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春秋】淺談古典詩詞意象
淺談古典詩詞意象
中國古典詩詞一向以含蓄蘊藉為美,詩(詞)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詩詞境界。當(dāng)客觀外物打上了詩人主觀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觀存在的無意識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觀物象,意象是滲透了詩人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含蓄蘊藉之美和意象創(chuàng)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朱光潛認為:“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guān)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xiàn)情趣。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jīng)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意象是詩詞的靈魂,把握了古典詩詞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詩詞的靈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觀外物,在古典詩詞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樹、大雁、杜鵑都有著“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詩詞意象之美呢?這就需要我們開啟想象之門,找到“物”與“心”,“意”與“象”的關(guān)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畫出詩詞意象,構(gòu)筑出詩詞所描寫的藝術(shù)境界,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詩詞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注意:
一、與詩人的心靈展開對話,感悟詩詞意象的情感意蘊
阿米兒(Amiel)說:“一片自然風(fēng)景就是一種心境”。人們在欣賞和描寫自然風(fēng)景時,總是要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風(fēng)景中去,對風(fēng)景進行“心靈的創(chuàng)造”,這樣,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風(fēng)景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人即使面對同樣一片自然風(fēng)景,也會有不同的心境,這是因為每個人性格、經(jīng)歷、處境、心情的不同,所看到的風(fēng)景也就自然不同了。
在古典詩詞中,同樣的意象會因為作者滲透的主觀情感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韻味,例如王維和李清照都曾經(jīng)在詩歌中描寫過秋天傍晚時“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蘊卻完全不同。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div style="height:15px;">
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王維筆下的秋雨是清新潔凈、美好無暇的,在遠離塵煙的空山中,經(jīng)過一場秋雨的洗滌,空氣清新,明月朗朗,青松郁郁,水流潺潺,詩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產(chǎn)生了歸隱的念頭:“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早年向往建功立業(yè),在太樂丞任上獲罪后便開始了亦官亦隱的生涯,他厭惡官場,無意仕途,退朝后常焚香獨坐,以誦禪為要務(wù)。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詩人在雨后清新寧靜的山林中漫步,心情平靜淡泊,秋雨被賦予了“新”(清新)的特質(zhì),有著洗凈塵世喧囂俗務(wù)的作用。而李清照筆下的秋雨則是寒冷刺骨、斷斷續(xù)續(xù)、連綿不斷的,那打在凋零的梧桐樹葉上的秋雨勾起的是作者無盡的愁緒。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經(jīng)歷了國家滅亡、丈夫早逝、四處顛沛流離之苦,晚年無兒無女,寄人籬下。作者將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苦都傾注在詞中,她筆下的秋雨也成為滿腔愁緒的外化。
二、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底蘊,感悟詩詞意象的文化意蘊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它們有著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不少學(xué)者都曾經(jīng)對此加以總結(jié),例如:明月象征思鄉(xiāng)懷人,柳樹象征別離,鴛鴦象征愛情等等。這些意象為什么會有相對固定的意義呢?是因為它們身上積淀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在時代的變遷中這些傳統(tǒng)文化底蘊沒有隨時間消失,而是在詩詞中得以延續(xù)保存。例如在古典詩詞中常用大雁代表書信、思鄉(xiāng)懷人,如樂府詩《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蓖鯙场洞伪惫躺较隆罚骸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崩钋逭铡兑患裘贰罚骸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為什么要用大雁代表書信、思鄉(xiāng)懷人呢?這源于一個典故,《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后來漢使者對匈奴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腳上系有帛書,帛書上寫著蘇武在匈奴何處,這樣,匈奴單于才放蘇武回到漢朝。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要飛到南方過冬,因為這個習(xí)性,在交通和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期望通過大雁來傳送書信。隨著《蘇武傳》中“鴻雁傳書”故事的流傳,越來越多的詩人在詩詞中用大雁象征書信,表達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大雁也就稱為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了。
在古典詩詞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著相對固定的意義,即使是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場合卻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但是我們也能從這些意象中發(fā)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如:
元稹《離思》(其四):“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边@首詩是作者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詩中的“滄海”和“巫山”都是滲透著詩人情感的特殊意象,“滄海”一句是從《孟子·盡心》中“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滄海深廣無邊,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圣人學(xué)識廣博,使其他人自慚形穢,不敢說話。“巫山”出自宋玉《高唐賦》,賦中記述楚襄王游于高唐之臺,見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女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巫山”之云美妙絕倫,乃神女所化,天下任何地方的云都無法與之相比。“滄?!敝汀拔咨健敝贫际鞘篱g最美好的無與倫比的事物,詩人在這里借“滄?!焙汀拔咨健眮肀戆鬃约簩ν銎薜母星?,除了亡妻之外,世上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皽婧!焙汀拔咨健币渤蔀榘娙松钌類矍榈脑姼枰庀?。
曹操也曾在詩中寫到過大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保ā恫匠鱿拈T行·觀滄?!罚┰娭袑懥舜蠛K▌邮?、波濤翻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勢,這里的“滄?!迸c元稹筆下的“滄?!币庀蟛煌?,曹操筆下那廣闊無邊、涵蓋日月星辰的“滄?!笔且淮鷹n雄曹操自己博大的政治胸襟的寫照。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就曾把帝王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容量進行類比,文中寫道:“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辈懿倏峙乱彩鞘艿角叭藛l(fā),才創(chuàng)造出吞吐日月星辰的“滄?!币庀蟀伞?div style="height:15px;">
在古典詩詞中很多意象都包含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蘊就不可能真正讀懂詩詞,因此,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就不能只停留在詩歌中意象描寫的表層,而應(yīng)該透過意象描寫的表層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在看到這類意象時,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由意象想到與它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由傳統(tǒng)文化底蘊想到詩人寄托其中的情感,找出詩詞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品味詩詞的意象之美。
三、把握詩詞意境的整體基調(diào),感悟意象的審美意蘊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藝術(shù)作品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藝術(shù)作品“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tǒng)一整體?!备袷剿睦韺W(xué)派認為:任何整體都是由各種要素或成分組成,但它決不等于構(gòu)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這是因為任何整體都是經(jīng)由知覺活動組織成的經(jīng)驗中的整體,由于知覺活動的積極組織,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構(gòu)成它的“部分”意義之和。也正因為如此,“部分”不能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zhì)卻對“部分”的性質(zhì)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在欣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詩詞的意境也是一個整體。“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jié)晶品”,在一首詩中常常有幾個意象,詩人通過創(chuàng)造一組意象群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許多意象共同組成了詩歌的意境,但詩歌意境的整體基調(diào)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遠遠大于這些意象之和。在這個意境整體中,各個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構(gòu)建了詩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經(jīng)形成,又對構(gòu)成它的每個意象產(chǎn)生重大影響。正因為整體對部分的重要影響和各部分之間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個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境中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意蘊。下面是兩首詩中的芙蓉(即荷花)意象。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div style="height:15px;">
《涉江采芙蓉》寫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開的芙蓉(即荷花)艷麗芬芳,不辭辛苦地去采摘準(zhǔn)備送給日思夜想的妻子,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遠在萬里之外,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獨自欣賞了。長路漫漫,歸期渺茫,游子只能常年憂傷。詩中出現(xiàn)了幾個意象: “芙蓉”、“芳草”、“舊鄉(xiāng)”、“長路”和 “游子”。夏日盛開的芙蓉花本來是鮮艷美麗的,單從色彩、形狀、氣味等感觀印象看,給人的感覺應(yīng)該是愉悅的,且讓我們聯(lián)系詩中其他幾個意象來看看:詩中的觀察主體是“游子”,“游子”是“憂傷以終老”的,“舊鄉(xiāng)”是遙遠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長曲折的,“草”在古詩中常用來代指離別之情,《楚辭·招隱士》中就寫道:“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保ㄋ危┓吨傺驮凇短K幕遮》中也寫道:“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睆钠渌麕讉€意象看,整首詩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雖然芙蓉花給人的感觀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悅的(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準(zhǔn)備送給心愛的人),可是由于整體對部分的重要影響,它也打上了憂傷的基調(diào),成為“游子”懷鄉(xiāng)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變成了一個憂傷清美的詩歌意象。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描寫了西湖六月荷花盛開的美麗風(fēng)光,六月的杭州已是炎炎夏日,但清晨應(yīng)該還很涼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面的凈慈寺一帶,由于地處山水之間,自然有陣陣涼意。這天清早,詩人走出凈慈寺送好朋友林子方離去,路過西湖邊,微風(fēng)陣陣、空氣清新,眼前的景色更是令詩人驚喜贊嘆: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迎風(fēng)招展,一直鋪展到天邊,在朝陽的映照下,荷葉更加翠綠,荷花更加嬌艷,真是美不勝收!詩中寫到幾個意象:“西湖”、“天”、“蓮葉”、“荷花”,這里的“西湖”是夏日六月清早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面寬闊、荷花盛開;這里的“天”是一個晴朗的夏日清晨的天空,沒有陰云密布,也沒有日中時的酷熱和囂塵,湛藍的天空與碧綠的湖水相接,天水相連,構(gòu)成了從天到地的宏大畫面;這里的“蓮葉”是碧綠的、茂盛的、生機勃勃的,一直生長到天水相連的天邊;這里的“荷花”是粉紅的、嬌艷的、在朝陽映射下更顯得明艷照人。詩人置身其中,滿心歡喜,他面對著眼前美景,情不自禁地贊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边@夏日的西湖美景確實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季節(jié)啊!開闊的湖面,開闊的天空,碧綠無窮的蓮葉,紅艷美麗的荷花,明媚的陽光,構(gòu)成一幅色彩艷麗、生機勃勃、壯闊無邊的夏日西湖荷花圖,整首詩的基調(diào)是明朗艷麗的,和詩中的其他幾個意象一樣,詩中的荷花意象也打上了明朗艷麗的主基調(diào),經(jīng)過了觀賞者——作者的心靈創(chuàng)造,帶著欣賞者的愉悅,展現(xiàn)著它別樣紅的嬌艷美麗,生機勃勃,一直盛開到天邊。
同樣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審美韻味:前者是清美的,后者是明艷的;前者是孤單落寞的,后者是熱鬧而充滿生機的;前者是憂傷的,后者是喜悅的。與前一個荷花意象相呼應(yīng)的意象是憂傷的“游子”,遙遠的“舊鄉(xiāng)”,漫長的“道路”,離別的“芳草”;與后一個荷花意象相呼應(yīng)的意象是清澈開闊的“西湖”、湛藍空闊的“天”、碧綠茂盛、一直生長到天邊的“蓮葉”。兩首詩意境的整體基調(diào)一憂傷,一明艷。
意象是古典詩詞的靈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詩詞的獨特之處。情感意蘊、文化意蘊和審美意蘊共同組成了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象”外之“意”,當(dāng)我們讀到古典詩詞時,只有開啟想象之門,才能走進那虛幻的詩歌藝術(shù)空間,觸摸到詩人情感跳動的脈搏,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獨特的審美意蘊。
【附:古典詩詞意象分類】
一、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1. 楊柳。它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tài)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迸c“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xué)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薄伴L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xiàn)。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guān)系。南朝文學(xué)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xiàn)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fēng)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本圃谂沤獬罹w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xiāng)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碧貏e是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睆牧己玫淖T赋霭l(fā),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jié)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莼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dāng)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fēng)起,思家鄉(xiāng)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xiāng),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成語。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xiāng)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莼鱸鄉(xiāng)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笔苟嗌偃藶⑾滤监l(xiāng)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鼻迦怂午断仓苋A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lián)v衣,風(fēng)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xiāng)主題的傳統(tǒng)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痹诵煸偎肌峨p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倍家晕嗤┤~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卑褌?、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眲⒂礤a《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崩铎稀独颂陨场罚骸傲魉浠ù喝ヒ玻焐先碎g?!崩铎稀队菝廊恕罚骸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鼻赜^《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碧拼鸥Α兜歉摺罚骸帮L(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壁w嘏《憶山陽》:“可憐時節(jié)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div style="height:15px;">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卑拙右住杜眯小罚骸捌溟g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彼未赜^《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钡鹊?,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