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8增訂
一、名詞解釋
二、楷書結(jié)體總則
三、合體字結(jié)體總則
四、涉及筆畫的法則(九十二法中筆法法則與結(jié)體法則混雜在一起,現(xiàn)在拆開)
---------------下文部分語境及解釋不當(dāng),已做更改------------
說明:
清末黃自元集前人要論而成《間架結(jié)構(gòu)摘要九十二法》,因一其例字為黃自元手書,未能完全涵蓋顏柳趙歐;因二部分書決過為絕對;因三后十法語焉不詳、拼湊嫌疑甚大。
中國書畫研究院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顏體楷書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字帖》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我仍有疑問:既曰“法”,則必清晰明了,不可艱難晦澀。雖有他人注釋,我仍嫌不明。
古人述法,多以天地日月星辰開頭。九十二法雖非楷書入門教材,就其順序上仍有大量考究余地。所以我綜合考慮了硬筆書法、規(guī)范字、與初級教法的銜接等方面,對九十二法進行重新注解和排序,并配圖輔助如下。如有偏頗,還請指正。
名詞解釋:
注:
第一法:天覆者,凡畫皆冒于其下。
原解:寶蓋覆蓋的字,下畫(下面的筆畫)全被蓋在它下面。 解釋:上下結(jié)構(gòu)中,上結(jié)構(gòu)大時,下結(jié)構(gòu)寬度不能超過上結(jié)構(gòu)最寬的地方 增訂1:字頭多有冒下之勢 原帖:宇、宗、空、宣 增訂2:天覆、地載、橫擔(dān)三者相遇只得取其一,橫擔(dān)權(quán)限最高、天覆次之、地載最末。
第二法:地載者,有畫皆托于其上。
原解:下橫托載的字,上畫全被托在它上面。 解釋:最后一筆是長橫的字,橫要長到把上面的筆畫全部托起 原帖:生、至、并(亞)、直 增訂:見第一法增訂2
第三法:讓左者,左昂右低。
原解:右部避讓左部的字,左部高而右部低。 解釋:左右結(jié)構(gòu)中,以左邊為主的字,左高而右低。 增訂:雙耳在右、單耳、力在右時,左部昂起、右部低下,左右兩部高低錯落以豐富 原帖:部、都、勃、動(卻)
第四法:讓右者,右伸左縮。
原解:左部避讓右部的字,右部伸展而左部收縮 解釋:左右結(jié)構(gòu)中,以右邊為主的字,左短右長、左小右大,左部位于中或上。 原帖:嗟、瞻、炒、詐 增訂:左右結(jié)構(gòu)中左小右大的字,左部靠上,如有可能,讓右部獨大。
第五法:橫旦者,中畫宜長。
原解:中橫擔(dān)負的字,中橫應(yīng)正直有力。 解釋:字中間用橫左右貫通并支撐的字,橫要長而有力。 原帖:安、姿、喜、童 更多:善、吾、嘉、姜。女字底、立字頭、土字頭、木字底、米字底、寸字底、車字底、可字底、十字底、上字頭、止字頭、大字底、青字頭大底如此 增訂:見第一法增補2
第六法:直卓者,中豎宜正。
原解:中豎直立的字,中豎應(yīng)正直有力。 解釋:豎畫在中間貫穿的字,中豎要長而正直 原帖:中、半、平、車 更多:千、干、豐、午、牛、串、書、申、甲、十、羊、下、年、巾、幣、聿 參考:橫短豎長
第七法:勾拿法,其身不宜曲。
原解:勾拿法的字,豎鉤回抱不該短而彎曲(應(yīng)正直略長)。(長鉤) 原帖:葡、偈、躅、敬 解釋:勹部或??部中間有橫時,橫折鉤之折不宜彎曲過大或過于傾斜
第八法:勾衄法,其勢不可直。
原解:勾衄法的字,豎鉤回抱不該短而彎曲,應(yīng)稍斜而略短。 原帖:分、初、忽、鈞 解釋:勹部或??部中間沒有橫的時候,橫折鉤的折要彎曲或傾斜 更多:勿、匆、刀、力
第九法:畫短撇長。
原解:橫短撇長。 解釋:有字頭,視作左上包圍結(jié)構(gòu),被包圍部件可向右延展時,橫短撇長 原帖:左、在、丈、石
第十法:畫長撇短。
原解:橫長撇短。 解釋:有字頭,視作左上包圍結(jié)構(gòu),被包圍部件不可向右延展時,橫長撇短 原帖:右、布、有、若
第十一法:畫短直長,撇捺宜伸。
原解:橫短豎長的字,撇捺應(yīng)伸展。 解釋:橫豎從相連的地方開始算,豎的高度大于字高度一半時,撇捺伸展 原帖:木、未、來、東(禾) 更多:末、本、朱、采、乘、秉,參考直卓。
第十二法:畫長直短,撇捺宜縮。
原解:橫長豎短的字,撇捺應(yīng)收縮。 解釋:橫豎從相連的地方開始算,豎的高度小于字高度一半時,撇捺收縮 原帖:果、集、筑(架)、樂(梁)
第十三法:橫長直短。
原解:橫長豎短。 解釋:當(dāng)筆畫較少時,橫長豎短、趨于扁平,則字勢更穩(wěn)。 原帖:十、上、下、士
第十四法:橫短直長。
原解:橫短豎長。 解釋:豎或豎鉤貫穿時,橫短豎長,則更顯挺拔。 原帖:半、牙、車、事
第十五法:上下有畫,須上短而下長。
原解:上下有橫的字,應(yīng)上橫短而下橫長。 解釋:三橫時,下橫長于上橫 原帖:三、王、五、并(里) 增訂:刪去“并”字,僅針對與三橫。
第十六法:左右有直,宜左收而右展。
原解:左右有豎的字,須左豎收斂而右豎伸展。 解釋:左右有豎,口型的字,因右豎要扛起上橫,所以右豎比左豎要粗一些長一些。(注意封口方法) 原帖:目、自、因、白 更多:口部、冂部、門部、貝部、山部、下三框、業(yè)等。
第十七法:左撇右直,需左縮而右垂。
原解:左撇右豎的字,應(yīng)左撇收縮而右豎下垂。 解釋:豎撇與豎并排,豎撇短、豎長。 原帖:升、芥、界、井 更多:開、介、齊、養(yǎng)、卯
第十八法:點復(fù)者、宜偃仰向背以求變。
原解:點重復(fù)的字,點應(yīng)下俯或上仰,相對或相背,以求變化。 解釋:多點時,每個點的俯仰角度要有連續(xù)變化。 原帖:烈、照、然、熱
第十九法:畫重者,宜鱗羽參差以化板。
原解:橫畫重疊的字,橫畫應(yīng)象魚鱗鳥羽般排列整齊而又長短變化。 解釋:字內(nèi)多橫(含橫折的橫)時,橫要排列整齊、長短變化要豐富,避免呆板。 原帖:童、書(重)、畫(董)、筆(事) 更多:直、聿、美、星、里、量 增訂:平撇也需納入,如垂、重
第二十法:兩平者,左右宜均。
原解:左右兩部分平等的字,兩部分應(yīng)均勻相稱。 解釋:左右結(jié)構(gòu)中,左右兩部筆畫所占面積相似時,左右需平均分配且對稱。 原帖:順、雖(頓)、雜(領(lǐng))、難(顧) 注:左右結(jié)構(gòu)的頁部、月部(少量)、貝部、既、秋、顆、顛、朗、財、豺、顏、顧等
第二十一法:三合者,中間務(wù)正。
原解:左中右三部分合成的字,中間部分必須正直。 解釋: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中,中間部首要端正。 原帖:瑕、翊、鄉(xiāng)(街)、樹 更多:蝴、哪、樹、街、漸等 增訂:刪去此法
第二十二法:
原解:上下兩部分合成的字,在上下均衡中的微加饒減。 解釋:上下結(jié)構(gòu)中上下基本均等時,為了讓連接更加均衡協(xié)調(diào),可對上下兩部的高度稍作變化調(diào)整。 原帖:香、普、智、雪 增訂:刪去此法,保持上緊下松即可
第二十三法:三聯(lián)者,頭尾伸縮間仍要均停。
原解:上中下三部分組成的字,上下可伸縮變化,以求三部分的穩(wěn)當(dāng)、協(xié)調(diào)。同時上下兩部仍要均衡。 解釋:上中下結(jié)構(gòu),可根據(jù)中間的結(jié)構(gòu),來安排上下部分的伸縮變化以求結(jié)構(gòu)的均衡與端正的同時,上下兩部也要均衡。 原帖:章、意、慧、業(yè)(競) 更多:獸、菩、蔥、崽、冀 增訂:刪去此法
第二十四法:左旁小者齊上。
原解:左小右大的字,左右兩部應(yīng)在上部取齊。 原帖:塔、嗟、煙、燈 更多:王字旁、口字旁、提土旁、火字旁、又字旁 增訂:左小靠上,細分上齊
第二十五法:右邊小者齊下。
原解:右小左大的字,左右兩部應(yīng)在下部取齊。 原帖:教、敬、睹、觀 更多:救、散、敦、敷、勵、勛、勒、劾 增訂:右小靠下,細分下齊,并與左昂右低區(qū)分
第二十六法:內(nèi)四疊者布置宜勻密。
原解:字內(nèi)筆畫四疊的字,筆畫要安排得均勻密集。 原帖:爽、齒(幽)、齔(噩)、斷 注:主要是指字內(nèi)某個部首重復(fù)出現(xiàn)多次的時候,筆畫的排布要仔細、清楚、均勻、密集。因字內(nèi)空間有限,所以不能雜亂松散。楷書講究內(nèi)緊外松,此為內(nèi)緊之法。 增訂:密者勻之
第二十七法:斜勒者不宜平,平則失勢。
原解:傾斜的橫畫(斜勒)不能平,平就失去了動態(tài)。 解釋:字左右不對稱時,橫的傾斜角度可以大一點(10~15度) 原帖:七、九、也、此 增訂:以斜取動
第二十八法:平勒者不宜倚,倚則無儀。
原解:應(yīng)平的橫畫(平勒)不要傾斜,傾斜就失去了儀態(tài)。 解釋:字左右對稱時,橫右側(cè)稍高,傾斜角度最大為5~10度,字越小越平 原帖:云、上、玄、生 增訂:字左右對稱時,橫宜平以求穩(wěn)
第二十九法:縱捺之字,必要攢頭收尾。
原解:縱捺的字,其捺定要逆鋒起筆、回鋒收筆。 解釋:捺作主筆時,其捺定要藏頭護尾。硬筆中,捺畫作為主要舒展筆畫時,此時出筆要穩(wěn)、捺畫要出腳、要平衡左邊重心。 原帖:入、又、丈、之 增訂:留給斜捺的空間達到字空間的60%或以上時,捺畫攢頭收尾作主筆
第三十法:縱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彎。
原解:縱戈的字,其戈最忌力度軟弱、戈身彎曲。 解釋:斜鉤最忌諱筆畫力度軟弱、身體彎曲。 原帖:成、戒、武、咸
第三十一法:橫戈不厭曲。
原解:橫戈的字,其戈身不惜橫向彎曲。 解釋:臥鉤弧度要大,起筆不頓由細到粗,鉤鋒向左上,形如小船或彎月 原帖:心、思、息、念
第三十二法:伸勾貴抱持。
原解:伸勾的字,重在于豎彎鉤要托抱住上方。 解釋:豎彎鉤-豎短彎長,彎部抱住他部并留有余地,彎處略細 原帖:也、色、兆、純 增訂:注意行筆方向的變化,很多時候豎彎鉤起筆后向左傾斜以求穩(wěn)
第三十三法:
原解:撇捺交叉托起上部的字,重在于交叉處應(yīng)對上部的正中。 解釋:撇捺交叉托起上部的字,撇捺交叉處對應(yīng)字心 原帖:大、夫、父、文 更多:天、又、爻、史 增訂:字心,不是格子的中心。此法或可刪去,或增加田字格以說明撇捺相交的點在格子中間的左上方或左側(cè)。
第三十四法:馬齒法,其拿勾之鋒注射四點之半。
原解:馬齒法,其彎鉤的出鋒要指向四點的中間部分。 解釋:折鉤的鉤鋒延長線對應(yīng)四個點(或橫)的中間位置。 原帖:鳥、為、寫、驚 (鳥、馬、與) 增訂:可刪
第三十五法:上平之字宜齊首。
原解:上部分應(yīng)平的字,左右兩邊應(yīng)齊頭。 原帖:明、師、娠、既 注:在四法讓右者、二十法兩平者、二十四法左旁小者之后,此法多余。按照我的思路,必須弄清楚什么情況下是“上平”,什么情況下“下齊’。上平就是四、二十、二十四法。 增訂:左右結(jié)構(gòu)左小右大且最高的筆畫都是橫的時候,宜上齊。
第三十六法:下平之字宜齊足。
原解:下部應(yīng)平的字,下部各腳應(yīng)齊平。 解釋:左右結(jié)構(gòu)中,左高右低(部首高度非位置)時,取下齊 原帖:朝、勑、宸、后(晨) 增訂:兩平、右小兩種情況下,下齊。刪去“宸”字
第三十七法:重捺者,須有伸有縮。
原解:捺重復(fù)的字,捺應(yīng)有的伸展、有的收縮(化為長點)。 解釋:一字多捺,只能由主筆捺出腳,其他全部收縮變化為反捺(長點) 原帖:逢、逾、聚、養(yǎng)(食) 更多:森、漆、黍、返、達、眾、從
第三十八法:疊趯者、當(dāng)或挑或駐。
原解:豎勾并列的字,豎勾應(yīng)有的挑筆出鋒,有的駐筆垂露。 解釋:一字多鉤時,左小右大、上暗下明。 原帖:赫、彌、梵、靜
第三十九法:上下勾趯者,下勾明而上勾暗。
原解:上下有勾重復(fù)的字,下勾要挑出,上勾隱含不出。 解釋:上下都有鉤的字,下面的鉤要挑出明顯,上面的鉤要隱含不出。 原帖:森、柔、秀、錢(禿)
第四十法:俯仰勾挑者,俯勾縮而仰勾伸。
原解:上下有勾挑相對的字,上勾應(yīng)收緊,下勾應(yīng)舒展。 增訂: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合并。
第四十一法:上占地步者,聽其上寬。
原解:上寬下窄的字,任其上部寬闊。 解釋:上下結(jié)構(gòu)中,上部為左右結(jié)構(gòu)時,讓上部寬一點以求穩(wěn)。或下部不可左右伸展時 原帖:替、智、摯、聳(背) 增補一:走鋼絲時的平衡桿
第四十二法: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闊。
原解:下寬舊(上?)窄的字,任其下部寬闊。 解釋:上下結(jié)構(gòu)中,下部有可向左右延展時,上窄而下寬,并任其下部寬闊。 原帖:衷、萬(離)、聚、義(羲)
第四十三法:右占者、右不妨獨占。
原解:右大左小的字,右部不妨獨自豐盈。 原帖:悟、僧、壤、禮(狀) 參考:參考第四法讓右者; 增訂:獨大或獨雄
第四十四法:左占者、左無嫌偏大。
原解:左大右小的字,左部不怕獨自偏大。 原帖:部、都、勃、歡(勤) 參考:三法讓左者 增訂:左大右小的字,左部可以稍大、不可獨占。
第四十五法:左右占者中宜遜。
原解:左中右三部分合成的字,左右較寬大的,中部應(yīng)略狹小。 解釋: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中: 1、若左右兩部存在橫向延展能力,中間狹??; 2、若中部不存在橫向延展能力,中間狹??; 增訂:內(nèi)緊外松
第四十六法:中間占者中獨雄。
原解:中部筆畫繁密較占地位的字,中部應(yīng)盡其寬大,(左右或上下部要適當(dāng)收緊)。 解釋:左中右或上中下結(jié)構(gòu)中,中間部位筆畫多的字,中間要寬大,上下或左右要收緊點把位置讓出來。 原帖:胤、街、倒、潮 更多:菩、惹、蒸 增訂:刪去此法
第四十七法:上下占者中宜小。
原解:上中下三部分合成的字,上下較寬大的,中部應(yīng)狹小。 解釋:上中下結(jié)構(gòu)中 1、上部或下部存在橫向延展時,中間部位要?。?2、上部或下部為左右結(jié)構(gòu)時,中間部位要??; 原帖:衷、靈(翼)、驚(鴛)、鷲 增訂:上中下結(jié)構(gòu)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常見的大部分的兩頭大中間??;一種是少見的橫擔(dān),如獸。
第四十八法:縱勾宜曲勁。
原解:縱勾之法,折彎勾要彎曲而強勁。 解釋:橫折彎鉤及橫斜鉤要有較大弧度且強勁有力。 原帖:凡、風(fēng)、氣(氪)、飛(瓦) 增訂:橫斜鉤
第四十九法:橫勾貴圓雋。
原解:橫勾之法,豎彎勾應(yīng)圓潤而俊俏。 解釋:豎彎鉤(浮鵝鉤)中的橫部要圓潤俊俏,忌僵直呆板。 原帖:先、光、克、見 增訂:豎彎等長的豎彎鉤
第五十法:縱撇惡鼠尾。
原解:縱撇要力貫撇尾,最忌收尾象鼠尾般枯瘦無力。 解釋:長撇要灑脫豪健,注意輕重、粗細變化,忌如老鼠尾巴一般細弱或從粗到細的呆板。 原帖:度、廣、塵(左)、應(yīng) 增訂:長撇寫法
第五十一法:聯(lián)撇惡排牙。
原解:并列的撇要有伸縮變化,最忌排列如牙齒般死板雷同。 解釋:一字多撇時,撇要有伸縮(角度、弧度、長短)變化,切忌如牙齒一般整齊劃一。 原帖:友、及、復(fù)(反)、慶 增訂:這條還沒想的太明白,注意撇鋒方向
第五十二法:三撇法,以下撇之首對上撇之腹。
原解:聯(lián)三撇中,下撇的起筆對著上撇的中部(一氣貫下)。 解釋:三聯(lián)撇中,以下撇之首對上撇之腹、下撇起筆指向上撇中間。 原帖:彤、影、廖、發(fā)(須) 注:硬筆沒有那么大的入紙空間,取消此法。
第五十三法:三點法,下點提鋒與上點駐筆相應(yīng)。
原解:三點水中,下點的提鋒與上點的駐筆處相呼應(yīng),形斷意連。 原帖:法、波、流、海 注:硬筆改為“三點不可直排,形斷意連,中點向左錯落為佳”。 增訂:下點提鋒向上,不可向右侵占右側(cè)空間
第五十四法:卜字直勿偏,對上截中間位置。
原解:卜字應(yīng)正直不偏斜,其豎對準(zhǔn)上部中間 解釋:卜字要正直不偏斜,位于上部中間的下方 原帖:是、徒、起、楚 增訂:是上部,不是上橫
第五十五法:土字直勿偏,對下截左豎偏右。
原解:土字要正直不偏斜,其豎對準(zhǔn)下部左豎的右側(cè) 解釋:原解要倒過來理解,因為筆順是先寫土,然后下面的豎對準(zhǔn)土字中豎偏左一點。 原帖:者、著、諸、覩(都)
第五十六法:錯綜者,貴迎讓穿插而惡紛紜。
原解:筆畫錯綜復(fù)雜的字,重在筆畫迎讓穿插而禁忌雜亂無章。 解釋:筆畫繁多復(fù)雜的字,筆畫之間要注意迎讓穿插、合理擺布,切忌雜亂無章、毫無頭緒。 原帖:蕤、壤、摯、聳(聳) 增訂:錯綜,行筆方向紛雜多變
第五十七法:縝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擠雜。
原解:筆畫縝密繁瑣的字,應(yīng)該疏密布置均勻,而最怕?lián)頂D龐雜。 例字替換:馨、繁、驘、懿 注:同筆或同部首多次出現(xiàn)時,仍舊要考慮松緊得當(dāng) 增訂:密則勻之
五十八法:懸針則有風(fēng)韻。
原解:豎用懸針則體現(xiàn)其風(fēng)韻。 解釋:懸針豎作為主筆時,姿態(tài)要優(yōu)美。 原帖:千、中、華、葷 增訂:懸針豎寫法
五十九法:垂露則有骨力。
原解:豎用垂露則表現(xiàn)其剛勁。 解釋:垂露豎要飽滿而富有力量 原帖:十、芥、契(界)、斷 增訂:垂露豎寫法,垂露必護尾
六十法:體雖宜斜而字心必正。
原解:體形雖應(yīng)傾斜的字,它的重心卻一定要垂直。 解釋:筆畫的姿態(tài)可偏斜,但重心要穩(wěn)。 原帖:力、乃、多、母 增訂:頭、為、號、五、丑(簡體)等,五丑或稱為中豎傾斜以靈動
六十一法: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堅。
原解:體形本身平正的字,它的骨力一定要堅實。 解釋:體型本身平正的字,(豎)要堅實有力。 原帖:王、主、止、生 增訂:刪去此法
六十二法: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原解:結(jié)體本身瘦的字,體形不要低矮。 解釋:結(jié)體本身瘦的字,要修長,不可矮胖。 原帖:月、自、身、貝 增訂:瘦=高
六十三法:字本矮者,用筆宜肥。
原解:結(jié)體本身矮的字,筆畫應(yīng)該肥壯。 原帖:二、士、曰、四 增訂:見總則
六十四法:蓋下之法,撇捺宜均。
原解:撇捺復(fù)蓋下的字,撇捺伸展要均勻。 解釋:人字頭、八字頭的撇捺左右伸展要均勻?qū)ΨQ。 原帖:合、舍、金、念 增訂:撇捺相交點在豎中線左側(cè),“均”的意思是要平穩(wěn)。
六十五法:趁下之勢,左右相稱。
原解:撇捺承上啟下的字,左撇右捺要對稱。 解釋:撇捺在中間的字,撇捺左右伸展要均勻?qū)ΨQ。 原帖:吞、容、密(茶)、峰(岑) 增訂:刪去此法或并入六十四法,將“峰”字獨立,重新劃分為撇捺相離、撇捺相交、撇捺交叉三種情況。唯撇捺交叉時,撇捺長度可以相等。
六十六法:雖宜肥而勿腫。
原解:筆畫雖應(yīng)肥壯,但不能臃腫無力。 解釋:筆畫少的字,筆畫應(yīng)該肥壯一些,但不能腫。 增訂:刪去此法
六十七法:雖宜瘦而勿癯。
原解:結(jié)體雖應(yīng)瘦長,卻不要病弱無神。 原帖:了、子、于、寸 增訂:刪去此法
六十八法:疏者豐之。
原解:筆畫稀疏的字,其筆應(yīng)粗壯使字豐滿。 原帖:小、千、上、下 增訂:總則
六十九法:密者勻之。
原解:筆畫繁密的字,其筆畫應(yīng)安排使字勻稱。 解釋:筆畫多的字,筆畫細而勻稱,排列精美。 原帖:?(矗)、囊、驚(駕)、鷲 增訂:總則
七十法:堆疊者消納之。
原解:相同部分重疊的字,各部之間要有伸有縮、融洽相處 原帖:森、赑(晶)、屭(飚)、疊 增訂:兩疊者,左小右大、上小下大;三疊者上下求穩(wěn),穩(wěn)中求變
七十一法:積累者清晰之。
原解:眾多筆畫積累起來的字,每一筆畫要寫清晰,穩(wěn)妥安排 原帖:麗(麝)、靈(馨)、巖(巌)、變(耀) 增訂:并入密則勻之
七十二法:下畫宜微長,以承右豎之末。
原解:下橫應(yīng)稍微長點,用來承接右豎的末尾。 解釋:應(yīng)為口部封口之法,字型: 1、扁平時,最后一橫托起左右兩豎,如圖例“曰”; 2、方正時,最后一橫左接右托,如圖例“口”; 3、瘦長時,最后一橫左右均接,如圖例“因、由”; 原帖:曰、四、因、由
七十三法:末勾宜微拖,似有帶下之勢。
原解:末尾豎勾的勾鋒稍向下拖拉,象有縈帶下一字的態(tài)勢。 解釋:此法應(yīng)是關(guān)聯(lián)到字與字之間的聯(lián)系,當(dāng)最后一筆為豎勾時,不要向左上直接出鉤,應(yīng)稍向左平一些,與下一字聯(lián)系起來。 原帖:于、乎、字、亭 注1:如果對細節(jié)進行細分的話,此法細分到了極致了。前文曾提過,勾拿與勾衄的出鉤方法也有不同。此法從例字上來分析,豎勾中豎的長度越長,出鉤越利落;豎部越短,出鉤越平。 注2:在硬筆教法中,可以考慮棄用。
七十四法:辶繞中字,上略大而下略小。
原解:辶所環(huán)繞中的字,上部略大而下部略小 解釋:辶的字,被繞為上下結(jié)構(gòu)時,上大而下小。 原帖:造、逢、遣、遷(道) 增訂:刪去此法
七十五法:畫長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原解:橫長撇短的字,右部不宜用捺(應(yīng)化為長點) 解釋:大、天作部首在左、下時,因伸展空間不足,捺需收縮變化為反捺 原帖:矣、英、莫、疾 增訂:從橫撇橡膠的地方開始計算,根本原因是留給捺的空間不足以出腳
七十六法: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
原解:左豎不嫌短時,右豎盡可能長些 解釋:同字內(nèi)有多豎(含豎撇)時,右豎存在上下延展空間,左短而右長 原帖:行、非、師、佛 增訂:刪
七十七法: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
原解:左豎不嫌長時,右豎盡可能短些 解釋:同字內(nèi)有多豎(含豎撇)時,若右豎不存在上下延展空間,左長而右短 原帖:性、相、偃、愜 增訂:刪
七十八法:寶蓋之勾,如鳥之視胸乃妙。
原解:寶蓋的右勾要向里收縮、出鋒,象鳥低頭看胸才有活力。 解釋:橫鉤的鉤鋒要向左、宜小,不可侵占下方空間 原帖:宇、宗、空、宣
七十九法:排纂之畫,如工之鏤物乃佳。
原解:筆畫排列緊密的字,要象工匠鏤刻物品那樣玲瓏剔透才精美。 解釋:筆畫佩列緊密的字,每一個筆畫都要認真對待、仔細書寫。 原帖:群、戴、?(馨)、?(糟) 增訂:并入密則勻之
八十法:亻法,右少者撇尾長;右多者撇尾短。
原解:亻部寫法:右邊筆畫少的,撇尾稍長;右邊筆畫多的,撇尾稍短。 解釋:單人旁的字,如果右邊矮,則撇長豎短;如果右邊高,則撇短豎長。 原帖:化、住、使、偃
八十一法:彳法,下撇之起對上撇之腹。
原解:彳部寫法:下撇起筆露鋒對準(zhǔn)上撇中間部位。 解釋:雙人旁的寫法是,第二撇的起筆對應(yīng)第一撇的中間,并作出鋒方向的變化。 原帖:行、得、復(fù)(往)、德 參考:五十一法 注:并入五十一法并前置,作為基礎(chǔ)教法與結(jié)體教法過度之用
八十二法:木法,畫右短以讓右,點上下以配右。豎有小勾。
原解:木部寫法:其小橫應(yīng)左長右短,以便避讓右邊筆畫;右點或高或低,以配合筆畫;其豎有小勾。 解釋:木部寫法,豎將短橫一分為二,左長右短,重心偏右,并為右部留出空間。右點視實際情況調(diào)整高低位置;豎有小鉤。 原帖:札、材、相、檻 增訂:右側(cè)平齊、左側(cè)參差
八十三法:忄法,右點或點或橫或直,迎讓右畫。
原解:忄部寫法:右點可化為小豎、小橫,視和右邊筆畫穿插或避讓而定。 解釋:忄部宜狹以讓右、右獨大,右點不可死板地與左點等高,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改變位置、大小、形態(tài)。 原帖:性、悟、恒、情
八十四法:礻法,上點多如小橫。
原解:礻部寫法,上點多化為小橫。 原帖:祖、福、祗、禪 增訂:示
八十五法:扌法,豎微細,畫左長以冒下。
原解:扌部寫法:其豎中間稍細;小橫左邊略長,應(yīng)能覆蓋住下勾。 解釋:扌部寫法: 1、豎宜微細,并有輕重粗細之變以顯腰身挺拔之姿; 2、參考八十二法; 3、右側(cè)平齊、左側(cè)參差 4、豎鉤之鉤需收縮,微微探出即可。 原帖:掛、持、探、插
八十六法:右阝闊而長以配左,豎多懸針。
原解:右阝部應(yīng)闊長一點,以便配合左邊;其豎多用懸針。 解釋: 1、左昂右低以錯落 2、稍寬闊,似與左部平均,實則略窄 3、了部高度大于豎的一半 4、豎多用懸針以體現(xiàn)風(fēng)韻與延展性 原帖:部、都、郎、邪 增訂:并入左昂右低
八十七法:左阝宜狹以讓右,豎必垂露。
原解:左阝部應(yīng)狹窄一些,一遍避讓右邊;其豎一定用垂露。 解釋:左阝宜狹以讓右、右獨大。了部小巧如人面朝右,視線微微上揚乃妙。忌垂首低眉。豎必須用垂露以截止空間。 原帖:陳、降、附、階 參考:第四法
八十八法:訁法,上畫左長,中二畫上短下長。
原解:訁部寫法:上面橫畫要左長,中間兩橫要上短下長。 解釋: 1、訁法,重心向右靠。點偏右位于口部右豎之上。第一橫左長右短最長,第二橫最短第三橫略長; 2、讠,點在豎之正上,橫平短豎直長提出鋒; 3、讠,點在豎之正上,橫平短右高則豎直長偏左下提出鋒。 原帖:許、計、諸、謂 注:參考八十二法
八十九法:纟法,上撇短,下撇長。上點如撇有帶下之勢。
原解:纟部寫法,上撇要短,下撇要長;上點要象短撇一樣有帶下的筆鋒。 解釋:纟部寫法: 1、繁體:第一撇短、第二撇略長,上點化短撇以帶出下三點; 2、簡體:第一撇最短、第二撇略長、第三撇最長,下三點化作斜提與前二撇平行。 3、右側(cè)平齊、左側(cè)參差 原帖:經(jīng)、絕、絹、緬懷
九十法:女法,挑左以冒下,撇尾宜用長。
原解:女部寫法:橫化為挑,其左邊要覆蓋住下撇,撇尾應(yīng)舒展。 解釋:女部寫法: 1、橫化為平提,提尾不過撇 2、撇起筆高于折,與首撇平行,尾部舒展不過提 3、右側(cè)平齊、左側(cè)參差 原帖:如、妙、姓、娠
九十一法:艸法,兩小畫向上忌平,有冒下之勢。
原解:艸部寫法:兩小橫都要向上,但忌諱如“一”字寫平,它有覆蓋下面的態(tài)勢。 解釋:艸部寫法: 1、繁體:兩小橫均做上揚姿態(tài)并作行筆方向變化,不可如“一字”平寫;有冒下之勢 2、簡體:左豎垂露略低尾向右傾;右豎化小撇起筆稍高;有冒下之勢 原帖:花、芥、英、荷
九十二法:門法,左斜右正,左低右昂。
原解:門部寫法:左邊向右上傾斜,右邊端正;左邊稍低,右邊稍高。 解釋: 1、繁體:如原解; 2、簡體:左豎垂露微短、右豎微長,點在門外左上。 原帖:門、問、開(問)、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