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棲云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劇情是這樣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
他希望生個兒子,以便幫他完成贏得世界級金牌的夢想。
結果天生岳父命,即使遵從村民各種生男秘訣,還是連得四個女兒。
就在準備放棄夢想當口,他意外發(fā)現(xiàn)女兒和男孩子打架過程中具有摔跤天賦,于是開始艱辛的尋夢旅程。
“村里人怎么說?”“管他怎么說。”
“摔傷了怎么辦?”“那就治好她們。”
“錢從哪兒來?"“不知道?!?/p>
這是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立誓訓練女兒成為摔跤手之前,與憂心忡忡的妻子的精彩對白。
夢想的雛形大都源于心有不甘,多少帶點早產(chǎn)兒的特征。先天不足,落滿質(zhì)疑的目光和輕視的譏笑,甚至當事人強烈的抵抗。
吉塔和巴比塔姐妹倆哀求,故意撥慢鬧鐘。
再多逆反也沒削弱虎爸的瘋狂行徑。他剪掉女兒長發(fā),換掉女兒裙子,慘無人道地進行訓練,簡直魔鬼附體。
“從出生到死亡,你的人生就是場摔跤比賽?!瘪R哈維亞·辛格·珀尕的觀點。
吉塔和巴比塔的認知扭轉源于一場婚禮。
她倆向年紀相仿的新娘抱怨父親的殘酷時,新娘卻郁郁寡歡地反駁:“我倒希望有個那樣的父親,至少不用14歲時就嫁給不認識的男人,為他們生孩子,做永遠干不完的家務活。”
惟有冠軍才被銘記,再多的汗水若不澆鑄成金牌,只能任憑遺忘。
現(xiàn)實總是無比殘酷,像一把照妖鏡,令浮華一一現(xiàn)形,露出真實的內(nèi)核。
無論你是否承認,打敗對手才贏得格局。
所以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必須帶領女兒闖過一道道關卡,包括戰(zhàn)勝生活的拮據(jù),不作為的體育官員,傻了吧唧擅長慪氣的主教練。
吉塔不斷贏得勝利,不斷變得自信。
開始練習摔跤時那個目光畏縮、低頭躲避嘲諷的小女孩逐漸戰(zhàn)勝恐懼,正面直擊,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一次次挺胸昂頭地站在賽場上。
誰說的,自信是女孩最好的化妝品。
英聯(lián)邦賽,吉塔靠猛虎下山般的進攻戰(zhàn)勝對手,殺進半決賽。又似潛伏在冰原的獅子,忍受饑餓和寒冷,伺機而動,邁向冠軍寶座。
待冠軍爭霸的時候,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再無戰(zhàn)術教給吉塔,而是總結了自己的全部教義:“爸爸不是每次都能來救你,你要憑自己的力量戰(zhàn)斗,盡全力,救你自己?!?/p>
不禁想到武林的奇崛境界,最高的招式是沒有招式。人劍合一,只有格局。
最后又回到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從被動到主動,從主動到驚動、撼動、山搖地動。
原來每個人都有個終極對手。決定自己最高格局的人,是自己。
所以別告訴女孩必須成為啥樣?這世界只對強者歡呼!女孩最終突破的桎梏就是自己。
曾經(jīng)的嘲笑和輕視,因為你強大的能量,轉化為鋪天蓋地的歡呼和萬眾矚目的敬仰。
手中的砝碼越多,主動選擇余地越多。否則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覺得這不但是女孩王者定律,也是眾生立世法則。
跨越星辰大海,做自己的王。
就像男主角的扮演者阿米爾·汗,一個月增肥25公斤,然后又刻苦健身變回“魔鬼身材”。
還有扮演摔跤手的四個女孩,并不是運動員,但堅持每周連續(xù)訓練6天,持續(xù)7-9個月,骨折也不放棄,終于完成了精湛的實景表演。
夢想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初衷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