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剛(1932-2008)天津市人,生前任職于天津畫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孫克剛1923年生于天津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幼時讀過兩年私墊,繼而入新式小學,自幼酷愛山水,在19歲時,拜劉子久先生為師。孫克剛追隨老師15年,臨摹了大量古代名跡。對于古代傳統(tǒng),他抱著廣收博取的態(tài)度,從“四王”、石濤到能夠見到的宋元名跡,都精心臨摹,其中《摹北苑》和《秋山圖》均以長披麻花山,一望便可知屬董巨一派風格;《松山魚隱》構圖繁復,綜合小斧劈、豆瓣皴與點法,其繁密蒼厚之意,頗近石溪?!赌↑S鶴山樵大幅》最見功力,筆墨厚重,理法精嚴,深得王黃鶴三昧。他采眾家之長,走出一條嶄新的藝術之路。
孫克剛山水畫的發(fā)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1938年至1958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在劉子久的指導下鉆研傳統(tǒng)。1958年至1978年為第二階段,曾先后赴河北昌黎、 秦嶺、太行山、黃山寫生,并在師造化的同時繼續(xù)研究傳統(tǒng),力圖把師造化與師古人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時代感的新山水畫。1978年至1988年為第三階段,以峨嵋、青城寫生為轉折,完成了他的潑墨法,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潑墨為主要特點的作品。自1988年退休至今為第四階段,主要在畫室進行創(chuàng)作,進一步完善、發(fā)展了他的潑墨法,出現(xiàn)了“潑墨加潑彩”,筆墨也更加蒼厚而渾化了。孫克剛在第二、三階段獲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以人們熟知的潑墨法和借助于這種潑墨法創(chuàng)造的山水新風格為標志。其特點是,有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沒有“舊瓶新酒”式的矛盾,突出了個性,獲得了現(xiàn)代感。在其成功經驗中,有幾點極富啟示性:
第一,對近現(xiàn)代山水畫傳統(tǒng)的學習借鑒。1956年,33歲的孫克剛主要從任伯年、 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蕭謙中、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的作品中吸收營養(yǎng)并開始借鑒現(xiàn)當代山水畫法。豐富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維。
第二,對墨法的強調。孫克剛在畫法上相對重視和強調墨法,他所看重和傾心的都是在墨法上有突出成就的古近山水畫家。他鐘情于墨法、從墨法中求新。他把潑墨與潑彩有機地結合,達到了完善的包容與統(tǒng)一。
孫克剛把重心轉向師法造化,探索山水畫的新面貌與個性風格。他到各地體驗寫生的過程中,強調傳統(tǒng)方式的觀察體味,有所發(fā)現(xiàn)就勾畫大略,不像西畫寫生那樣對景落墨。
對于師造化來說,采取什么樣的觀察方法或寫生方法也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畫家是能否捕捉住大自然的生命,能否捕捉住自己的新鮮感受。這里說的“捕捉”有兩層意思,一是你是否能得到這感受,二是你能否做到這感受的表現(xiàn)與畫法風格的統(tǒng)一。前者需要才情,后者需要相應的表現(xiàn)力。
第三,廣積博發(fā),韻味深遠。古代畫家說的“潑墨”,大抵是指一種含水量較大的筆墨處理,它仍然是用筆畫而不是拋掉筆去真“潑”。孫克剛的潑墨堅持了這一傳統(tǒng),不同的是,他用大筆而不是小筆潑畫,所以被孫其峰稱之為“大筆潑墨法”“大片潑墨法”。凡被稱為“潑墨”的作品,無論古今,都是把“潑墨”與“積墨”、“破墨”以及各種筆法結合在一起的。山氣清新,沁人心腑,疊疊層層,望而久遠,這不僅僅是畫面,是心聲,而是書畫藝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