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奉化,有一個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古村落,叫做“西塢”。
西塢歷史悠久,形成于春秋時期,因處于水網(wǎng)地帶,自古商賈云集,明清建筑星羅棋布,有“水陸通明州”、“小寧波”的美譽。
這座水鄉(xiāng)古村里,一座座橋梁連接縱橫的街巷,微微晃動的船只在水面蕩出清波......
而西塢最令人過目難忘的就是橋和水,到了這里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君到西塢見,人家盡枕河?!?/strong>
西塢村四面環(huán)水,東西南北四條河流形成“井”字形圍繞著村莊。行走亦或是坐船游在村中,隨便一低頭或是抬頭,便會有橋躍入眼中。
說到西塢的橋,則不得不提居敬橋。
居敬橋位于西塢街道的北端,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三孔石砌拱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后又在明清時期經(jīng)歷數(shù)次重修、重建。
居敬橋最早名叫龜徑橋,取龜?shù)拈L壽延年之意,是奉化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古老石拱橋,更是西塢村的代表。
傳說早先時期,西塢學子在科考前都要來居敬橋走一走,圖個吉利。后來風俗演變,西塢的人民無論是嫁娶、過生,還是孩子上學等,也都要走一趟居敬橋,把美好祝愿帶回家。
西塢的橋數(shù)目眾多,或歷經(jīng)歲月而古樸莊嚴,或簇新精巧,桑園橋、聚星橋、永豐橋......見證著西塢的繁華與平凡。
一座橋靜靜佇立水面,男人們在橋上談天說地,女人們在橋下洗衣滌蕩,孩童雀躍其間,兩端連接起質樸的生活與喧鬧的集市。
西塢歷經(jīng)2000多年的時光,依舊較好地保留了歷代以來逐漸發(fā)展成形的江南傳統(tǒng)水鄉(xiāng)格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步入西塢,就能領略到濃濃的古宅韻味,那一排排依河而建的民居透著歷史的悠遠。
西塢的民居沿井字河四面鋪開,有49條古弄貫穿其中,形成了路路相連、弄弄相通的格局。
老人們喜歡將西塢村叫作西塢鎮(zhèn),700多年來一直流傳“36個祠堂、72個堂前”之說。因為檐廊相連,即使下大雨,從鎮(zhèn)北走到鎮(zhèn)南,穿過10弄22個墻門,也不會滴水沾衣。
雖然西塢的眾多祠堂古建大多已毀或重修,但尚有遺存,其中頗有名望的有后畈閶門、高豐小洋房、古弄通道等。
后畈閶門位于西塢村居敬,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晚清宅第民居古建筑,前廳后堂,金錢紋磚貼,在歲月侵蝕下已經(jīng)斑駁卻仍不掩風華。
“九代不分家”的九代閶門、5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花花祠堂、隨意經(jīng)過的一個閶門的舊木梁上雕刻著花卉紋......
一直懸掛在新祠堂大門上的“名閱鉅宗”牌匾承載著故事。相傳宰相葉向高來江南巡查,就決定到西塢看看門生鄔元會。當葉宰相得知如此大的西塢村是一個姓一個大族時,連連稱贊:“確是名門鉅宗,名門鉅宗!”并應邀給新建的祠堂題匾額,賜墨寶“名門鉅宗”四字。
葉宰相走后,鄔元會自覺鄔家自稱“名門”未免過于托大,在“名門”的“門”字內加了一個“兌”,變成了“閱”字,希望后代子孫多讀圣賢書,多出能人賢才。
西塢的小弄多由紅石板橫鋪而成,曲徑通幽,臨弄的窗戶是造型細致雕刻精巧的石花窗,街巷深處的閶門小院仿佛依舊傳來朗朗讀書聲,令人油然而生一股思古之情。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
兩千多年過去了,西塢依舊是令人向往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模樣,就像是京劇里的花旦,靈動而活潑,秀美而可愛。
西塢村由桑園、西仲、李師等9個自然村組成,是西塢街道所屬的中心村。
現(xiàn)在的西塢雖然有了更多的稱道,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有了更多的現(xiàn)代建筑,煥發(fā)了整潔新面貌,但傳承的歷史韻味卻并未流失。
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韻味也并未流失,河道邊、老屋里的人們依舊悠悠閑閑地生活著,遇上一個流連于閶門雅致的游客,還會招呼道:“要看進來仔細看吧!”
黑瓦白墻,層層疊疊的馬頭墻,精心修飾后的村落更加楚楚動人,東街河的晨曦與西街河的晚霞,迎來送往在西塢的每一場勝景,不變的是原汁原味的古韻。
“閶門曉嚴旗鼓出,皋橋夕鬧船舫回”
有一種向往的生活,叫做西塢。
你,又可曾來過?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wǎng)絡,歡迎關注古村記頭條號(微信號交流:gucu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