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疾病雖然難以啟齒,但它就是“倔強”地存在,比如尖銳濕疣,想必您是聽說過的,這是性傳播疾病中很常見的一種,因其發(fā)病部位特殊,很多人羞于啟齒而一忍再忍,但此病若不治療,不僅影響“性”福生活指數(shù),令人身心煎熬,還可能并發(fā)其他疾病,雪上加霜。如何對抗尖銳濕疣?正文見分曉!
(1)性交不潔,感染淫毒本病屬中醫(yī)學“下疳”范疇,由性交不潔、濫交,感染淫毒,凝集局部肌膚而贅生所致。
(2)濕熱內(nèi)蘊,外染邪毒由于素喜肥甘厚味,濕熱內(nèi)生,下注皮膚黏膜,使外陰局部潮濕,蘊久成毒,發(fā)為尖銳濕疣。
(3)縱欲房勞,正虛感邪由于正氣虛弱,不能鼓邪外出,邪氣搏結于皮膚,發(fā)為疣贅。《靈樞·經(jīng)脈》謂“虛則生疣”,正虛邪戀,故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吨T病源候論·燥瘡候》強調(diào):“膚腠虛,風濕搏于血氣,則生渦瘡。”《醫(yī)部全錄·外科癭瘤疣痣門》認為:“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是氣血失和,腠理失密,加之房事不清,感受濕熱淫毒和穢濁之邪,毒入營血,復感外邪,內(nèi)外相搏,又兼濕熱,蘊伏血絡,久之蘊結肌膚,風熱濕毒入侵肌膚,阻滯于前后二陰,與氣血搏結,濕熱郁阻,氣血不通,血凝氣滯,經(jīng)絡不通而形成新生物。
《薛己醫(yī)案》曰:“疣屬肝膽少陽經(jīng),風熱血燥,或怒動肝火,或肝客淫氣所致。”故后世大多醫(yī)家認為本病屬肝膽少陽經(jīng)。前后二陰為腎開竅之所在,肝經(jīng)循行之分解,故風熱血燥,或怒動肝火,或肝客邪氣,正氣不足,肝腎虧虛,均可感染穢濁濕邪,下注二陰,凝結于肌膚,生成贅物。亦有學者認為,憂郁傷肝,肝失所養(yǎng),以致筋氣外發(fā)。
中醫(yī)學認為,尖銳濕疣的治療要點在于“濕”“毒”“瘀”,濕邪為陰邪,其性黏滯,纏綿難去,容易耗傷正氣,正虛邪戀而容易復發(fā),故難以根治。治療本病以解毒散結除濕、化瘀祛疣為總則,適當輔以益氣扶正。內(nèi)服多以利濕化濁、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養(yǎng)肝腎為主,外治多用清熱解毒、祛濕散結、活血化瘀、殺蟲蝕贅的中藥浸洗或點涂。
【證候】肛周皮損潮濕紅潤,或包皮過長,或白帶過多或其他皮膚病,常伴口苦、口黏、口渴不喜飲水,大便黏滯不暢,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消疣。
【方藥】二妙散加味。
蒼術10g,黃柏1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牡丹皮10g,通草10g,澤瀉10g,馬齒莧30g。
【加減】濕熱重者,加龍膽草10g。大便不通者,加蘆薈10g。
【證候】常見疣體增大迅速,或合并梅毒、淋病,有明確的不潔性交史,自覺癥狀常較輕或無,舌脈亦可正常。
【治法】清熱解毒,燥濕散結。
【方藥】去疣三號方加減。
馬齒莧60g,敗醬草15g,紫草15g,大青葉15g,木賊草15g。
【加減】皮損灰暗,或病程較長者,酌加蜂房10g,丹參15g,紅花10g等活血化瘀之品。
【證候】皮損暗紅或暗褐色,增長緩慢,經(jīng)久不消,或有疼痛,舌暗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散結。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0g,丹參10g,蜂房10g,柴胡10g,夏枯草30g。
【加減】氣虛者,加生黃芪30g。疣體堅硬者,加生龍骨、牡蠣各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