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齊白石藝術系列展:我生無田食破硯——齊白石筆下的書法意蘊之二
時間:2017年12月22日至2018年2月28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
提起齊白石的大名,在中國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前兩天他畫的《山水十二條屏》拍出了9.315億元的高價,創(chuàng)造了中國藝術品的拍賣紀錄,再一次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談到齊白石的畫,相信很多人都能說上幾句,那些活靈活現的魚蝦,水靈靈的大白菜,都已經演化成為傳統中國畫的代表符號。他把這些日常所見之物畫進了宣紙里,使得原本陽春白雪的書畫藝術接了一絲地氣,不再高高在上令人敬而遠之。而且他的藝術還注重畫面背后的天真和趣味,讓人看了會心一笑覺得頗有樂趣??梢哉f齊白石在中國人的眼里就是偉大藝術家的代表,是開拓中國畫審美領域的大師。不過,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我生無田食破硯——齊白石筆下的書法意蘊”專題展覽里,展覽了很多當年齊白石掛在家門口的告白和門條,為我們揭示了國畫大師齊白石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很多畫家都有被身邊朋友、親戚索畫求字的煩惱。當年成名之后的齊白石也要面對這種困擾,不過他的門條卻為中國的畫家們好好上了一課,他不僅定制了嚴謹的潤例,還專門在畫室里貼出溫馨提示——“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币豢诨亟^了那些“齊老先生,您畫得可真好啊,我太喜歡了,求您送我一張行不行”的偽粉絲們,連那些身邊親朋好友都不好意思再向他開口要畫了。再看齊白石堅決的拒絕手段——“三絕止”,“絕止減畫價,絕止吃飯館,絕止照像?!痹趺礃??是不是今天藝術界里常見的索畫手段,齊老爺子當年都考慮到了?
我生無田食破硯
除此之外,還有令人叫絕的,中國人買東西喜歡講價錢,不優(yōu)惠不打折買回來的東西好像買主吃虧了,甚至連收藏書畫作品這樣的風雅事也不能例外。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齊白石被變相減畫價的軼事,比如有的客人會對老人說:“您再多給畫只蝦吧,我愛人最喜歡您的蝦了?!薄澳o補個草蟲吧,這張畫添只蜜蜂就活了。”說真的,齊白石在書畫創(chuàng)作中浸潤了幾十年,能不明白其中的妙處嗎?需要你多嘴來指點?奈何無趣的人多了,齊老爺子心中也是無奈得很啊,只能把這些“無理的要求”提前寫在《自書潤例》里,加什么需要多少錢,多用什么顏色需要付多少錢,書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還重點強調自己“不改畫,出門之畫補題、補畫不答應”。
其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吾年八十矣,尺紙六元,每元加二角。”什么意思呢?國畫家賣畫是按照平尺數來計算價錢的,齊白石的要求是在每平尺單價的基礎上,額外加收百分之二十的“年齡成本”。這句話也隱含著齊白石內心的潛臺詞啊,來買畫的客人們您別再開口砍價、饒畫了,我今年都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了,你們先每平尺多付我兩毛錢吧,怎么樣?是不是提前把那些準備張嘴占便宜的嘴給堵上了?還有一條:“凡我門客,喜尋師母請安問好者,請莫再來?!庇⑿垭y過美人關,藝術家也不例外,歷史上多少杰出的畫家都倒在美人關前,所以齊白石老爺子很明白這個道理,找我實實在在地買畫求印可以,想走師母路線“曲線救國”的主意還是算了吧。
多壽 1947年
很多人看到齊白石的這些潤例、告白,會說齊白石算計得真清楚,摳門太厲害??墒亲屑毾胂耄谝粋€自由的商品社會下,明碼標價地寫清楚畫家的潤格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也許會有人說書畫本是風雅事,齊白石寫得如此直白,把高雅的藝術都給弄得低俗了。不能這么說,齊白石的直白不過是扯掉了那些舊式文人恥于談錢的虛偽面紗而已。再者說,畫家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他人家”的感慨呢,更何況農民出身的齊白石。他小時候家中靠著幾口薄田艱難度日,可以說是半輩子的窮日子苦慣了,雖說開始賣畫生涯后生活條件有所好轉,可是白石老人畢竟要靠手中一支毛筆去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的,換誰面對著十幾張要吃飯的嘴時,也不會清高得恥于談錢吧?更何況,人家賣畫的潤例寫在前面、標得清楚,反而減少了那些因為故作清高而導致的糾紛和不愉快,有什么不好的呢?
自書潤例 1948年
心性坦然的齊白石,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形于色,傾于筆,一張張小小的門條啟事,就能讓人感受到他的耿直和幽默,更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位食盡人間煙火真實存在的老人。他的率真,他的可愛,都是他藝術生涯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都能讓人感受到“字如其人,畫如其人”的真實感。
齊白石留下的這些門條、告白太有意思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他書法本身的水平,這就如同齊白石的書法之名、篆刻之名、詩歌之名常常被他的畫名所掩一樣。其實這些隨手寫就的門條、告白可以視作齊白石的“稿書”,因為書寫的自由性特別能體現一位書法家的水平和性情。
啟事 1940年
齊白石在書法上是下過很大工夫的,在正式拜師之前,他寫字學“館閣體”,中規(guī)中矩但毫無個性可言。拜到胡沁園門下后,才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臨習清末湘籍書家何紹基。遠游之后,齊白石眼界和胸襟大大開拓,對金農抄經體楷書、李北海的行書、漢碑的篆書都認真臨習過,而且深得前人精髓。他的學生胡佩衡就曾經在《齊白石畫法與研究》里回憶,白石老人臨摹的鄭板橋書法幾可亂真。當然,如果只是中規(guī)中矩地臨習前人,靠模仿別人活著,那么齊白石充其量也就是一名成功的畫匠,在湖南湘潭當地留下一些令后人津津樂道的八卦故事。慶幸的是齊白石不是一個甘于平庸享受當下的畫家,他認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諦就是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斷地突破自己,甚至在漂泊京城之初便喊出了“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君等勿憐”的口號,這份勇氣和膽魄在畫家群體中并不多見啊!至于說藝術家突破自己改變畫風難不難?我們可以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即使在物質條件優(yōu)越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夠冒著“餓死”的風險去拼一把呢?
門條 1940年
正是靠著這份超于常人的勇氣和膽魄,齊白石在藝術上膽敢獨造完成了自己的“衰年變法”,從此他的藝術脫胎換骨、破繭而出,成為“海國都知”的著名老畫家。此時如果年老力衰的齊白石躺在功勞簿上,隨便地涂抹幾筆“紅花墨葉”,賺些錢舒舒服服過日子,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畢竟大部分成名之后的畫家都會這么做的。可是,齊白石依然沒有松懈對自己的要求,還在不斷地尋求突破創(chuàng)新。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他的身份和名望已經達到畫史上無人可及的高峰,他依然能夠放下身段,認認真真開始臨習《曹子建》碑。要知道,齊白石此時的行書已經行云流水,與大寫意畫風交相輝映了;他的篆書更是力能扛鼎,氣勢撼人了。可是齊白石卻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一筆一畫、一絲不茍地去練習楷書、篆書,還在尋求著書法上新的突破。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新上,齊白石老人真是堅持了一輩子,真可謂生命不息,創(chuàng)變不止。
面對如此一位藝無止境不斷挑戰(zhàn)的畫家,您還好意思減他的畫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