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一樣,學小說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見識水平。本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人物的身上去了解古代社會讀書人的生活狀況,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擬用三課時,下面分別把每課時怎樣引導學生學習,師生活動的情況記錄如下,供大家批評,也供自己在研習中提升教學水平。
第一課時 常識、感受、情節(jié)
師:(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范進中舉》。作者是吳敬梓,他是安徽人。在他的一生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生活和思想上。生活上,他從富裕轉(zhuǎn)入到貧困,這就和魯迅先生一樣了,家道中道,自然更能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變化,前期他和所有讀書人一樣,熱衷于功名利祿,想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生大半的時間也消磨在科舉考試中了,由于他接觸到的都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所以對這些人熱衷功名的利欲熏心的丑惡嘴臉是刻骨銘心,有深刻的體察。晚年由于自己家道中落的原因,也由于屢次不能中舉的原因,使他喪失了通過科舉求取功名的信心。個人的失敗,使人看透了當時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使他轉(zhuǎn)變?yōu)榉磳Π斯晌?,反對科舉制,也開始憎惡士人們醉心于科考,熱衷功名的習俗。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寫成一部小說,就是《儒林外史》,成為了我國清代著名的四大諷刺小說之一。他用的諷刺的手法,對儒士們的丑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貫穿于此書核心的就是反對科舉,反對封建禮教,諷刺了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氣。這這些內(nèi)容來看,這本書具有很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讀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你沒有一點枯躁的感覺,因為它是用諷刺手法寫成的,很多地方引人發(fā)笑,令人捧腹,同學們在學完課文后可以去看一看小說。
師:剛才談到吳敬梓,談到了《儒林外史》的內(nèi)容,這就涉及到了科舉考試。老師還得跟大家講講科舉考試是怎么回事。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是從漢朝開始產(chǎn)生,后來興盛于隋、唐,到了明、清之際,因為寫作要求“八股文”,從而成為了禁錮士人思想的工具,成為了奴役士人思想的工具。但是相較以前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它是有很大進步的,在以前主要有三種選拔人才的制度,第一是世襲制,這不存在選拔的問題,只要老子是高官,子子孫孫就可以沿襲這個官位爵位,這是一種很末落的制度,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后來就有了舉薦的制度,既推薦人才,可以舉薦別人,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然只要有才,也可以自薦,如毛遂。第三種是上級發(fā)現(xiàn)人才,韓愈寫的《馬說》就是希望上級統(tǒng)治者用慧眼去發(fā)現(xiàn)人才。科舉制度相對于以前的三種方式不能不說一個巨大的進步,給普天下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只不過到明清之際,寫作要求寫八股文,才成為人們思想的禁錮,引起大家的不滿,科舉制度成為了統(tǒng)治者奴役讀書人思想的一種工具。那么科舉制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制度呢?
師:老師先來講講他的形式。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初步階段,有三種形式。第一是童試。一個讀書人從開始參加考試就叫“童生”,考取后身份變?yōu)椤吧鷨T”。第二是歲試,具備了生員的資格后,在縣里的督學處考試,每年考一次,如果錄取后,就可以稱為秀才了。第三是科試,只有成為秀才才有資格考,考了干什么呢?考上了就能代表縣里到省里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了。我們學的這篇文章的開頭正是范進參加歲試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而且這一年歲試與科試是同一年舉行,是合并在一起的,他是秀才的第一名,自然就理所當然地可以代表縣里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了。
師:那么正式的科舉考試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一個就是鄉(xiāng)試。由省里組織,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季舉行,又叫秋闈或大比。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試,考上了的,如果考中,就叫中舉,中舉后就獲得了做官的資格,就可以做縣太爺了。本文中的“范進中舉”就是指他獲得了做官的資格,這才真正叫進入了仕途。如果還繼續(xù)考就是會試,在京城由吏部主持的考試,是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天的春天舉行,所以又叫春闈,只有舉人才有資格來考,考取后就可以叫“貢生”,但是要通過復試??嫉竭@一步就很不簡單了。第三就是殿設(shè),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來考的人必然是貢生,如果考取就可以稱為“進士”了。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有這些專屬的名稱。
師:剛才跟大家介紹的是科舉考試的形式。那么考什么內(nèi)容呢?怎么考呢?首先是說內(nèi)容??嫉木褪恰拔褰?jīng)”,即孔子編輯整理的五本書《詩》、《書》、《禮》、《易》、《春秋》,題目就出自其中,主要是代圣人立言,揣摩圣人的意思。再講一講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形式。要求寫的是一篇作文,有時會附有對對子。寫的作文有嚴格的規(guī)定,規(guī)定這篇文章只能寫四段,而且整篇字數(shù)限制,不能多也不能少。作文四段的要求是“引、議、聯(lián)、結(jié)”。
生:老師,這不是像我們寫讀后感的結(jié)構(gòu)嗎?
師:差不多。但是它還有其它要求,比如字數(shù)要固定,而且只能寫四段,寫作手法也要求每段必須用排比、對偶的手法。你們看麻不麻煩?我跟同學們講了這些,最后我們還得從中明白幾點啟示。第一、通過這個考試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要登上仕途之路是十分艱難的,有兩場考試都要三年才考一次,錯過了,就要等三年,因此古代有很多考生都是一生在考,考得白了頭發(fā),白發(fā)胡子還在考。第二,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也是一個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也是讀書人的最高向往,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的社會風氣就促使讀書人不得不一生汲汲以求,也就出了祖孫同在一個考場內(nèi)的現(xiàn)象。第三,老師覺得在明清之際能考上的人不一定是有真才實學的,因為當時的人們只是一門心思撲在八股文上,有句詩云:“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闭f的是什么意思,“漢”就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唐代的詩歌,這些都好,但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既然這樣,一個人是不是有真才實學還得打個疑問號。很多有真才實學的反倒考不上,如蒲松齡就是這樣,考了一輩子,心灰意冷了,最后只好退出,寫小說去了,沒想到寫一本《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師:這是老師跟大家介紹的一些常識,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下面請同學們用最快的速度把課文瀏覽一遍。看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學生讀書,思考。)
師:咱們先簡單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誰先來?
生:我看到一個地方比較好笑,范進的丈人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說他是“尖子猴腮”,可他中舉就說他有“體面的相貌”。
師:這個對比你看出什么呢?
生:我看出胡屠戶很虛偽。
師:嗯,很好。誰再來說?
生:書上162面,最后一句“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胡屠戶在他中舉前后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之前是又是諷刺又是辱罵,中舉后范進身份不同了,胡屠戶就開始低聲下氣地對當初的拖油瓶,說明他是一個很勢利的人。
師:你體會得很準確,屠戶確實是一個勢利小人。
生:我讀到第164面“胡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后來范進不要把銀子了,他“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這個地方好笑。
師:從這里你看出什么呢?
生:很勢利,眼睛里只有金錢。
師:很市儈。
生:我覺得全文結(jié)尾的一句寫得好,“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地去了?!边@里看出他嫌貧愛富。
師:是的??磥硗瑢W們對胡屠戶這個人是很有興趣的,那咱們在接下來的課中去討論這個人物,今天我們就不談了。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就本文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來說,用一句話怎么概括?
生:范進中舉前后。
師:從描寫的時間上看是這樣的。但是感覺到?jīng)]有把情節(jié)說出來。有不同意見嗎?
生:范進中舉后發(fā)瘋了。
師:可以,就依你的。(板書:范進因中舉而發(fā)瘋)好,我們接著來把本文的情節(jié)理一下。
(接下來,師生一起討論,形成了下面的板書)
①范進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戶來道賀。(背景)
②范進想?yún)⒓余l(xiāng)試,找胡屠戶借盤纏,反被辱罵,仍瞞著丈人去參考。(開端)
?、郯l(fā)榜之日,范進奉母命到集上賣雞買米。(發(fā)展)
④范進見報,先昏倒,后發(fā)瘋,后來被胡屠戶打醒。(高潮)
⑤范進回家,張鄉(xiāng)紳來訪,贈房贈銀。(結(jié)局)
師:以上就是本文的基本情節(jié),這就為我們明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今天布置一個家庭作業(yè),請同學們回家后把課文再看一遍,把自己認為好笑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后思考一個問題——范進為什么會發(fā)瘋。下課!
【教后感言】
這節(jié)課我講得多,花了很大的氣力跟同學們介紹作者,《儒林外史》,尤其是對科舉制度的形式、內(nèi)容作了大量介紹,目的是讓同學們了解古代士人們的生活景況和學業(yè)內(nèi)容。然后是讓同學們初步熟悉了課文,談了談感受,但都比較流于表面化,看到的是人物,而對主題沒有什么涉及,所以我及時打住,還是來把情節(jié)理一理。基本教學內(nèi)容已順利完成,就看明天的課能否向深處開進了。
第二課時 范進發(fā)瘋原因探析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這篇課文。范進中舉后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描寫表現(xiàn)的集中在哪里?我們一齊來讀一下。
(生齊讀第5自然段描寫范進因中舉而瘋的段落。)
師:范進中舉后怎樣了?
生:瘋了。
師:是的,先昏倒后發(fā)瘋,瘋得到處跑。(板書:發(fā)瘋)大家想一想,范進為什么會這樣?是什么原因?qū)е碌?
生:范進考了34年,現(xiàn)在突然之間中舉了,個人的命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他太開心了,就瘋了。
師:這個變化來得太突然,他的心理承受不了。還有其它原因嗎?
生:第2段里寫范進想?yún)⒓余l(xiāng)試找胡屠戶去借錢,但是卻被他罵得狗血噴頭,他已經(jīng)對自己考不考得上完全失去了信心,對考試其實也沒抱什么希望,只是想去試一試,沒想到真的中了。
師:你的意思是范進是因為意外而發(fā)瘋。還有其它觀點嗎?
生:我覺得他考了34年,而且一只在鉆研八股文,已經(jīng)就快瘋了,現(xiàn)在中了舉,受到了新的刺激,一刺激心里難以承受,所以瘋了。中舉是他瘋的一個導火索。
師:是不是鉆研八股文就一定快瘋了呢?這個還要討論。
生:他突然中舉,心臟受不了瘋了。(生笑)
師:大家的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偲饋砜?,還是因為中舉“歡喜”而瘋的。什么會導致他這樣“歡喜”呢?我們且來對范進這個人的分析一下。誰來說一說他的經(jīng)歷。
生:他20多歲參加科舉考試,考到30多年,考了20多次,考到54歲才中舉。
師:從這個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科舉之路是飽受艱難的。那他的家庭環(huán)境又是怎樣的呢?
生:不太好。
師:“不太好”嗎?
生:很不好。
師:不是用一些詞來形容吧。
生:家徒四壁。
師:這個詞用得好。你怎么看出來的呢?
生:他的房子不好,張鄉(xiāng)紳才贈給他房子。還有發(fā)榜那天,家里已經(jīng)揭不開鍋了,他還奉母命到街上去賣雞買米回家。
師:證據(jù)找得好。確實是極為貧寒,這都是科舉考試導致的啊,范進是別無長技,只會讀書考試,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悲哀啊。除了讀書連養(yǎng)活自己的辦法都沒有。那范進這些年人忍受的又是什么呢?
生:是鄰居和丈人對他的輕視。
生:還有胡屠戶罵他時他都“唯唯連聲,不敢回口”,說明大家瞧不起他。
師:連丈人都瞧不起他,更何況其它人啊。他可以說是飽受屈辱,飽受欺凌。范進就是這樣一個人。但是隨著中舉他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生:以前的貧窮、屈辱都將不復存在。
師:對古代的士人們來說,一旦中舉這些都將成為過去,個人的命運將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轉(zhuǎn)變。所以別無長技的讀書人們當然會拼命地去擠科舉這條路了。同學們再想一想,在明清時代,像范進這樣因中舉而瘋的人多嗎?
生:多。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文中想出辦法治范進瘋病的人是來報喜的報錄人。
師:這怎么就說明“多”呢?
生:因為他說范進是因為痰迷了心竅,他能想出辦法來,說明他們對付這樣的事是很有方法的。
師:你的猜測完全正確。是的。老師也認為這是作者的一個別有用心的設(shè)計,正如你所說,這正是說明他們有經(jīng)驗,有辦法,原因是他們對范進發(fā)瘋這樣的情況是司空見慣了。同學們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假如范進這次沒有考上,他會怎么辦?
生:他還會繼續(xù)考。
師:為什么這么肯定?
生:因為他沒有生活的本領(lǐng),他只是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師:這樣看來范進還是比較幸運的。假如一個人一輩都考不上,那會是怎樣的命運呢?
生:很悲慘。
生:人生的悲劇。
師:是的。一生就浪費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了。科舉考試害死人啊!而古代社會里像范進這樣能夠中舉的又是多么少啊,又該有多少人一生都艱難地摸索在科舉考試的路途上,而遺憾終生的呢!考上了歡喜得發(fā)瘋,考不上是人生的悲劇,飽受欺凌和屈辱,從這些事情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了科舉制度是殘害讀書人的毒藥。
生:我認為這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身心是一種嚴重的摧殘。
師:把你們兩個人見解綜合一下,我們就可以獲得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那就是——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古代知識份子的摧殘和毒害。(板書:揭露科舉制度對古代知識份子的摧殘和毒害。)
師:接下來我們再深入一步。既然科舉制度這么有害,有毒,那范進可不可以不去考呢?
生:不行。他沒有別的謀生手段。
生:我也認為不行。因為在古代社會這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必須通過科舉制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師:第一位同學談的是客觀原因,沒有謀生手段,第二位同學談的是范進的主觀原因。那還有沒有其它原因呢?
生:我認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不允許他不考?
師:噢?你能談一談你的想法嗎?
生:范進中舉前后,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考上了,大家對他恭恭敬敬,但是中舉之前都瞧不起他。這樣的社會風氣會促使他不得不去追求改變大家對他的看法。
師:你這個見解極有價值。那咱們?nèi)嗤瑢W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范進周圍的人對他的態(tài)度的有些什么變化。
(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表,比較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眾鄉(xiāng)鄰、張鄉(xiāng)紳對他的不同態(tài)度)
師:那位同學來說一說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對范進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
生:在中舉前,胡屠戶罵他是“現(xiàn)世寶”、“爛忠厚沒用的人”,說他長得“尖嘴猴腮”,還罵他去參加鄉(xiāng)試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師:這是對范進的評價。中舉前還有沒有不恭的動作呢?
生:吐唾沫吐在他的臉上,還把范進罵得狗血噴頭。
師:很好。那中舉后呢胡屠戶呢?
生:說范進是“文曲星”,是“天上的星宿”,說他有“體面的相貌”,還叫他“賢婿老爺”。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162面寫到一個細節(jié),說胡屠戶幫范進把弄皺的衣服扯了幾十回。
師:這是在干什么呢?
生:在討好范進。
師:是的,巴結(jié)他。還有補充嗎?
生:中舉前胡屠戶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是自己瞎了眼了,而中舉后他說把女兒嫁給他是自己眼光好,早就覺得范進是要發(fā)達的。
師:大家的補充非常好。很完整了。那么胡屠戶的這種強烈的反差與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來形容呢?
生:前倨后恭。
師:就是這個詞,很恰切。中舉前傲氣,中舉后卻恭敬。好的,我們再來看眾鄉(xiāng)鄰的變化。
生:中舉前沒有誰來關(guān)心范進,他們餓了三天也沒人來看。
師:中舉后呢?
生:有的拿雞蛋,有的拿酒,還有的背米,有的抓了雞來。
生:還有人跟定范老爺。
師:是的里里外外鄉(xiāng)鄰們都來幫忙了。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啊?
生:巴結(jié)范進。
師:嗯。那張鄉(xiāng)紳又有何變化呢?中舉前對范進怎樣的?
生:漠不關(guān)心。
師:說得很好。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從163張鄉(xiāng)紳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來,他說:“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p>
師:找得很好,同學們都打下記號。那中舉后他有何表現(xiàn)?
生:送錢又送房。
師:假如范進沒有中舉他會來嗎?他來干什么的?
生:沒中舉肯定不會來,來就是來巴結(jié)他的。
師:說得好。那我們把這三種人分析了一下,這些人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
生:范進中了舉。
師:對。中舉的魔力真大啊!這些人就組成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你們覺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風氣?
生:趁炎附勢。
師:這個詞又再恰當不過了。那么,同學們,從這些人的態(tài)度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想表達的另一主旨是什么呢?
生: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好。
生:批判趁炎附勢的社會風氣。
師:大家說得很對。(板書:批判了趁炎附勢的社會惡俗。)看來范進不想考也不行啊,這樣的風氣,會逼著他去考,會使他不顧一切,即使有多大的屈辱都會忍受下來。是不是這樣啊?
生:(齊)是的。
師:那么我們現(xiàn)代社會還有“范進”嗎?
生:(齊)有。
師:真的有嗎?
生:有。(學生回答得很肯定)
師:但老師覺得我們跟范進相比還是幸運的,我們的大學錄取比率高得很,將來人人都可以上大學,都可以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不會像范進那樣硬是要通過科舉考試過獨木橋了。還有一點,我們不需要學無用的八股文了,我們學的是豐富的知識,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知識是沒有害的。對于大家考試來說,盡你們的能力就行了。不一定只有考試這條路,我們的社會成才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將來咱們班有不通過考試而成功的人,記得告訴老師,老師也要祝賀你。下課!
【教后感言】
這節(jié)課上完后還是感覺比較暢快的,因為基本上是按照的我的預設(shè)順利進行下來的。以“發(fā)瘋”為緣起,探討出了本文的兩個主旨。教學過程顯得很順暢,很順理成章。只是覺得后面聯(lián)系生活,讓同學們樹立新的人才觀這一點還沒有深入,因為時間不足也。如果下次再上,可以把前面壓縮一下,而在后面有適當?shù)恼归_就更好了。
第三課時 感悟諷刺藝術(shù)
師:今天咱們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上次補置了一個作業(yè),讓大家把課文中讀到感到比較好笑的地方打上記號,同學們都打了嗎?
生:打上了。
師:很好。咱們現(xiàn)在就來交流一下,把你找到的好笑的地方告訴大家,并且談一談你為什么覺得這個內(nèi)容好笑。
生:我找到的是第161面第8段中的一處。生讀: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里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毕胍幌?,更疼的狠了,連忙問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
師:這一處你怎么覺得好笑呢?
生:我發(fā)現(xiàn)胡屠戶很迷信。
師:是很迷信的。是因為什么原因?qū)е滤拿孕诺哪?
生:封建思想的壓迫。
師:是的。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一旦中舉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了,就打不得了,這實際上是古代社會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中舉走上仕途了就變得與眾不同,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使社會風氣變得趁炎附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迷信實際上是“迷官”。你發(fā)現(xiàn)的是細節(jié)描寫。(板書:細節(jié))還有嗎?
生:我找的是162面的?!巴缿粢娕鲆律押蠼鬂L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边@個地方好笑。我仿佛看到了胡屠戶在一個勁地巴結(jié)討好范進的丑態(tài)。
師:說得很好,這也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丑態(tài)百出。假若范進沒有中舉胡屠戶會這樣嗎?
生:不會。
師:是的。你們看,胡屠戶就是這樣的趨炎附勢。你們覺得胡屠戶真的扯了“幾十回”嗎?
生:不一定,這是夸張手法。
師:夸張,嗯,很好。這也是本文諷刺的一種表現(xiàn)。(板書:夸張)同學們還有其它發(fā)現(xiàn)嗎?
生:我找的是164面的連起來的兩句。
師:你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還有后面一句,“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
師:(笑)確實很好笑,你從中讀出什么來了呢?
生:我從“緊緊”一個詞上看出胡屠戶根本不想把銀子給范進,所以他只是做做樣子把拳頭舒過來。后來范進不要銀子,他就“連忙”縮回去,好像生怕范進會拿回去似的。
師:你對詞語及胡屠戶的心理揣摩得很準。從這里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胡屠戶呢?
生:貪婪、死要面子、愛錢如命。
師:很準確。胡屠戶就是這樣一個嗜錢如命的市儈。好,大家找得很好,繼續(xù)交流,誰來?
生:全文的結(jié)尾?!罢f了一會,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地去了?!?/p>
師:有何發(fā)現(xiàn)?
生:我看到胡屠戶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
師:我好像發(fā)現(xiàn)全文除了這一次寫屠戶從范進家離開之外,還有一次,你找得出嗎?
生:在第1段的結(jié)尾。
師:好的,你讀出來。
生:屠戶橫批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師:這一次中你怎么看胡屠戶?
生:我覺得他的態(tài)度很傲慢,瞧不起范進。
師:是啊,同樣是一個人,怎么對范進的態(tài)度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生:因為范進中舉了。
師:你看出了什么?
生:這種前倨后恭的態(tài)度,反映了古代社會趨炎附勢的社會惡俗。
師:昨天學得不錯。這樣前后不同,達到諷刺的效果了嗎?
生:達到了。
師:是的,那你說是通過什么方式達到的呢?
生:對比。
師:(板書:對比)通過強烈的行為反差來表現(xiàn)一個人內(nèi)心的骯臟,胡屠戶的前后態(tài)度變化就是這樣的,對比的效果在文中體現(xiàn)得很充分。你們還有發(fā)現(xiàn)嗎?
生:張鄉(xiāng)紳以前對范進漠不關(guān)心,但是他中舉后就又是贈銀子,又是送房子,這也是對比。
生:還有眾鄉(xiāng)鄰在以前沒有人來管他死活,餓了幾天也沒有人來看,現(xiàn)在一中舉大家都把家里的東西拿來巴結(jié)他。
師:都說得很好。還有嗎?
生:胡屠戶前面說把女兒嫁與他這個現(xiàn)世寶,一到范進中舉,就說“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jié)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這也是對比。
師:胡屠戶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呢?
生:前面是真話,后面是假話,就是因為范進中舉就改變了。
師:是啊,一中舉身份就立馬改變,可見當時的趨炎附勢之風有多么的普遍。咱們繼續(xù)來交流。
生:我還是說胡屠戶,以前是把范進罵得狗血噴頭,一旦犯進中舉就低聲下氣稱范進為“賢婿老爺”。這也是運用對比來諷刺。
師:前倨后恭。也是對比。很好,還有沒有其它發(fā)現(xiàn)?
生:還有157面最下面,鄰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舉人,報喜人擠了一屋里?!狈哆M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
師:這個你發(fā)現(xiàn)好笑嗎?
生:我覺得很悲哀。
師:為什么呢?
生:我通過這一句看到范進實際上對中舉不抱什么希望,估計他已經(jīng)失望得麻木了。
師:還可以深入一點看呢?
生:也許以前鄰居們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哄騙他,使他都周圍的人已經(jīng)缺乏了信任。
師:嗯,有道理。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一次次的失敗已經(jīng)被打擊得很自卑了,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會考中。這個細節(jié)確實寫得很悲涼,是古代讀書人的悲涼。還有發(fā)現(xiàn)嗎?
生:我覺得張鄉(xiāng)紳的這個名字叫張靜齋,取得很有意思,也有諷刺意味。“靜齋”是靜靜的書房,表現(xiàn)的是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而文中他的表現(xiàn)卻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
師:你的體會很新穎、很獨到,你的思考很深入,不錯。看來這個人名的設(shè)計也是作者吳敬梓的用心設(shè)計。
師:好。同學們還有一些會心的發(fā)現(xiàn),咱們現(xiàn)在就不交流了。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這篇諷刺小說要達到諷刺效果,實際上采用了三種諷刺手法,一是夸張,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范進中舉后瘋態(tài)的描寫上。二是對比,文中的對比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就在范進中舉前后,周圍人的表現(xiàn)都是判若兩人,天壤之別,前倨后恭,把他們這種趨炎附勢的丑態(tài)表描寫得入木三分。三是細節(jié),今天同學們所找到的大多是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上的描寫也活化出了胡屠戶這一市儈的丑惡的嘴臉。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如果寫諷刺作品的話,不妨借鑒這些手法去寫,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師:一部《儒林外史》實際上就是古代社會士人們的辛酸史,也是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士人們利欲熏心、熱衷功名的丑惡嘴臉,也照出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趨炎附勢的丑態(tài)。值得我們好好去讀一讀啊,如果有空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這本小說。今天我們的快樂分享就到這里!下面還剩一點時間,同學們把本課的練習拿出來做!
【教后感言】
這節(jié)課與同學們分享的是文章的諷刺手法,從教學內(nèi)容上來說,確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讓同學們感悟到了本文的諷刺藝術(shù),這也是學習本文最應該獲得的體會。綜合這三節(jié)課來看,第一節(jié)重在鋪墊,講解一些知識,讓同學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科舉制度,熟悉情節(jié),以便為接下來的研討作準備。第二課時的中心目標放在主旨的討論上。第三課上是引導學生感悟諷刺藝術(shù)。這三節(jié)課我自認為和學生上得很開心很愉快的,主要表現(xiàn)在我們的每一課其實就是一個話題的討論,這樣就目標集中,在展開上就展得寬闊很豐富,給學生的學習留下的印象就尤為深刻。這種方法在將來的學習中我將繼續(xù)沿用。我們平常的常態(tài)教學,不是展開一個什么花俏的設(shè)計,而是落得實,扎得深,學得活,品得奇。這實在應該是我們在常態(tài)的教學,乃至公開課上都應去實踐的教風(或?qū)W風)。
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http://m.czhuihao.cn/wendang/45217/
點擊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