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中國古代瓷窯在元代以前基本是南、北方較為均衡,窯址遍布全國。名窯星羅棋布,其中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窯,最令世人注目,主觀鈞窯,以釉色見長,哥窯以紋片著稱。定窯有著豐富精美的裝飾花紋,明清時期又出現了全國的職制瓷心——景德鎮(zhèn)。
瓷器的窯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fā)掘所逐步了解的,關于從實物來研究印證方面最好的方法是調查瓷器遺址。
因為窯址的材料是最真實最可靠和最全面的。從實地調查得來的材料也是最科學的。怎樣才能正確判斷哪件瓷器是名窯產品,那件價值更高呢?這就需要收藏者對各個窯口的相關知識有充分的認識和辨別能力,辨認窯口是鑒定瓷器年代和真?zhèn)蔚闹匾h(huán)節(jié),
中國制瓷產區(qū)分布很廣,我們可依據分布區(qū)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不同制瓷原料生產手段,工藝技術,裝飾技法的不同,各窯瓷器的特點和風格不同來確定古瓷的產地和年代。
我們這里所說的窯口是一種廣義細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窯名、型制和各種工藝特色。
窯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三種;一是按地名來分的,這是一種最普通的命名法。瓷器以其所屬州縣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窯,因地屬越州而稱越窯,內丘瓷窯因它的地屬形州而稱為刑窯,其他的如定窯,龍泉窯、哥窯等也是如此。二是以朝代來分。如唐窯、明窯、清窯等。三是經營性質命名的,如五代余姚市林湖越窯燒制一種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器,就稱秘色窯。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窯燒制專供宮廷專用瓷器就稱官司窯。
解放后各地發(fā)現了不少窯址,現在對于許多新發(fā)現的古代瓷窯所定的名稱都取名于窯址所在地。
中科院建立了一個古陶瓷數據庫,各地考古所提供瓷片共計一萬四千多片,高能所對這些瓷片的瓷胎,白釉,淺花紋飾分別加以檢測得出來的準確數據,
只要是通過了中科院窯口匹配的瓷器都是價值連城的官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