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秘李可:我對藥性和劑量的思考

秘李可:我對藥性和劑量的思考!

2016-06-03 


導讀:李可老中醫(yī),以經(jīng)方大劑量用藥治療急危重癥,蜚聲海內(nèi)外,本文講述李老對藥性和劑量的思考,中醫(yī)不傳之秘在劑量,這也是近現(xiàn)代中醫(yī)的思考,重拾經(jīng)方一劑知兩劑已的神效,須得認真考究中醫(yī)劑量之失。

 

  

中醫(yī)看病,主要是診脈、辨證、用方。方由藥組成,諳熟藥性是前提。諳熟藥性只背熟大學課本《中藥學》還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掌握一味藥,不僅要知其然,還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用好它。


經(jīng)方治病,諳熟藥性是前提


比如黃芪,生于中國北方,根長數(shù)尺,深入土中,其根體極松,孔道多而大,下吸地下黃泉之水,上滋苗葉。其皮色紫黑,紫可入心補心氣;黑可入腎補腎氣;氣溫與肝氣相投,故可入肝補肝氣。


其肉色黃,味甘,入脾,大補脾氣而生肺金之氣,且諸氣皆統(tǒng)于肺,肺行呼吸,是為諸氣之總司令,所以說黃芪于人身諸氣皆補。我在臨床中,不管遇到什么疑難雜癥,凡見氣虛下陷者,皆重用黃芪,療效很好。


比如我曾治療一40歲男性糖尿病,極其瘦弱,全身一點氣力也沒有,走路稍快即氣喘吁吁,胸悶氣短,兩寸根本無脈,關(guān)尺脈微弱,稍微能摸著一點,證屬大氣下陷。


令其每日服黃芪30g,連續(xù)服了兩個多月,人也有了精神,體重也增加了,化驗血糖尿糖皆恢復正常。只是服藥后出現(xiàn)口干口苦,知服黃芪造成了內(nèi)熱,遂加知母30g同服,又服了一個月,一年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方準藥熟,足量才能取得療效


辨證準確,諳熟藥性,選對藥方,還不夠,有時還得用足量,才能取得療效。2001年曾接診過另一例37歲男性糖尿病患者,在某醫(yī)院住院20余日,西醫(yī)以降糖片、胰島素之類藥品治療,中醫(yī)則按消渴證與服滋陰養(yǎng)津中藥,口渴雖止。


但身體異常消瘦困乏,血糖雖減,但還是時有起伏,小便比常人多數(shù)倍,診其脈極沉細弱,舌苔中心剝落一片,且有干燥裂紋,飲食精神不振,小便時可嗅出糖氣與爛蘋果味。根據(jù)脈證診為氣虛下陷,津液不升,遂處方:


黃芪30g,升麻6g,以升津液,佐以山藥30g,生地30g,元參20g,麥冬20g以滋陰;并用川萆薢15g以固小便。


藥進4劑,絲毫無效。思之再三才恍然大悟:此人脾氣不足,失掉統(tǒng)攝糖質(zhì)能力,故隨津流出,黃芪量小殊難奏功,再之前醫(yī)已服過許多滋陰養(yǎng)津藥,脾已為水濕浸泡而壅遏,脾之不運必有瘀血水濕互阻,氣不返而津不升,故口干不欲飲,法當用黃芪大補脾氣,兼以活血化瘀并固腎關(guān),遂又處方:


生黃芪90g,升麻6g升津補脾,桃仁10g,紅花10g,血竭3g(為末沖服),郁金10g活血化瘀;蒼術(shù)10g燥濕引入脾經(jīng),川萆薢10g利濕而固小便。


此藥連服兩劑,血糖減少,尿量亦減。后每診皆加黃芪30g,余藥不變,漸加黃芪至每劑240g時,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無爛蘋果味與糖氣,化驗尿中已無糖,血糖亦恢復正常,遂又將黃芪逐漸減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減至90g時停藥觀察,一年后亦未反復,此病治療1個多月,服黃芪5000g多,始收全功。


治療急危重癥,需要大劑量用藥


2000年10月6日,我在某醫(yī)院治過一個心腎衰竭的病人,當天下午6時忽然不能說話,以手指比劃心臟,示意此處極端痛苦,不能平臥,呼吸難以繼續(xù),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汗出如油,舌紅光無苔,脈浮虛大而數(shù)(260次/分),血壓已測不出,氣息奄奄,證屬陽脫陰竭,危在傾刻,速予李可老師的“破格救心湯”:



附子、山萸肉、干姜、炙甘草、紅參(另煎濃汁對服)、生龍牡粉、麝香,


因病勢危急,用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喂,8時許,病勢未轉(zhuǎn),二劑時附子加量,病情稍穩(wěn)定。11時又服第三劑,附子又加量,病勢開始趨緩,至次日清晨6時,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轉(zhuǎn)溫,還不能坐起說話,脈亦變緩(90次/分),血壓160/70mmHg,調(diào)理1個星期后出院。


使用破格救心湯的關(guān)鍵是附子要重用,這個病人附子用至300g時,才轉(zhuǎn)危為安。大家知道,因為附子毒性大,不敢用,我在臨證中常用大劑量附子搶救危重病人,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的藥效之所在。


一味藥治病,劑量就得大


◎大劑甘草治脫癥


諳熟藥性,治病時有時不用方劑,只用一味藥也能治好病,甚至收到奇效。當然,用一味藥治病,劑量就得大。下面舉一些我治過的例子?! ?/p>


有一60歲男性患者,一連好幾天心跳心慌,頭上出汗,身上無汗,嚴重時甚至突然暈倒在地,診其寸脈大而實,余脈皆正常。此為脫癥,時間長了也危險。我用甘草60g,先熬了喝,又再泡著喝,一劑即愈。此即“甘以緩之”也。


◎重劑白術(shù)治療產(chǎn)后失眠


有一位20多歲婦女,產(chǎn)后失眠已3個月,嚴重到通宵不眠,遍服中西藥無效,疲憊不堪,痛苦異常,奶水也沒有了。我診其脾胃脈沉弱,顯然是脾虛胃弱所致。前醫(yī)根據(jù)《內(nèi)經(jīng)》“胃不和則臥不安”用半夏秫米湯也沒效。


我開了白術(shù)60g令其煎服,當天即能睡3~4個小時,連服10天后,已能睡7~8個小時,飲食也增加了,奶水也有了。此因土主鎮(zhèn)靜,土氣不足亦睡不著,非大補脾土難以奏功。


◎生地120g養(yǎng)血除痹


有一40來歲男子,很瘦,全身疼痛,吃什么藥都沒效。診其脈大而空(血少),《金匱要略》說:“男子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此為勞病,我令其每天用生地120g,煎水服之,服了近半個月才不疼了。


瘦人多火,此人是血不足的“痹證”,用大劑生地滋陰(補血)降火就不痹了?!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生地“除痹”,除的就是這種“痹”,不是什么痹都除。


◎120g甘草梢引經(jīng)利尿


有一個10來歲小兒患尿血1年多,瘦弱不堪,尿黃赤疼痛,尿到石地板上都染上黃赤色,難以清洗掉。前醫(yī)開的都是導赤散、八正散等利尿止血藥均無效。


我給他開了120g甘草梢,讓分四五次煎服,服了第一煎尿就變白色了,藥盡病愈。甘草梢清火解毒,又能利尿,不須引經(jīng)藥,以梢導梢,服后藥力一下子就到了膀胱,雜藥亂投反而無效。


◎仙鶴草120g止肺癌咯血


我舉以上這些例子,主要是想說明,作為中醫(yī),一定要知道光按照教科書或藥典上規(guī)定的劑量用藥,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久治不愈的疑難病、急危重癥,必須用大劑量才能提高療效。


像肺癌晚期病人一口一口地咯血,我常在辨證方中加入仙鶴草120g,三五劑藥就能止住咯血,不咯血了,病情好轉(zhuǎn),病人也增加了用中藥的信心,有的竟神奇般地治愈了,有的延長了壽命。這些大劑量用藥是我個人在實踐中摸索的經(jīng)驗,僅供大家參考,不能照搬,辨證不準確,大劑量用藥就會出差錯。


有的病,小劑量用藥才有效


當然,也有的病,大劑量用藥沒作用,反而小劑量用藥才有效。例如“梅核氣”,即咽喉有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我按書本上學來的半夏厚樸湯很少取得療效,而用白芥子1.5g,桔梗2g,甘草1.5g,硼砂1g,陳皮6g,烏梅9g,利咽豁痰,劑量雖小,每每取效。因為中醫(yī)有句話,叫“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意思是治上焦的病用藥像羽毛一樣輕,才能取得療效。


又如春天感冒,頭微痛、鼻塞、咳嗽、微熱、惡風,此為風傷衛(wèi)之輕證,需用《時病論》的微辛輕解法,即用



蘇梗5g,薄荷3g以輕宣肺氣;牛蒡子5g,桔梗5g,以解太陰之表;栝樓殼6g,橘紅3g,以暢肺經(jīng)之氣,


常是一二劑收功,倘用麻桂羌防辛溫解表,則藥過病所,不僅病不得愈,反而造成表虛汗出,腠里疏松,留下稍受風寒即感冒的毛病??傊瑒┝看笮∫欢ㄒ蛉?、因病、因時而異,該大則大,該小則小,不可一概而論。


李可:漢代度量衡器“權(quán)”,推算古方劑量


1981 年考占發(fā)現(xiàn)漢代度量衡器“權(quán)”,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guān)、臨床應用意義重大。茲據(jù)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并經(jīng)反復稱量核實,


摘要介紹如下:“權(quán)”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值得引起中醫(yī)界高度重視。劑量問題是方劑治病的核心,沒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zhì)”。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漢代1兩為今之15.625 克,1斤為250 克。則經(jīng)方的實際劑量,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是。


明代迄今,醫(yī)家根據(jù)“古之一兩,約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jīng)方僅原方的1/10。并且沿襲至今,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仲景《傷寒論》不單是中醫(yī)學四大經(jīng)典巨著之一,更是中醫(y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


東漢末年,寒疫大流行,傷寒的特點,發(fā)病急,傳變速,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藥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義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jīng)方臨床效用的發(fā)揮,阻礙了仲景學說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方劑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機,配伍精當,便是特定的劑量。以四逆湯的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癥之峻劑,有斬關(guān)奪門、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為炙甘草2兩、干姜兩半、生附子1 枚(破八片),按古今折算,取原1/2量為準,則四逆湯劑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而部編中醫(yī)方劑學四逆湯之劑量為:附子5 ~10 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


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于頃刻,誠然難矣!無怪乎中醫(yī)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敗。不是經(jīng)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缽真?zhèn)?。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wěn),但卻閹割了仲景學術(shù)的一大特色,使中醫(yī)丟掉了急癥陣地。


“權(quán)”的發(fā)現(xiàn),是中醫(yī)界復興的大好契機,可惜對中醫(yī)界震動不大。只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而且立即理頭于臨床研究,用炙甘草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與感佩!


我們身在基層前沿陣地的中醫(yī),對此極為敏感。60 年代中期,我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jīng)方劑量,發(fā)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癥,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方原量投治。


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 多例肺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及人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協(xié)同西醫(yī)進行搶救,絕人部分是西醫(yī)放棄治療,由我單用中藥,一劑藥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連服3 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使這些現(xiàn)代西醫(yī)院宣布死利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


80 年代之后,把六經(jīng)主方及常用《金匾》要方,唐宋以前久經(jīng)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訂劑量,置于案頭,以備檢索。《傷寒雜病論》是中醫(y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nèi)難,博采百家,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


仲景學說是中醫(y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y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y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仲景六經(jīng)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tǒng)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立足于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復實踐領(lǐng)悟,是中醫(yī)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yī)整體素質(zhì)的唯一途徑。


古老的中醫(yī)學經(jīng)歷了4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經(jīng)受了近百年兇濤惡浪的摧殘,仍然屹辦于世界醫(yī)學之林,并且在21 世紀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奮。前途是光明的,但中醫(yī)的現(xiàn)狀是令人憂慮的。常見不少中醫(yī)大學生,走出校門即對中醫(yī)喪失了信心,而改從西醫(yī)。


個別中醫(yī)碩士、博士厭倦中醫(yī),另找出路,青年中醫(yī)不敢用經(jīng)方治病,用西醫(yī)的觀點套用中藥,見急癥、重癥,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醫(yī)院放棄了急癥陣地,連省級中醫(yī)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滿了輸液瓶……凡此種種,令人觸口驚心!


可見中醫(yī)學院的教學方法大有問題,中醫(yī)后繼乏人情況嚴重,實在應該大刀闊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醫(yī)、崇尚空談的老套,腳踏實地地把傷寒金匱的理法方藥的精髓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強調(diào)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必要請經(jīng)驗豐富的臨床家現(xiàn)身說法,以加深理解,使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即具備獨當一面、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


不要讓西醫(yī)課喧賓奪主,中西醫(yī)并重的教學方針,只能培養(yǎng)出不倫不類的“半瓶醋”。要在短短5年內(nèi),集中精力學好、學透中醫(yī)。


山野村夫之見,希望能引起中醫(yī)界的反思與沉思!


(*)漢代與現(xiàn)代處方劑量換算表(見民間中醫(yī)版《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附錄)


1 石= 四鈞 = 29760 克

1 鈞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兩 = 248 克

= 液體250 毫升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類2.74 克= 藥末約2 克= 草木類藥末約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錢匙= 1.5 克

一錢匙 = 1.5-1.8 克

一銖 = 0.65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約40 克

厚樸1 尺約30 克

竹葉一握約12 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可老中醫(yī)在澳洲的演講稿
[中醫(yī)人生]郭博信原創(chuàng):經(jīng)方時方融匯辯證論治貫通
傳承中醫(yī) 提高療效
傳承中醫(yī)提高療效(續(xù))
中醫(y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zhuǎn)變大法
李可學用經(jīng)方兩大關(guān)(李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