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歐亞古兵器
在之前的推送中,曾經(jīng)多次提到過一種源自西亞形制的歐洲刀劍形制——馬穆魯克劍。
馬穆魯克劍得名于拿破侖麾下的馬穆魯克衛(wèi)隊,這些穆斯林勇士大多來自埃及,所使用的刀劍也是以奧斯曼舍施爾、克里奇、帕拉為主。而歐洲的馬穆魯克劍也大多以此為原型。
狹義上講,馬穆魯克劍需要符合以下幾個特征:
1、雖然被譯作“馬穆魯克劍”,但本質是彎刀,因此馬穆魯克劍的劍身必須有一定弧度,更注重砍殺;
2、采用十字型或“s”型刀格;
3、刀柄末端有拐點;
4、無護手,或僅有鏈型的軟質護手。
馬穆魯克劍使用范圍主要集中在西歐,以英法兩國為主。
作為馬穆魯克劍的引入者,法軍是馬穆魯克劍最大的受眾。在法軍從埃及返回歐洲后不久,這種自帶東方神秘色彩的彎刀便迅速流行了起來,成為法國驃騎兵的主要武器之一。
作為“近代歐洲大弧度彎刀浪潮”的一部分,早期的馬穆魯克劍憑借其驚人的砍殺能力得到了多方認可,其中就包括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的英軍總指揮威靈頓公爵。
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后期,已經(jīng)有不少英國軍官放棄軍方配發(fā)的1796系列刀劍,轉而通過自行購買或戰(zhàn)場繳獲的方式裝備馬穆魯克劍。不僅軍官們對此愛不釋手,管狀刀脊的馬穆魯克劍更是在拿破侖戰(zhàn)爭后一度成為了英國皇家騎兵衛(wèi)隊的制式裝備。
在這種風尚的帶領下,英軍于1831年正式推出1831式馬穆魯克劍為將官佩劍,裝備少將及以上軍銜的英軍高級軍官。
美軍也受此影響,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M1850軍官佩劍同樣采用了馬穆魯克劍的形制。
這兩種制式佩劍至今仍在列裝使用。
在拿破侖戰(zhàn)爭后,受英法影響,使用馬穆魯克劍的風尚在荷蘭、比利時兩國的軍官階層中也一度盛行。不過兩國并未發(fā)行馬穆魯克劍形制的制式武器。
馬穆魯克劍雖然名聲在外,但真正在戰(zhàn)場上流行時間卻十分短暫。
主要在拿破侖戰(zhàn)爭后不就,19世紀中期便已基本退出戰(zhàn)場。短短幾十年,可謂是“曇花一現(xiàn)”。
其根本原因在于,馬穆魯克劍自身形制設計存在硬傷。
馬穆魯克劍的十字型或“S”型刀格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設計,無法為持刀手提供足夠的保護,原本16世紀后歐洲刀劍就已經(jīng)放棄了這一設計。
傳統(tǒng)的西亞突厥騎兵大多會攜帶多種武器進入戰(zhàn)場,作戰(zhàn)時需要迅速的在馬刀、火槍、弓箭、錘斧之間切換,因此使用簡單的十字型刀格、通過犧牲一定的防護性能換取靈活性是合理且有效的。
而歐洲騎兵大多功能單一,騎兵并不需要頻繁的切換武器,十字型刀格的靈活性便顯得有些多余,反而因防護性能有限而飽受詬病。
因此19世紀中期,傳統(tǒng)的籃型護手再次成為了歐洲戰(zhàn)場的主流。而馬穆魯克劍,則以其獨特的形制,演變?yōu)榱塑姽?、將領們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