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古代婚禮
俗話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殺父之仇,仇深似海,此仇不報,誓不為人。這一情節(jié)尤其在武俠小說中被演義的淋漓盡致,最能為大家所熟悉。在封建父權社會中,封妻蔭子下,一切的一切都來自父親,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命是父親所給予的。因此,殺父之仇,可謂是不用戴天。
為什么奪妻之恨可與殺父之仇相提并論?而殺母之仇卻被弱化了。難道奪妻之恨比殺母之仇更甚一步,更讓人恨之入骨。答案毫無疑問,在古代是肯定。在百善孝為先的社會,似乎這樣的答案讓人難以理解。曾經(jīng)的劉皇叔就豪邁地說道:妻子如衣服,衣服破了尤可補,兄弟如手足,手足斷了無可續(xù)。在他的眼中,妻子與兄弟毫無可比性,不知道低了幾個檔次,更別提與父母相比了。那奪妻之恨是如何凌駕于殺母之仇之上的呢,并取得與殺父之仇相媲美的地位。
話說,元朝蒙古統(tǒng)治時期,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tǒng)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家的男人睡三天覺,以取得結婚的許可證。在那個親子鑒定還處于未知數(shù)的時期,結婚的漢族姑娘生的第一胎孩子,很難確定孩子是漢人血統(tǒng)還是蒙古血統(tǒng)。美其名曰為了保證漢族人的純正血統(tǒng),不得不狠心的把孩子摔死,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丈夫家不可能去養(yǎng)一個不確定是否是自家血統(tǒng)的孩子。寧可錯殺,也不可亂了自家血統(tǒng),血統(tǒng)一亂,罪大于天。這個故事有些杜撰的嫌疑,史料并無確切記載。但足以說明,奪妻之恨,非同小可,恨得不是單純的奪妻,而是擔憂自家血統(tǒng)被打亂。妻的任務就是為自己的丈夫生正統(tǒng)繼承人,如果繼承人不是正統(tǒng),那對于一個家庭不亞于斷子絕孫的打擊。因此,把奪妻之恨與殺父之仇,相提并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殺母之仇,與前兩者相比就有些遜色了。母親已完成生育子女的任務,在那男尊女卑的社會,又如何與男子相提并論,因此殺父之仇比殺母之仇深得多。歷代不論民族,國家,家族,家庭都盡可能從各方面保證血統(tǒng)的純正性,不容有一絲的雜質(zhì)混在其中。
話說,1179年,17歲的鐵木真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大喜事,迎娶了比自己大一歲的孛兒帖。但不幸的是老天并沒讓這對新婚夫婦溫存多久。就在同年夏天,鐵木真的仇敵篾兒乞惕人襲擊了他的營帳。鐵木真僥幸逃脫,然而孛爾帖卻難逃厄運,成為篾兒乞的俘虜。篾兒乞惕人回去后,將孛兒帖當做戰(zhàn)利品進行了分配。篾兒乞的部落首領赤勒格爾成了孛兒帖的新一任丈夫。當鐵木真知道此事后,悔恨交加,下定決心要一雪前恥,奪回美妻孛爾帖。就在同年9月,鐵木真重整旗鼓,率領4萬大軍,直搗黃龍,把篾兒乞打得狼狽逃竄。當然,鐵木真興高采烈奪回了失去9個月之久的孛兒帖。只是,這時候的孛兒帖莫名其妙地挺著大肚子。腹內(nèi)嬰孩是誰的骨肉?根本就說不清。就在大家為這事焦頭爛額,疑惑不解時,鐵木真的母親訶額倫一錘定音“孛爾帖在被奪取之前就已經(jīng)懷孕了”。肚子里的孩子就是鐵木真的種。老太太的話果然比親子鑒定還具有威力,雖然大家還是心存疑慮,但既然老太太都發(fā)話,此事就暫且過去了。后來,那個被人懷疑的孩子降生了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
隨著鐵木真的母親訶額倫去世,眼看成吉思汗也漸漸老了,繼承人的問題被提上了日程。原本成吉思汗應該立術赤為繼承人,但此時,老二察合臺卻不服了,把陳年舊賬抖了出來,硬說老大術赤的血統(tǒng)有問題。因為在那個年代,草原部落似乎都喜歡互相搶女人做老婆。就連鐵木真的母親訶額倫,本是篾兒乞惕人首領赤勒格爾的弟弟赤列都的妻子,被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搶來做了自己的老婆。所以當初可能老太太也是心生憐憫、同情才那么說的。老大術赤和老二察合臺就這樣互掐起來。成吉思汗從這件事看出倆兄弟都不是當繼承人的料,老大身份充滿疑惑,難以服眾,老二察合臺妒忌心強,心胸狹窄,無兄弟之情。如果老二當了繼承人,更沒有兄弟們活的份了。最后,成吉思汗把老大、老二全pass了,把老三窩闊臺立為繼承人。足見作為繼承人,血統(tǒng)是否純正,關乎民族,家族,家庭的血脈相承。古人認為人有貴賤之分,是因為有高貴血統(tǒng)與低賤血統(tǒng)之分。
清朝滿族人認為自己是高貴血統(tǒng),為了保證血統(tǒng)的純正性,規(guī)定“漢不選妃”。甚至規(guī)定“滿漢不通婚”,(不包括漢軍八旗在內(nèi))。在宮廷內(nèi)部血統(tǒng)的問題更是馬虎不得,據(jù)說,皇帝與后妃的房事都歸敬事房太監(jiān)管理、記錄。帝、后每行房一次,敬事房總管太監(jiān)都得記下年月日時,以備日后懷孕時核對驗證。史上年齡最長的皇帝乾隆就曾經(jīng)因為身世之謎的事被鬧得沸沸揚揚,當然,這都是民間野史的噱頭,純屬空穴來風。可見血統(tǒng)不論在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間都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讀到這里,可能感覺到奪妻之恨、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說法也不無道理。當然,奪妻之恨與殺母之仇略遜一籌還是稍勝一分,還是平分秋色,那就全憑個人的價值觀了。目前經(jīng)常被問到的一個瘋狂問題:媳婦和老娘同時掉進水里,先救哪一個,不也衍生出各種奇葩的答案嗎?
原標題:“奪妻之恨為何能和殺父之仇相提并論”
*作者:宋玉寶,魚羊秘史原創(chuàng)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