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樂清,南閣古村。
<h3>一里的古街上依次排列著七座牌樓,這些明代風格的古建筑讓樂清仙溪鎮(zhèn)的南閣古村聲名遠揚。在穿越雁蕩山主峰之一的烏巖尖的時候,我邂逅了這個古村,目睹了那些寫滿了章氏榮耀的牌樓。</h3>
清晨的陽光灑進這條古街,照在坑坑洼洼的鵝卵石鋪成的路面,再加上這壯觀的牌樓群,會讓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古街上依次排列著世進士、恩光、方伯、尚書、會魁、世大夫和凌云七座牌樓。
從明正統(tǒng)四年至嘉靖二十三年的百年間,章綸一族先后出過三名進士和一名舉人,這些牌樓所構成的景致傳遞著400多年前章氏一門四代三進士的驕傲和榮光。
南閣古村是明代章綸的故里,章綸(1413-1483),明正統(tǒng)四年(1439)進士,明代“忠節(jié)名臣”,景泰五年(1454年),因請復儲,抗疏陳修德彌災十四事,被捕下獄,遭受炮烙,體無完膚,不吐一詞,天順六年(1457),英宗復位,授予禮部右侍郎,以秉性剛正而著稱。著有《章恭毅公奏議》、《進思錄》和《困志集》等。
第一個牌樓是“世進士”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為章綸的曾孫廣西布政司參議章朝鳳立,因其曾祖章綸、祖父章玄應皆為進士,四代三進士,故名“世進士”。牌樓是六柱單間三樓懸山頂木構建筑,牌樓中為通道,左右壘砌花崗巖條石臺基,臺基上立有三柱,中柱前后各立方形木質(zhì)檐柱,中柱間置一枋額,上書“世進士”。屋面三山式,中樓正脊中間設花蟹,兩端飾龍吻。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風格。
第二個牌樓是“恩光”,建于明正德年間,為章綸從侄江西湖口縣知縣章玄梅立;第三個牌樓是“方伯”,為章綸長子廣東布政使章玄應立;第四個牌樓是“尚書”,建于明弘治初年,為章綸立;第五個牌樓是“會魁”,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這一年章綸中進士。村口的石碑上主要介紹這五個牌樓,其實你走過去還能看到兩座牌樓,一是“世大夫”,一是“凌云”。其實這些牌樓在清順治六年因兵事,牌樓群被毀,清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原有的世大夫和凌云牌樓被毀,好像是是近年仿建的,第六個牌樓“世大夫”為章綸孫袁州同知章九思立,第七個牌樓“凌云”為章綸侄孫黃巖縣知縣章唐立。
在“凌云”牌樓旁還有一石刻的坐像,我初看疑是章綸,一位老人告訴我,這是黃巖縣知縣章唐。至今還流傳著“小小臺州府,大大黃巖縣”的佳話。原來端坐著的黃巖知縣章唐正在接受臺州知府王小操的朝拜。相傳章綸的侄孫章唐自小聰明,但是非常貪 玩,到入學的年齡還靜不下心來讀書,父母勸說無效,請了貧寒子弟王小操做他的書童和伴讀,章唐成績突飛猛進。后來兩人雙雙中舉,章唐做了黃巖知縣,而王小操做了臺州府知府。一日,臺州知府前來黃巖察訪,黃巖知縣章唐正要下跪迎接,誰知臺州知府王小操早早跪在門前求見,這一不忘舊情的舉動一時傳為佳話,也使章氏后人頗感驕傲。
古街的盡頭是鄉(xiāng)人新建的“忠節(jié)門”,上有一聯(lián):鄉(xiāng)里風物無雙景,天下牌樓有一街。這條古街,原汁原味,散發(fā)著純樸的泥土的芬芳,壯觀的牌樓群,能看到幾分滄桑也沉淀著厚重的歷史。讓來這兒的游客一次次的回眸、駐足,心生感慨。
“梅生山谷間,不與群芳異。霜冷雪寒時,清香滿天地?!?章綸的小詩《寒梅》一直為鄉(xiāng)人傳誦,其實也正是他一生人格的寫照。古牌樓群里,一個家族的勤奮和正直激勵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