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一門,自古就有碑、帖之分,本是兩種風格不同的相同藝術(shù)形式,但在近現(xiàn)代卻成水火不容之勢。喜帖書者謂喜碑者雜亂無法,如帖派大家白蕉稱碑派書家康有為的書法為“爛草繩”,而碑派書家又稱帖派大家沈尹默之書“柔媚可憎”。但是,作為欣賞者,我們不僅要能懂帖書之柔美,也要能欣賞碑書之壯美。帖書之美,直接反應在運筆上,而碑學之美,則需“透過刀鋒看筆鋒”。毫無疑問,魏碑屬于碑學范疇!
一,魏碑的源起及藝術(shù)風格及成就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年青學者,書家)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通俗地講,魏碑是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性書法藝術(shù)形式,魏碑的先源或雛形,則是洛陽出土西晉《南陽王妃墓志》及西安出土東晉《司馬芳碑》(殘)之類碑志。
從此魏碑《優(yōu)填王造像題記》(晚期魏碑作品)到《隋龍藏寺碑》再到初唐時褚遂良的楷書,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連通的書法發(fā)展路徑。僅就這一隸楷“過渡”之書體,卻可以在書法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章,不得不說,魏碑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認真學習的書體。那么,魏碑之美,美在何處呢?康有為作為碑書大家,在其藝術(shù)專著《廣藝舟雙楫》中對魏碑之美有十大概括 : 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jié)構(gòu)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當然,這“十美”并非是每幅作品中都同時體現(xiàn)出來,但它幾乎完全總結(jié)了魏碑的藝術(shù)特點、藝術(shù)風格和藝術(shù)成就。魏碑的產(chǎn)生多是先“書丹”(打底稿)然后再刻于碑石之上,但也有極個別的例外,如下圖 :
此碑首字為一未完成的“前”字,這在碑中不能算獨一無二,也是少之又少的。這種碑書是不宜作為習書范本的,但它對篆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魏碑的藝術(shù)風格總體上可分為四大類:一曰雜糅諸法,結(jié)體多變。如《太武帝東巡碑》《中岳嵩高靈廟碑》;二曰方峻嚴整,雄健緊密;如《元楨墓志》《龍門四品》;三曰秀整開朗,方圓兼?zhèn)?,如《張猛龍碑》《張玄墓志》;四曰行楷體勢,灑脫靈動。如《源延伯墓志》。其形態(tài)載體有石窟造像題記、造像碑、經(jīng)刻及墓志銘、功德碑、游題等多種。
二,魏碑書法的特點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cè)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wěn)健略顯飛揚、規(guī)則中正而有動態(tài),頗具審美價值。如《爨寶子碑》、《爨龍顏碑》。
三,魏碑的代表作品
魏碑最著名的佳作,有《鄭文公碑》、《石門銘》、《龍門二十品》、《馬鳴寺碑》、云峰山諸刻石、《張玄墓志》、《刁遵墓志》等。由于它們的筆劃、結(jié)體和風格上各具特點,故大體可分為三大類——方筆道、圓筆道、筆道方圓兼?zhèn)洹?/p>
以《鄭文公上下碑》、部分云峰山摩崖題記和《石門銘》為代表的圓筆道。其特點即結(jié)體飄逸,以圓筆劃為主,但部分筆道稍帶方筆道,這些大多以北朝摩崖為主,是一些大字刻石。尤其是云峰山刻石,它是北魏書法藝術(shù)中的佼佼者,也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鄭文公上下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刻,鄭道昭書。此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掖縣。兩碑文字,除少數(shù)字外,大都相同。書法以圓筆為主,變化巧妙,結(jié)體寬博,氣魄雄偉。清包世臣對此碑推崇備至。
《石門銘》摩崖刻石。正書。王遠書,北魏永平二年(509)正月立,在陜西漢中石門東壁。武阿仁鑿字。在北魏碑刻中是記述書寫與刻石人名最詳盡的作品。北魏諸多的刻石中署書寫者與鑿刻人名者很少。此為罕見之例。此銘書法清勁超逸,絕無重濁之氣,好似不食人間煙火。大部分字寫得柔和多味,飄逸有致。
以《龍門廿品》為代表的方筆道,其特點為筆劃方,結(jié)體凝整,書法精湛。其中《楊大眼造像》、《孫秋生》、《魏靈藏》造像等,以沉著勁重著稱;《法生造像》以園靜稱;《解伯達》、《齊郡王?!吩煜?,以峻骨妙氣見稱;《高樹》、《長樂王》造像等以端方峻整見稱;《北海王元祥》、《優(yōu)填王》造像,以俊逸見稱。總之龍門體是北朝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表現(xiàn)了最大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和書法研究者的青睞。
龍門造像記僅北魏時期約二千余塊,其中最著者四種稱“四品”。即《楊大眼》、《始平公》、《孫秋生》、《魏靈藏》造像銘?!段红`藏造像記》在洛陽古陽洞內(nèi)。無撰書人姓名。用筆方勁而血肉豐盈,鋒芒外露,起筆與轉(zhuǎn)折都用頓法,大起大落。結(jié)構(gòu)多取橫勢,體形稍扁,姿態(tài)似正不正。楷書書題“魏靈藏、薛法紹釋迦像”九字,十分精美。
《孫秋生造像記》北魏景明二年(502年)刻造。孟廣達文,肖顯慶書。內(nèi)容分兩截。上截為題記,下截為題名。此品存字約一千左右,是《龍門廿品》中存字最多的一品。此品具有方峻雄強的風格特點,棱角尤為分明;結(jié)構(gòu)謹嚴,顯得更趨于規(guī)范,其線條沉著有力,尤其下截題名更拙厚可愛,富有生氣。
《始平公造像記》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朱義章所書,此記的書法藝術(shù),有意突出北朝那種嚴謹方樸的風格,更主要地顯現(xiàn)了脫盡隸意的楷法。用筆峻健婉暢,結(jié)構(gòu)森嚴縝密。故其書法既具有風骨,又在端謹中現(xiàn)出飄逸。
以《張玄墓志》、《賈伯思碑》、《張猛龍碑》為代表,方圓兼?zhèn)涞墓P劃。這類字體比較整齊,較接近魏碑中的館閣體,筆道既方又圓,結(jié)體整齊。這些隸楷書,方圓兼?zhèn)洹?/p>
《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立。記頌張猛龍興學的事。碑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俊秀虬健,結(jié)構(gòu)精密,富有變化,格調(diào)高古;碑陰字體清暢,靈活可觀。是北魏名碑之一。已經(jīng)開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之先導,所以此碑為世人所看重。初學北碑者,最好從此入手。
《刁遵墓志》,北魏正書刻石,亦稱《刁惠公碑》。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刻。清雍正年間于河北南皮縣廢寺遺址出土。有碑陰題名。出土后歸南皮高氏,現(xiàn)不知在何處。此志書法圓渾開張,與《鄭文公碑》有相似處,是學習北魏書的范本。
以上所呈現(xiàn)的風格各異的魏碑,在地理位置上皆屬于北方,然而在西南邊陲的云南陸良縣卻出現(xiàn)了《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通稱“二爨”)這樣具有極高藝術(shù)價值的上乘作品,在令人驚詫的同時也將魏碑的范圍由華北、西北擴展到西南。
《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jié)體與《中岳嵩高靈廟碑》極相似,在隸楷之間,康有為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F(xiàn)碑石在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內(nèi),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學寫《張遷碑》一路的漢隸,參入《爨寶子碑》的用筆及結(jié)字,頓使字形具靈動逸縱之趣,可防結(jié)構(gòu)流于僵木。反過來講,習《爨寶子碑》參入《張遷碑》,字形則更開闊穩(wěn)重。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煉,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yǎng)。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jié)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tài)奇逸。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保ǚ秹坫懀骸鹅帻堫伇稀罚┛涤袨檎f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tǒng)?!弊阋姇覍λ耐瞥?。
四,魏碑的學習路徑
康有為先生認為學習魏碑的次序“當從尉遲開始,次之楊大眼,終之始平公”,因為其“極意峻宕,骨格成,形體定,得其勢雄力厚,一身無靡弱之病。且學之亦易似”。由此可見一斑。
此三碑從時間順序看是倒呈的,始平公最早,尉遲最晚,而且用筆皆以方筆為主,結(jié)體屬于魏碑之中較“內(nèi)斂”的,所以臨習起來相對較易形似。但以此路徑而為,容易出現(xiàn)一個弊?。盒纬晒羌苋菀?,讓其豐滿艱難。個人認為,從《張猛龍碑》入手亦可行
盡管此碑間或有圓筆出現(xiàn),但總體風格仍以方筆為主,且結(jié)字總體看有向右上傾斜之態(tài),但又不失平衡,有“險中求穩(wěn)”的奇妙效果。如果取法圓筆為主之碑建議以《張玄墓志》(《張黑女墓志》)入手。不管從何處入手,其用筆都須達到力度筆筆到底的效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們平常所見到的魏碑字帖,實際上離其“原始形態(tài)”已有較大區(qū)別了,它經(jīng)歷了書丹>刻石>拓片這樣的過程,所以習碑書講究“透過刀鋒看筆鋒”這樣的藝術(shù)眼光,它較之習帖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再有一點要強調(diào)的是,魏碑既是隸、楷之間的過渡形式,在臨習的過程中輔之以隸、楷的研習、揣摩一定會對魏碑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少的作用。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過大批碑書大家,康有為、吳昌顧、趙之謙、徐悲鴻、張裕釗、孫伯翔……多欣賞揣摩,對提高藝術(shù)眼光大有裨益。
魏碑書法千姿百態(tài),但個人更喜歡《魏靈藏》、《張猛龍》、《張黑女》以及“二爨”。當代書家中習魏碑者不少,但幾乎都融入了帖書的很多用筆方式,如下圖薛夫彬、洪厚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