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是情感的律師
先說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
以前有個人丟了斧頭,懷疑是鄰居偷了。去觀察鄰居,一舉一動都像個盜賊。后來斧頭找到了,再看鄰居,怎么都不像盜賊。
現在我發(fā)現,人們五十步笑百步,幾乎個個都是這樣的。
在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對一個人綜合感受好,人們會百般證明那個人是對的。如果對一個人不好,又會百般證明那個人是錯的。
有位朋友去參加非暴力溝通工作坊,中間感覺不是很好,回來之后寫了一大篇文章來批判西方文化。
原來我曾看過南懷瑾先生的書,并推崇過他。但有些跟南先生學的人,讓我很不爽。后來,我不由自主地尋找并批駁南先生學說中的謬誤。(目前,我對南先生的學說既不推崇也不排斥。)
有的女士受過嫂子的氣,就千方百計地挑嫂子的毛病。
有的小時候被人輕視過,長大后特別要強并堅信要強是對的。
有的練習某某功法嘗到一點甜頭,總是想證明某某功法有科學道理,證明它對自己的成長有價值。
有的幼年受過儒家學者的嚴厲管教,長大后就千方百計打倒孔家店。
有的吃了某醫(yī)生的藥好了病,就到處宣傳該醫(yī)生如何高明。最后那個醫(yī)生因誤診致死人命,賠錢關門。
國家與國家之間,感覺好了,媒體證明友誼源遠流長;感覺不好了,輿論就翻老賬,說對方多么可惡。
還有那些極端的語言:都不理解我!天下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從來沒有喜歡過我!
現在我體會到這些極端語言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痛苦讓當事人的理智完全喪失判斷功能,聽不進任何勸解。
……
不跟著情緒和感覺走的人,幾乎沒有。只不過是明顯與不明顯的區(qū)別。不明顯的人,似乎不動情緒,但其實是嚴厲壓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自己有什么情緒根本覺察不到。但他還是在跟著情緒走。
因為情緒和感覺是從心的深處起來的,帶起的能量比理智的多,所以理智乖乖地順理成章地成為情感的律師。
這樣說,似乎很悲觀,好像我們對于情感一籌莫展,只有臣服。
幸好,我們還有本具的覺性。自我覺察覺照,能讓情緒和感覺原形畢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覺照之性,是情感的導師。
天下沒有事情,只有心情
經常聽到人說,這件事了了,我就安心了。我發(fā)現這樣的人安不了心,因為事情還會繼續(xù)產生。
還有人說,只管做事。我發(fā)現這樣的人,達不到只做事的境界,還是會牽纏煩惱于各種心情中。
我發(fā)現,這都是由于不知道——天下沒有事情只有心情——這個道理。
想想看,如果沒有人動念頭的話,大街上一輛汽車也不會有。每輛汽車上都有若干念頭:去上班,去接送人,去約會,去玩耍,去吃飯,去購物,去看病,去……
還有一列又一列火車,一架又一架飛機,一輛又一輛自行車、電動車,匆匆的行人,哪一個不是受念頭驅使而運動的?
哪一個人,哪一件事,不是為了了結一個或多個或無數個心情?
有的說,我去上班。上班為了什么?還是為了滿足上級或老板的心愿,滿足自己成功或養(yǎng)家的需要?
所以我認為,天下沒有事情,只有心情。
明白這個有什么好處?
我覺得,明白它能讓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更能把握本質。
昔人說,干活不看東(家),累死也無功。意思是說,你干活不滿足老板的心愿,累死你也沒有功勞。
我以前對這樣的想法不以為然,覺得太滑頭,只愿按照自己認可的方式干,覺得人家的需要不對,不肯滿足人家的需要?,F在才知道不懂人心。比如說,老板圖快,你最好是先保證快,快中保質量。如果你堅持慢工出細活,還以為是為老板好,老板很煩,你也委屈。
總之,別期待事了才心了。了心才是真了事。
也別只盯著做事,還是關照那做事后面的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