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為一門傳統(tǒng)藝術(shù),他的審美標準,專業(yè)圈部分書法人士和普通大眾認識上,出現(xiàn)強烈偏差!
比如這幅作品:
普通大眾認為“好的作品”,專業(yè)圈書法人士會說:“館閣體,沒有藝術(shù)性”!
而這幅作品:
可能會被大家認為是“丑書”,而專業(yè)圈會認為這是代表當代草書最高水平!
唯獨像這種江湖書體,才被大家共同鄙視!
為啥被大家公認的“美不勝收”館閣體,會讓專業(yè)人士說是館閣體,沒有藝術(shù)性!
“館閣體”又稱“院體”或“臺閣體”,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時期特別盛行!
提起館閣體,一定要知道沈度!
沈度是明代的大書法家,擅篆、隸、楷、行等書體,婉麗飄逸,雍容矩度。被皇帝朱棣所喜歡,被譽為“我朝羲之”!永樂大鐘上的23萬余字均為沈度所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竟然皇帝大人喜歡,自然全國都風靡一時!無論是科舉,還是公文,都采用沈度這種豐潤淳和,端雅雍容書風,寫不好館閣體,文章作的再好,也很難進入第一梯隊!
董其昌就吃過這個虧,回去狂練,成為一代大師!
館閣體取法與趙孟頫和歐陽詢二人的書風,到清代加上董其昌元素,可以說根紅苗正,絕對不是所謂專家說的“印刷體”!
館閣體,想寫好,也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功夫!
所以喜歡館閣體的朋友,應(yīng)該自豪的說:我們也是傳承正宗的傳統(tǒng)書法!
后來的館閣體已經(jīng)變味了,強調(diào)“烏(黑)、方(正)、光(亮)”,甚至對筆、墨都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對字體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嚴格的限制!
就像現(xiàn)在人學習田英章的楷書(非田蘊章老師)一樣,變得死板無趣,壓制人性,千人一面,從而使得人的書法水平難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尤其到后期,會給練習草書的筆法帶來一定障礙!
物極必反,處于董其昌、趙孟頫書風籠罩書壇之際,也是館閣體最為盛行之時!
以傅山為主的書法家們開始批判館閣體,并提出要書法要有“創(chuàng)新、有個性”,也就“四寧四毋”:
“ 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
傅山的個性很強,筆風犀利,他開始學的是趙孟頫,特別推崇趙體!
后來他提出“四寧四毋”,又開始大罵趙體,并一再告誡兒孫千萬不可學趙字。晚年在深入研究了王書(王羲之)之后,他才又把趙孟頫看作奇異的天才。
今天書壇又開始盛行“寧丑毋媚”,以曾翔老師等老師提倡“流行書風”成為書壇的主流,館閣體再次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黑格爾說過:“存在便是合理的”!
“流行書風”能走多遠,在書法史后世的定位,現(xiàn)在尚未可知,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是:
館閣體雖然飽受詬病,但因此不能否認它的美,以及它在書法史的地位,更不是“丑書”、“怪書” 的擋箭牌。
再談?wù)勄宕^閣體,清代書法家,書風大多屬于館閣體!
最有名的有成親王、劉墉、梁詩正、梁同書父子二人等人,成親王、劉墉、梁同書三人估計大家都很熟悉,梁詩正很少聽說!
啟功先生非常推崇梁詩正,而且啟功體與梁詩正的書風有七分神似!
啟功先生說過:
在近代200多年來,他最佩服就是梁詩正,尤其是梁詩正的行書,稱為清代最美的行書,也不為過!
梁詩正書風,筆法仍以“臺閣體”為基調(diào),端妍潤麗,筆法精湛,結(jié)字欹斜,遂成緊勁清健之勢。
梁詩正作品多半是名畫的題跋,從法度來講,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zhuǎn)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
從筆法線條來講,其收筆、落筆、撇捺、轉(zhuǎn)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
從結(jié)構(gòu)上來講,以王羲之、趙孟頫書風為主,各部停勻,頗具晉唐古法,唯更加甜熟。
有專家說:梁詩正書法屬于館閣體,沒有藝術(shù)性,不值一提!
這里小編說一下,梁詩正的題跋都是乾隆所命,以實用為主,“個性”并不鮮明,也是情理之中!
不像現(xiàn)在書壇,有些書家,楷書、行書都寫不好,欺負大眾不懂草書,亂涂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