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十月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寒衣節(jié)。
這一天又叫“十月朝”“祭祖節(jié)”,民間習慣稱之為鬼頭日。
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1
寒衣節(jié),請?zhí)硪?/span>
《詩經(jīng)》里講: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農(nóng)歷九月開始,就要慢慢加衣服了,而到了農(nóng)歷十月,冬天就要到來,換季的衣服必須要備好了。
傳說孟姜女丈夫被拉去戍邊,當時天氣轉寒,孟姜女千里迢迢給丈夫送衣服。
等到了才發(fā)現(xiàn)丈夫已經(jīng)離世,悲慟之下哭塌長城。
自此之后,寒衣節(jié)開始流傳起來。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寒衣節(jié)這天,婦人們都要準備好過冬的衣服給家人換上。
如果天氣還不到換裝的溫度,也要象征性的穿一下,圖個吉利。
活著的人要添衣,先人也要添衣。
所以人們用紙扎好衣服,上墳祭祀,燒了給先人送去。
北方管這叫燒包袱,山西的一些地方還會在衣服里夾上棉花。
甚至還會燒一些紙扎的房子、被子,讓親人在那個世界,過一個暖和的冬天。
寒衣最好是親手制作的,物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心意。
焚燒一定要充分,這樣逝去的親人才能使用,有一點沒燒干凈也不行。
焚燒的時候,還要在干道上燒一些五色紙,讓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也能過冬,也算是積點陰德。
2
事死者,如事生
寒衣節(jié)起源于周代,歷史悠久,與清明節(jié)、上巳節(jié)、中元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鬼節(jié)”。
古人設立的這四個祭祀節(jié)日,其實各有意義,缺一不可。
四大節(jié)日各有側重。
上巳節(jié)在每年的三月初,古人認為人的魂魄隨著四季成長凋零,所以在初春萬物萌發(fā)的時候為親人招魂。
清明節(jié)側重掃墓,是打掃、修繕去世親人的陰宅,讓親人住的舒服。
中元節(jié)地府放假,陰陽融通,人們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們?yōu)橄容吂┓钚旅?,讓他們品嘗。
寒衣節(jié)則是天氣轉冷,為去世的親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衣食住行,幾乎面面俱到。
所以中國古人完全拿逝去的親人當成是活人在對待。
這就是所謂的“事死者,如事生”。
在中國人看來,生死不過是換了換住的地方,其實沒什么區(qū)別。
已經(jīng)逝去的親人,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需要用同樣的關懷來對待他們。
這樣對待自己的親人,就是孝道,守孝道,就是在為自己積福。
而這四大鬼節(jié)也因此奠定了中國人的生死觀。
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空間和形態(tài)的轉換,民間則認為生死不過是換一個地方。
所以中國人“視死如歸”。
不怕死,對死亡有一種從容與豁達,關鍵的時候,敢于舍生取義。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中國人也不會費力地去琢磨死亡,他們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3
敬畏鬼神
寒衣節(jié)前后,大街小巷都在燒紙錢,空氣中彌漫著煙塵。
很多專家建議取締寒衣節(jié)。
而實際上四大鬼節(jié)各有意義,并不應該因為科學昌明而遭到遺忘。
荀子曾言:“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span>
君子把鬼神之說當成文化,只有小人才當成是迷信,當成文化是好事,當成迷信就是壞事。
對中國人來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
心頭有敬畏,就不會肆意妄為,無惡不作。
懂得敬畏,我們才能善待別人,約束自己。
另一方面,祭祀先人,緬懷祖先。
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歷史,知道自己的來處。
燒紙錢不是迷信,而是中國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懷念。
在祭祀的儀式中,重拾祖先的榮耀,不忘祖先的恩澤。
在祭祀的追思中,自勉自強,傳承家風,不墮家聲。
孝道不能忘記,傳統(tǒng)不能斷絕。
不忘歷史,保持敬畏,這才是現(xiàn)代“鬼節(jié)”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