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 )
“意境說”是我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詩歌理論。它比西方“形象說”的詩歌理論有更深的要求。它不只要求作品形象地反映出一幅具體的、同時也是綜合的社會生活畫面,使讀者有如見其人和如聞其聲的感覺;它還要求作品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境界,使讀者有如歷其境和如觸其身的感覺。讀者從詩的意境里,可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獲得“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效果。司空圖所謂“景外之景’’和“韻外之致”,皎然所謂“詩要有兩重意以上”,也都是從意境中得來的。 什么叫意境呢?
我以為詩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形象體系的完美結(jié)合,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辯證統(tǒng)一,但不是“意”和“境”簡單相加。
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的以意勝,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曰,家祭無忘告乃翁!"有的以境勝,如王維的《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钡豢赡艹霈F(xiàn)純寫意或純寫境的作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過“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區(qū)分。但所謂“無我之境"’,只不過隱去了詩人形象的出現(xiàn)而已。事實上,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一個作為抒情(或敘事)主人公形象的我在。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從字面上看,詩人的形象并未出現(xiàn)。而實際上,詩中所展現(xiàn)的一切都是通過詩人的親身感受描繪出來的。王國維指出:“文學之事,……意與境;者而己。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薄耙馀c境渾’’,方是詩的上乘。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寥寥二十字,既展現(xiàn)了月夜靜寂
的境象,又交融著詩人異地思鄉(xiāng)的濃情,千百年來,引發(fā)了海內(nèi)外無數(shù)讀者的審美共鳴。像這樣的詩,方是“意與境渾”的好詩。
要怎樣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有意境的好詩呢?以下試談我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意境是詩歌至高的藝術(shù)追求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即意境)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又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深淺而己?!泵髦斐芯簟洞妗尽刻迷娫挕芬舱f:“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即瑩澈),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
讀者不妨尋思古今名篇中最迷人和最動情處,身入其境,細品其味,就能解得什么是詩的意境了。 、
如溫庭筠詞《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此詞以清新、流麗見長。它寫女主人公一早起來梳洗打扮完畢,便興沖沖地獨自倚著樓欄望著江面,等候她丈夫乘船回家。但她足足望了一整天,直到太陽快落山了,卻連丈夫的身影也不曾望見。無怪乎她由喜轉(zhuǎn)悲,終于為之心傷腸斷了。開頭兩句,把場面交代得一清二楚,既無容貌服飾的描繪,也不用景物和風光作渲染,而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態(tài)被呈露無遺。接下去“過盡千帆皆不是”—句,兩把女主人公那種焦急等待的心情和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再希望,由再希望到再失望直到絕望的復雜過程概括為七個字,既簡潔,又細致、傳神。真不愧為創(chuàng)造意境的高手!
又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一千多年來,此詩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王世懋《藝圃擷酴》且推它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初臨邊塞,行經(jīng)高處,遠眺黃河。但見黃河迢遞于白云間。其畫面之氣勢是何等雄偉!從中顯示出審美者的襟懷是何等壯闊!次句雖點出荒涼景象,但仍極渾融、勁健。末兩句寫羌笛吹奏出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作為遠征絕域的詩人,怎能不為邊塞將士的凄苦而感到憂傷呢?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濤言恩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無論就境界或就涵義方面說,此詩都可謂取得了至高的藝術(shù)效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可見,意境是指某些優(yōu)秀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具有感人魅力和弓隊深思的藝術(shù)世界。它絕不是教條,絕不是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議論。在詩的意境中,既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恩格斯語),又有形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它除了具有西方文論通常說的“形象性”和“典型性”的要求之外,還強調(diào)著“意”的主導地位,突出“境”的感染力和啟迪作用。所以說:意境是詩歌的至高藝術(shù)追求。
(二)學詩者通常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
一般學寫詩詞的人,通常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以我自己為例。當我讀初中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已從父、師輩處學會了近體詩的格律,也能做到文從字順,用詩表情達意了。如我在十二歲時寫了一首古絕句《贈某某同學》:“同窗未及半年久,各吐真情做學友。兄道于今返鄉(xiāng)去,欷欺賦別暫分手?!边@當然不能算詩,因為它缺乏形象和意境,只能算是合律、押韻的順口溜罷了。這便是我學詩過程的第一階段。
后來我多讀了一些前人的優(yōu)秀詩詞,初步悟得詩要用形象,要用比興。在十七、八歲時,我模仿李白的《清平調(diào)》三首寫了三首絕句送給我喜歡的一位女同學,第一首是:“遙想當年識玉容,輕顰淺笑意偏濃。前身恐是司花女,曾在蓬萊幾度逢?!边@首詩也有形容,也有比喻,算是比第一階段的順口溜要像樣一些。但它淺白、直露、庸俗、了無酴味。這便是我學詩的第二階段,離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還遠著哩!
1945年秋,我進入廈門大學中文系學習。我有幸先后得到余謇(字仲詹)、林庚(字靜希)、虞愚(字竹園,又字北山)、黃典誠(字伯虔)等名師的多方點撥,初步理解好的詩詞必須創(chuàng)造藝術(shù)意境。1947年春,在詞曲習作課中我填了一闋《清平樂·鼓浪嶼》:“碧峰如染。渺渺波光遠。幾處漁歌依柳岸,四十四橋春滿。崇樓杰閣紛紜。干紅萬紫騰芬。偏憶水操臺畔,將軍大樹常新?!弊鳂I(yè)發(fā)回后,我見余仲詹師在該詞上、下闋的結(jié)句下各畫了雙圈,意思是夸我這幾旬好。我仔細琢磨這幾句,悟得上闋結(jié)句勾畫出了鼓浪嶼的美妙境界,下闋結(jié)句抒寫出了對鄭成功將軍 的無限追思。算是初步觸摸到詩詞意境的創(chuàng)造了。
今天有許多老同志初學創(chuàng)作詩詞,也難免要經(jīng)歷這三個階段。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斷向前賢的優(yōu)秀作品學習,不斷改進,我相信終歸是能創(chuàng)造出詩的意境來的。
(三)熔鑄意境的幾種手法
熔鑄詩詞意境的手法多種多樣。這里我只談四種,歸為“十六字訣”:情景交融,時空流轉(zhuǎn),聲色兼?zhèn)洌搶嵪嗌?div style="height:15px;">
先說情景交融。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痹娙吮仨殞W會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做到情景交融,方能創(chuàng)作出好詩。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xiāng)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景中見情。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悠然自得的情趣躍然紙上,對封建政治生涯的厭惡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于言外。在一首總共才二十七字的詞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景,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面里,其藝術(shù)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嘆服。此詞之所以傳誦千古,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融情入景、以景托情,在情和景的結(jié)合方面有著獨特的創(chuàng)造。
次說時空流轉(zhuǎn)。
中國古典詩詞十分強調(diào)時間感和空間感。陸機《文賦》說:“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蔽男牡颀垺ど袼计分幸仓赋觯骸肮始湃荒龖],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逼┤珀愖影旱摹兜怯闹菖_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娙说巧嫌闹菖_高處,眼前展現(xiàn)一片廣闊的空間;聯(lián)想起在這片土地上過往今來所發(fā)生的一切,由寥廓的空間感轉(zhuǎn)而為悠久的時間感,不禁發(fā)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浩嘆。時、空互轉(zhuǎn),自覺出“天地之悠悠”,念往追來,更不免“愴然而涕下”了。正由于此詩時、空感極強,形成了一個闊大、悠遠的藝術(shù)境界,因此能引發(fā)廣大讀者的審美共鳴。孫洙推尊它為唐古詩壓卷之作,不為無見。
又譬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詞人邊走邊看。就空間間言,先看天,后看地(山前);就時間言,先寫晴,后寫雨。時、空不斷流轉(zhuǎn),詞的意境也隨之不斷更換。
這正是中華詩詞的審美特征之一。
詩人要站得高,望得遠。胸襟要寬,思想要細。藝術(shù)上要力求多樣化。千變?nèi)f化才能寫出好作品來。
再說聲色兼?zhèn)洹?div style="height:15px;">
好詩要寫得有聲有色。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要能使讀者如見、如聞。它不僅要作用于讀者的視覺,還要作用于讀者的聽覺,甚至要作用于讀者的嗅覺、味覺、觸覺以至心靈的感覺。錢鐘書先生所謂的“通感",即指這全部藝術(shù)感覺而言。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诙潭痰亩藗€字中,就把一幅美好的春天風光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而且通過其藝術(shù)境界,你能感受到一位在窗內(nèi)、門內(nèi)觀賞景色的詩人正流露出他漂泊西南欲歸不能的失落心情。
先說前兩句。統(tǒng)共才十四個字,就寫了鸝、鷺、柳、天四樣景物,而且點明鸝是黃的,鷺是白的,柳是綠的,天是青的。黃、白、綠、青交互映襯,色彩是多么絢麗!還點明黃鸝成雙,白鷺成行。并點明黃鸝在翠柳叢中嗚叫,白鷺朝藍天之上飛翔。聲色兼?zhèn)?,生意盎然。這當然比一般靠堆砌形容詞的概念化描寫富有韻味得多。
1997年10月,我寫了一首絕句《井岡山作》:“一路秋聲上井岡,丹楓金菊喜初霜。五龍?zhí)兜撞ü獗蹋烨辶飨礉崮c。,’這是首即景口占的詩,卻不意受到許多詩友的夸贊。究其實,也是用聲色兼?zhèn)涞乃囆g(shù)手法去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寫詩必須有真情。但真情不一定用大實話予以表達。凡成功的藝術(shù)作品都必須通過藝術(shù)虛構(gòu),做到有虛有實,虛實相生。句句都要求大實話,那是寫不出富有意境的好詩的。
一次,內(nèi)子自福州歸長沙。別后次日,我寫了一首絕句:“長是車聲轉(zhuǎn)轆轤,居家終日性成迂。夢中猶逐瀟湘雁,得飲長沙沙水無?”頭兩句所說確是實話。后兩句也表達了真心思念之情,但用的卻是虛構(gòu)意象?!盀t湘雁”借代去長沙之內(nèi)子,已非實寫;用“喝到長沙白沙井井水么”來問她是否已平安到家,更屬虛擬。因白沙井固然位于我們長沙住家附近,但我們家用的是自來水,從不曾飲用過白沙井水??墒侨绻么髮嵲捀膶懞髢删錇椋骸皦糁歇q念劉蕓子(她的小名),到得長沙家里無?”就將使本不很精彩的詩作變得全不像詩了。
又如2002年4月,我到了西子湖畔的杭州。正值先室75冥誕,,我寫了一首悼亡絕句:“七五年華競不存,心頭麗影語仍溫。何當共泛清波水,一葉蘭舟過鷺門?!遍_頭兩句說的也是實話。后兩句的意思是說:何時我們能夠同乘一只蘭木小船,泛著清波門外的西湖水共赴東海之濱的廈門(一名鷺門)昵?這自然是不合“理”的胡話,乘船自西湖哪能航往幾千里以外的大海昵?正是這表面看似胡話的奇想,多少流露出一些思念亡妻的真情。如果用大實話改寫后兩句:“何時買得臥鋪票,一夜飛車到廈門?”那就根本不成詩了。
王驥德《曲律·雜論》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睂嶋H上何止戲劇如此!舉凡詩、詞、文……,莫不如此!詩中意境之佳,正以其能實以化虛,而虛以概實,做到虛中有實,虛實互用。張炎在《詞源》中論詞也說:“詞要清空,不要質(zhì)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晦昧?!娙巳粢晃队么髮嵲拰懽鳎欢眠\用藝術(shù)虛構(gòu)去表達更真實的思想感情,那是不足以言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