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園從2座增至81座,行道樹數量增加300倍
快來這里看70年武漢變得有多美
沙湖公園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è)局提供
修建公園、廣栽行道樹、蛇山拆違復綠、垃圾場上建園博園、大東湖上織綠道……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武漢園林和林業(yè)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成果顯著。2006年和2010年武漢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公園從2座增加到81座
新中國成立之前,歷經戰(zhàn)火摧殘,武漢的行道樹僅余1827株,公園僅剩2座。
走進中山展覽館成就廳,70年來武漢公園的發(fā)展歷程拉開帷幕。首先看到的是一張“海光農圃”的老照片,它是民族資本家周蒼柏于1930年在東湖一隅創(chuàng)辦。1950年,周蒼柏將其捐贈,先后更名為“東湖公園”“東湖風景區(qū)”,其后多次改建擴建,苗圃搖身變?yōu)槿缃裣碜u國際的5A景區(qū)。據統計,2018年東湖風景區(qū)接待中外游人2000萬人次。
1951年,武漢干群19萬人次義務勞動,擴建中山公園,園容煥然一新。1952年,在市民捐助下,紫陽公園建成開放。1953年,借助國營苗圃,解放公園開建,是新中國成立后所建的第一座大型公園。1984年,1萬余名駐漢空軍官兵與武漢動物園職工一道,齊心協力建設,僅僅100天,武漢動物園落成,時列中國八大動物園。1985年,黃鶴樓重建,成為武漢的地標性建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江灘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概念興起,公園的形式越來越多樣。2001年,集防洪、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漢口江灘公園開始建設,隨后,漢江江灘、青山江灘、漢陽江灘、武昌江灘也紛紛開建。截至2018年底,武漢江灘公園總面積670萬平方米。若非大寒與酷暑,每日游園、健身、娛樂的市民多達數十萬人。
市園林和林業(yè)局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武漢共有81座公園廣場,其中免費開放的有79座。
這個數據說明,武漢的公園以平均每年至少1座的速度快速增長,這還不包括越來越多的街頭綠地和漸成風尚的城市綠道。武漢利用道路、圍墻、樓宇邊角,見縫插綠,修建便民園林小景。2017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è)局聯手媒體,發(fā)動市民再尋“巴掌地”,新建“口袋公園”107座。2012年,武漢第一條大型城市綠道“東沙綠道”開建。接著蔡甸后官湖綠道、江夏青龍山綠道、東西湖金銀湖綠道,以及張公堤綠道和世界級東湖綠道,總計1552公里綠道,綿延在市民的視野。
行道樹數量增加300倍
70年前,武漢街頭的行道樹僅余1827株。這是什么概念?2018年,武漢綠化養(yǎng)護道路有2670條,也就是當年余下的行道樹,還不夠如今一路一樹。
而今日,行走在三鎮(zhèn)主次干道上,綠樹成蔭,市民盡享清涼。全城增綠提質,僅近兩年便植樹36萬株,補栽大規(guī)格行道樹7.4萬株,屋頂綠化6.2萬平方米,讓爬藤植物爬上1萬高架立柱,建設39公里臨街通透院墻……根據武漢市園林綠化資源普查成果,2018年底全市建成區(qū)范圍內行道樹共60余萬株,數量為70年前的300多倍,樹種達115種,數量排名前三的樹種依次為樟樹、懸鈴木和復葉羽欒樹。
武漢生態(tài)修復成果斐然
武漢在增綠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生態(tài)修復。
蛇山復綠之后江煌攝
武漢的山體保護與修復,始于中心城區(qū),2005年以前,蛇山從山麓到山腰,各種建筑,疊床架屋,有不少市民抱怨:有山不見山,忘了山模樣。2005年,武漢拆除大量違建,還山于民。此后數年,中心城區(qū)的很多山體也紛紛拆違透綠,還綠于民。
武漢園博園原址本為生活垃圾填埋場,經過生態(tài)修復,變身芬芳之城。2015年在法國巴黎全球氣候大會上,武漢憑借這一案例,獲得“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2016年又獲“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
2014年,武漢出臺山體保護地方性規(guī)章《武漢市山體保護辦法》,完成全市446座山體保護規(guī)劃編制工作,形成山體保護規(guī)劃圖和山體名錄等成果,建立山長負責制。僅2013年至2015年,1.34萬畝山體得以林木再植,生機重現。
還有生態(tài)修復后的戴家湖公園,再現波光瀲滟、花紅柳綠美景,徹底改觀當地人居環(huán)境,2017年,該項目亦獲“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
近10年,武漢“山水并重”的生態(tài)修復與建設,產生一個令人驚喜的結果——野生動植物數量增長:濕地及山林野生動物逾500種。全球僅存約千只的青頭潛鴨,現身府河濕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漫步長江江灘。漲渡湖上萬只紅嘴鷗越冬,引得眾多攝影愛好者前往守候拍攝。
今日,武漢正邁步更高目標——全力沖刺“國家生態(tài)園林城市”“國際濕地城市”,積極籌辦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進而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