主要問題,良心才是關(guān)鍵,云水謠的和貴樓建在沼澤地上,照樣屹立了280多年,河坑村的朝水樓連地基都沒有,460多年照樣不倒,反而現(xiàn)在高科技時代,鋼筋水泥建筑十幾年就會轟然倒塌。
看到一些河坑村的舊照片,土樓之間的空地全部都是田地,如今這些空地已經(jīng)變成了道路,田地的范圍也小了很多。
河坑村的幼兒園也是設立在有歷史的土樓建筑之中,村中的方形土樓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而圓形土樓大都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河坑土樓群是活生生一部土樓從方到圓的演變史。
土樓為何要從方到圓,說來圓樓有幾大優(yōu)點:圓樓沒有角落房間,一律平等;同樣周長,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利用空間大;圓樓比方樓節(jié)省木料;圓樓構(gòu)件尺寸統(tǒng)—;圓樓的屋頂比方樓更加簡化;圓樓更抗震;圓樓風水好。
但不管是年代久遠的方形土樓,還是“年輕”的圓形土樓,河坑土樓群從建成至今,除了正常檢修外,14座土樓墻體、結(jié)構(gòu)、內(nèi)外空間一直維持原狀,沒有任何改變。
2008年,河坑土樓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占了被列入“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chǎn)45座中土樓中的14座。
河坑土樓群絕大多數(shù)土樓都有人居住,走進土樓,可以一窺土樓人家的生活。
有人說,喧鬧是土樓的的特色,歡樂是土樓基調(diào),團結(jié)是土樓的精神,土樓人家的一桌宴席已經(jīng)擺好,團團圓圓、熱熱鬧鬧的場面即將開始。
今天家里吃什么菜鄰里都知道,饞嘴的小孩跑到別家吃口飯,一大班小孩們一起玩耍打鬧,童年那種鄰里互相關(guān)愛,誰家也沒有秘密的生活仿佛又回來了。
不像現(xiàn)在,住在高樓大廈里,好幾年都不知道隔壁鄰居叫什么名字,土樓里的人家,大家都是親戚,都是鄰居,有我吃的,也不會餓著你,那種暖暖的親情還在延續(xù)。
永盛樓大概是村里唯一目前沒有住人的土樓,土樓的窗戶很少,一般一層都沒有窗戶,建造一座土樓很少有一年完工的,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有的甚至幾十上百年才完工。
土樓的桃花開了,粉艷的桃花印襯著斑駁的土墻,只是人去樓已空,正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南熏樓是獨特的五角形土樓,福建土樓絕大多數(shù)是方形和圓形,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異形土樓。
村尾的繩慶樓,建于1699—1702年,高大的方形土樓旁,又有一個長方形的院落,由于比較偏僻,這里基本沒有游客來到。
繩慶樓分為上下兩個平臺,全部以磚石鋪地,樓外建有25間二層土房護著土樓,形成樓包厝、厝包樓的獨特景觀。
在村中溜達了一圈后,土樓餐館的幾個小菜早已經(jīng)準備好了,盡管簡單,但菜色清爽,黃黃的雞蛋一看就非城市的雞蛋可比。
茶足飯飽后,抬頭可望見對面山上的觀景臺,來河坑村,如果不看全景,簡直白來了。
觀景臺的入口就在村口過去200米的公路旁,從入口上到觀景臺,十分鐘左右。
河坑土樓群的精華就在這觀景臺的遠眺之中,土樓村落美景全收眼底,北斗七星排列渾然天成。
據(jù)說河坑村的開基祖先張仕良因河坑四面青山環(huán)抱,地面平坦而肥沃,遂從隔壁的石橋村遷此居住,其子張六益于明朝嘉靖年間動工興建最早的土樓——朝水樓,后來人口逐漸增多,張氏后輩又相繼建起了永盛樓、繩慶樓、永慶樓等13座土樓。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谷溪畔間井然有序地分布著14座大型土樓,還有很多小土樓散布期間,整個村落至今仍保持著難得的協(xié)調(diào)一致,這在福建土樓村落中也是非常難得的 。
俯瞰裕昌樓,每每看到這些土樓建筑,都不覺得它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件藝術(shù)品,建造的過程也許沒有圖紙,沒有高新材料,只是憑借著經(jīng)驗和最普通的黃土,但這些建筑又是如此的堅固和完美,不像現(xiàn)在的建筑,既丑陋又脆弱。
清一色的土墻灰瓦,典型而獨特的中國建筑,從明朝延續(xù)至今的建筑風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變正是應萬變的絕招。
河坑土樓群的位置在福建兩大土樓縣南靖和永定的交界之處,在這方圓幾十公里的范圍內(nèi),也聚集了留存至今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客家土樓。
土樓看多了是會有審美疲勞的,有人說看來看去都是土樓,土不拉幾的,不是方的就是圓的,其實那是只看到了土樓的外表,對于游客來說,土樓確實大同小異,對于土樓居民來說,土樓就是他們的家,每一座土樓都不同,每一座土樓都有他們家族的故事,如果有機會能夠了解每一座土樓里面的故事,那該是多么有意思的旅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