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情感·元稹人生】曾經滄海難為水......
曾經滄海難為水......
——讀《離思》看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一帶)人。幼年喪父,家境比較貧困,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明經及第。唐憲宗元和初,應制策第一,任左拾遺,歷監(jiān)察御史等職。曾因劾奏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嚴礪等人的不法行為,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他遭到這次打擊后,轉與宦官和權貴妥協(xié),并通過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薦,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調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時,任武昌軍節(jié)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學主張與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精神,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寫過一些《樂府古題》和《新題樂府》,借用樂府的體裁,自出新意,借以“諷當時之事,以貽后代之人”。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其中也有諷刺現(xiàn)實的,稱作“古諷”、“律諷”。此外,他還寫過不少古今體艷詩和悼亡詩,言淺情深,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在當時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
【一】一顆癡心——
先解讀元稹的《譴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家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高門富貴之家最疼愛的小女兒自從嫁給我這個貧困的文人,處處都表現(xiàn)得可愛乖巧??匆娢乙路伪。头涞购D的想找點衣料給我縫制衣服。見朋友來了,還拔掉自己頭上的最心愛的金簪子,換錢給我們買酒喝。因為家里貧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飯吃,連長長粗糙的豆葉你也放在口中還覺得甘甜。你總是仰望著古槐樹,盼望著它能多掉下幾片葉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F(xiàn)在我終于出人頭地做了大官,俸錢都過十萬了??赡銋s已經離去,我沒有機會報答你,我只有給你燒些紙錢奠祭你……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尤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從前和你開玩笑,你說的那些死后的事,現(xiàn)在都一一應驗,擺在我面前了。你的衣服我已經按你說的施舍給了別人,可是你常用的針線盒,我還保存著。但自己不忍打開看,怕自己傷心。我因為想著過去和你的情誼,對曾服侍過你的婢仆也都特別憐惜。我過去苦于沒有多的錢交給你,讓你過得更好,現(xiàn)在有了錢,你卻不在了,我夢里便時常出現(xiàn)送錢給你的情景。這樣的疼痛思念,大概是喪妻之人都難免的吧?哎!貧賤的夫妻總是不能如意,不能讓自己心愛的人過得更加幸?!?div style="height:15px;">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div style="height:15px;">
閑坐著想你,為你傷悲也為自己傷悲。我已經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沒多長時間了。晉朝的鄧攸沒有兒子,他知道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樣……潘岳喪妻后寫了三首《悼亡》詩,也換不回來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詩篇其實都不過是多余的,因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樣……我死后會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卻什么都不知道了,還能期望什么呢?來生有緣再相見,再好好報答你,更是難以指望的呀!現(xiàn)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來報答你曾經為我受的苦……
情之深、愛之切、思之強、痛之烈,怎么能不令人動容? 讀了這三首元稹寫給自己已故愛妻的詩后非常感動,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樣的女子呢?怎么有這么大的魅力讓元稹如此這般的想她?……“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這樣的女子,這樣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愛呢?“貧賤夫妻百事哀”說出了天下許多貧賤夫妻的共同心聲,“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笨上н@樣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卻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難怪元稹如此悲傷地思戀她……全詩可謂言淺意深,如平常的語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說心里話,敘述自己思念的心聲。沒有強烈的抒情,但正是這種平淡的述說心聲卻更加感人致深,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可以斷定這三首《譴悲懷》不是同一時間寫出來的,一、二首應該所作時間較早,而最后一首則時間較晚。不知道元稹作了多少首悼念懷念妻子的詩,但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首。元稹大概是古人寫給妻子詩歌最多的一位詩人了,他的許多詩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梢韵胂?,元稹的后半生都在懷念著自己的妻子。
我有幸知道元稹愛妻的名字叫韋叢,比元稹小四歲,二十歲和元稹結婚,二十七歲時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寫給她的詩篇除了這最著名的《譴悲懷三首》,還有《離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雜憶五首》等等,可以說篇篇都感人至深。我們從這些詩篇里可以想象韋叢是一個賢淑美麗的女人,還可以知道元稹是一個癡情感恩的男人。
由于元稹寫給愛妻的詩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這里一一注解再多發(fā)感慨了……但《離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一定要再多說說,可以說這首是元稹寫出的最著名的名詩之一。這首名詩我早年就讀過,但當時沒有讀懂,因為不知道是寫給誰的?寫的是什么?以為和李商隱的數(shù)首無題詩一樣高深晦澀難懂不知所云。但后來讀到元稹寫給愛妻的許多詩篇,才知道這首詩是寫給他已故愛妻韋叢的,忽然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確是實在難得的好詩。這是對愛人的最高贊美與最深的深情思念和懷念,這首詩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給予人無限的想象力。
《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苯洑v過大海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云雨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云雨了。雖常在花叢里穿行,我卻沒有心思欣賞花朵,一半是因為自己專心于品德學問的修養(yǎng),一半是因為心里只有你……這首詩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釋是說。癡迷在愛你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夢幻里,我就不會再對其它女人感興趣。愛你沒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沒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沒心思去愛,因為心里只有一個你……
如果韋叢有幸讀到這首詩。我想她一定會幸福的流下眼淚,可惜元稹寫給她的這些詩,她卻不能再讀到,只有感動千百年來有幸讀到讀懂它的人了……
因為一直喜歡元稹這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所以早就想寫一篇關于他和他的詩文的作品,盡管除了詩句,我對這位詩人不甚了解。
最近動筆前,先查了些資料,結果頗為寒心,沒想到評論元稹的諸多文章都指出其人格鄙夷、道德低下:為人結權納貴,遇事口是心非,恃才呼朋喚醉,縱情義寡淫霏……本不忍信,“然而無風不起浪”,何況“三人也成虎”。
一度想放棄計劃,不過靜下心來,反倒覺得:人怎么活,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尤其古人;我們就算穿越時空嗅到了唐代文人的一點點真實的東西,也應該在他存在著的遺作里,那么說到元稹,他實際留給后人的最貴重的財富,并非那些傳聞逸事,而是他的文風、詩意,特別是那句橫亙千古的“曾經滄海難為水”。同時我也在想,元稹一生最好的朋友是白居易,白氏也把元稹作為自己最知心的朋友(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么后世人對白居易那樣崇敬,卻對元稹如此苛刻?。热贿@樣,我又聯(lián)想起中國人自出生起就嫉妒人的性格,尤其是看到元稹為妻子所寫的那些真摯的詩篇后,面對自己丑惡的生活(二奶,多奶),這樣千方百計地貶低他,就一目了然了。中國人自古就是這樣,最喜歡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并且市場極為龐大,時至今日,世風日下,每個城市都有花街柳巷之處,不足為奇。對于今時今日的男人,逢場作戲也好,薄情寡性也罷,都不予評說,誰讓他們生就生在一個充溢著誘惑的時代呢。所以,我對這些故意貶低元稹的垃圾濫文,向來是看不上眼的。這里向你展示一個真實的元稹……
【二】兩行千古名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边@兩句詩出自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后兩句為“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div style="height:15px;">
全詩的意思是:經歷過大海的廣闊無邊,不會再被別的水所吸引,經歷過巫山的云雨纏綿,別處的景致就不稱之為云雨了……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化爭艷,一半是因為篤佛修道,一半是因為忘不了你……一句“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人道出了對女色了無眷戀的懶散心境,因為與逝去妻子之情有如滄海之水、巫山之云,已經達到精神、肉體之極至。所以其妻離去,讓他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感覺。才有了那句“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摯誠的情感,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亡妻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蛻變而成。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北扔鳌坝斡谑ト酥T”,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并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云峰,下臨長江,云蒸霞蔚。據(jù)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于天,下入于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滄?!薄ⅰ拔咨健保鞘篱g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巫山”,對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云”,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于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里為什么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里的“修道”,應理解為專心于品德學問的修養(yǎng)。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
元稹的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盡懷念悼亡之情,“滄?!薄ⅰ拔自啤痹~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兩句的“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張弛自如、變化有秩,形成了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
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chuàng)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尤其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倍?,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不但是元稹詩作中的顛峰佳句,縱觀唐詩宋詞,詠情之作可望其項背者也少之又少。
【三】三重哲學價值——
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除了給人以美感,更要引起人們理性上的思考,從這個角度,拋開元詩怡情的初衷,從哲學層面,它也會給我們一定的價值取向:
首先,“曾經滄海難為水”告訴我們一個“經滄?!?、“難為水”的道理,需要指出,這并非是元稹首創(chuàng),早在戰(zhàn)國時期,大思想家孟子便有“觀于海者難為水”的觀點,元稹只是化用其文,不過更通順,也更通俗。
句意為:曾經到過大海見過海水,覺得其它的水就難說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沒有如此奇美的云了。海水深廣而洶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見絀。宋玉《高唐賦》云,巫山之云為神女所化,“上屬于天,下見于淵,珍怪奇緯,不可稱論”;陸游《入蜀記》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比绱酥?,別處的云與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半y為”“不是”,顯然是夸張說法,但“滄?!薄ⅰ拔咨健钡男蜗鬄樗兄睿浦兄?,各為世間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經歷過、觀賞過的人,對其它的水與云,確實很難看上眼了。詩人“索物以托情”,語近思遠,風情宛然,強調了抒情對象的無與倫比,表達了對亡妻韋惠叢的無限仰慕及忠貞不二的愛情,從而既表明心跡,又告慰亡妻。孟子兩句,一為“難為水”,一為“難為言”,元詩一為“難為水”,一為“不是云”,不僅出新,用詞也善變化。
與此類似的觀點還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笨梢娢覀兊奈幕杏羞@樣的觀點,經歷了大的場面,眼界就得以開闊,便不會把平常的一些事物放在心上。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經歷著的一件件小事,可以喻之為“水”,我們的目標、理想,則是憧憬中的“滄?!薄罾?,多數(shù)人所希望的,是達成目標,實現(xiàn)理想,但現(xiàn)實中實際做的,卻往往是被各種“水”一樣的小事所羈絆?
如果這樣,當我們?yōu)榇丝鄲?,或者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換一種方式,換一種心態(tài)的存在?——如果你不愿意被生活改變,那就搶先改變生活。
其次,是關于“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反面意見,即“經歷了滄海就真的難為水了嗎?”,這與“寧為雞頭,莫為鳳尾”或者“寧為鳳尾,莫為雞頭”的辨思有些類似。人們所重視的,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結果?是為了生活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生活?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泰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闭f的是泰山并不因為山石大小不同就選擇大石頭丟棄小石頭,一律收之,所以才高大峻拔;長江大海并不剔除小河匯入的水量,一概納之,所以才浩大豐瀚。我想,連滄海本身都不自大,僅僅見過滄海的人有何資格不屑旁觀呢?
最后,是對于“?!焙汀八钡谋容^,固然,水是海的基礎,但海的內涵卻遠遠厚重于水,這就像做人一樣,當本來的覆蓋了將來的,人就成長了。
海與水有一致性,故而水有成為一部分海的可能,海有還原為一部分水的時候,這個反復的過程就叫做周而復始。
生活中的那么多事情,都是這樣,我們都是在滿足中遺憾,或者在遺憾中滿足,不論你在人群中是微不足道的水分子還是舉足輕重的橫瀾滄海,你都有轉化的趨勢或者轉變的可能。而自己想把自己固定在什么位置上,對于個人而言也只能權衡,無法把握?!聊ヒ痪溆幸馑嫉拿园桑骸笆澜缟蠜]有任何歡樂不伴隨憂郁,沒有任何和平不連接糾紛,沒有任何愛情不埋下猜疑,沒有任何安寧不隱伏恐懼,沒有任何滿足不帶有缺陷,沒有任何榮譽不留下恥辱……”(德國格里美斯豪森《癡兒西木傳》)
以上三個論點從純文學角度非常牽強,但是我一貫主張——“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在文學以外感染人!”
【四】四層情感透視
重新回到詩句本身,元稹的這首《離思》是對愛的一種道白,通過詩句所表達出來的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對愛人的忠貞不渝,正是這首詩千古所流之“芳”。
第一,名句告訴人們找到真愛時的一種感覺:仿佛經歷了滄海一般,感覺之強烈、印象之深刻,前所未有,后繼乏人。
作者以“滄?!?、“巫云”為喻,借滄海之深廣,喻愛情之凝重,借巫云之纏綿,喻愛人之嬌艷;這并非是詩人借題發(fā)揮,實乃是真情實感。這從元稹的《離思五首》之外,仍有證明,比如,元稹為亡妻韋叢先后作過的悼亡詩還有《譴悲懷三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等,字里行間既有睹物思人的“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又有深沉悲悼的“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既有觸景傷情的“自言并食尋常事,惟念山深驛路長?!?,又有顧影自憐的“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薄瓘倪@些文字中,足見詩人的情之深、愛之切、思之強、痛之烈。
第二,名句告訴人們找到真愛后的一種態(tài)度:難以再有其它的情感可以取而代之,這是一種承諾,更是一份責任!
詩的后兩句,詩人因為這種情結,而“懶回顧”于“花叢”,甚至以“修道”的方式尋求解脫。后人有的評價元稹是矯揉造作虛情假意,并據(jù)此二句論述其“夫風情固傷雅道;悼亡而曰‘半緣君’,亦可見其性情之薄矣。”(清·秦朝紓《消寒詩話》)——實際上是沒有完全了解到詩人的苦衷。
實際詩人那“修道”(專心于品德學問的修養(yǎng))的選擇,實在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時候的一種情感上的選擇,即不再選擇!這里可以引證一條關于元稹的典故,說的是元稹喪妻之后,欲為其保媒續(xù)弦者絡繹不絕,元稹一一拒絕,最終為表明心志,才在書房橫書“曾經滄海難為水”,以此謝絕各方友朋的好意?!@也是此詩來歷的一種說法。
第三,有關元稹為人的批評很多,仿佛是說元稹其人修養(yǎng)與其文境界相距迥異,相差甚遠。但我始終覺得,一個人的文風,不會與他的處世出格太遠,正所謂文如其人之說。不管在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如何,起碼從文章里,我們可以看到元稹內心深處的一片荒涼。
從元稹之作《鶯鶯傳》來看,有張生之原型即為元稹本人之說。歷史上關于元稹花紅柳綠的傳聞也實在不少,比如雙文就是元稹眾多情人中比較出名的一個。拋開古代文壇才子風流、紅袖添香的典故不談,從人對感情的態(tài)度而言,也許有的人就是那樣,一生中可能對一千個人情深,但無論如何,卻只能對一個人情真。
在成都東關門外錦江河畔有一望江樓,關于此樓有一上聯(lián)“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绷碛幸粯牵嗡拼常鄠?,為紀念唐朝名妓薛濤在此把酒送別才子元稹所造。這里略略介紹一下:
元和四年,元稹31歲,薛濤42歲,比元稹整整大了十一歲,但由于她天生一副細膩白皙的容貌,再加上懂得恰到好處的化妝與修飾,仍然是一位風韻不減當年的美人兒。憑著薛濤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卓越的才情,一經交往,便使元稹這位
京都清貴陷入了粉紅色的溫柔鄉(xiāng)里。正逢元稹新喪妻不久,二人賦詩吟唱,相互愛戀。就在他們第一次傾談時,薛濤突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激情,她暗暗告訴自己,這個男人就是她夢寐以求的人!于是一切都顧不上了,滿腔積郁已久的熱情,一股腦地奔泄出來,兩人同時融化在愛的熱流中。
薛濤雖為風塵女子,但她屬于那種賣藝不賣身的高級詩妓,周旋于蜂蝶中,卻一直潔身自好。而這次一切都不同了,與元稹見面的當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心愛的人;第二天清早起來,還真情所致地作了一首“池上雙鳥”詩: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這儼然就是一個柔情萬種的小妻子,在向丈夫訴說對生活的向往,奏響追求摯情的心曲。雖然曾有不少人得到過薛濤的粉紅詩箋,但誰也沒能像元稹這樣真正享受到她內心深處的戀情。對此,多情公子元稹也盡能領略,深為薛濤那綺麗的情意而沉醉,從他留下的一首詩就記載了這樣的情事:
詩篇調態(tài)人皆有,細膩風光我獨知;
月夜詠花憐暗淡,雨期題柳為歌欹。
薛濤雖是受托與元稹交往,可倆人卻結下了一段真情。然而畢竟是萍水相緣,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務,離開成都返回
京都時,兩人不得不揮淚分手。到這時為止,他們已在一起度過了一年如膠似漆的親密時日。元和五年,元稹赴江陵任職,兩人便遠隔千里。
薛濤雖然日日周旋于華堂綺筵與燈紅酒綠之中,但是誰又知道她內心深處的感受卻與現(xiàn)實生活有天地之別。她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與竹林七賢共醉,與娥皇、女英同悲,把一腔幽怨寄托于蒼茫的遠古。落寞與凄苦緊緊包圍著她,她有她的情、她的愛,她把所有的情思都寄托在遠隔千里之外的元稹身上。她幻想著某遭一日元稹來迎娶她,她擁有一顆牽腸掛肚的心,自己獨守空閨等待著他的驀然歸來,于是她寫給元稹《贈遠》兩首:
贈遠二首
薛濤
擾弱新蒲葉又齊,春深花發(fā)塞前溪。
知君未轉秦關騎,月照千門掩袖啼。
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
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
元稹頗解風情,對薛濤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稱奇,收到薛濤詩后,即托人捎來一首七律給薛濤:
錦江滑膩峨嵋秀,生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似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
別后相思隔煙水,葛蒲花發(fā)五云高。
詩中直抒相思心意,把所有美譽贈予薛濤,將此女捧到極高位置,再理智的女人沉醉于此詩中估計也要柔腸寸斷了。可見他對成都那一年的纏綿歲月還是頗寄真情的(唐文宗太和五年元稹死后,薛濤在望江樓得知消息也殉情而死)。
能與元稹相比或者成就超越元稹的詩人大有人在,但是在寫情方面,可以堪比的也只有蘇軾、陸游、李煜等寥寥幾人,其中蘇軾的《江城子》、李煜的《虞美人》以及陸游和愛侶唐婉一唱一和的《釵頭鳳》,都堪稱觀而落淚、聞而動容的千古絕唱。在這里有必要列舉一下陸游、唐婉二人的傾情之作《釵頭鳳》:
◆釵 頭 鳳◆ ◇釵 頭 鳳 ◇
【陸 游】 〖 唐 婉〗
紅酥手, 世情薄,
黃藤酒, 人情惡,
滿城春色宮墻柳?! ?nbsp; 雨送黃昏花易落。
東風惡, 曉風干,
歡情薄, 淚痕殘,
一杯愁緒, 欲箋心事,
幾年離索?! ?nbsp; 獨語斜闌。
錯!錯!錯! 難!難!難!
春如舊, 人成各,
人空瘦, 今非昨,
淚痕紅悒鮫綃透?! ?nbsp; 病魂常似秋千索。
桃花落, 角聲寒,
閑池閣, 夜闌珊,
山盟雖在, 怕人尋問,
錦書難托?! ?nbsp; 咽淚裝歡。
莫!莫!莫! 瞞!瞞!瞞!
相傳,陸游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緣淺的這一對戀人在分別又娶和再嫁之后,竟在紹興二十年,于城南禹跡寺的沈園意外邂逅,陸游“悵然久之”,于沈園內壁上題一首《釵頭鳳》,滄然而別。唐婉讀此詞后,和其詞,不久即郁悶愁怨而死。
比元稹更甚,陸游與唐婉二人可謂先經生離,后歷死別,因此愈發(fā)郁悶終生,直到陸游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一歲時候,還先后三次到沈園憑欄悼念唐婉,詩作多多,不于細表。
從這些詩人詞人身上,不難看出他們與元稹有著一樣的“滄海情結”。
第四,元稹的這首詩在愛情詩里不是最早的,卻是最深刻的,對今天的我們仍有著不減的魅力。
在一切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在人與人特別是男人和女人都獨立地依附于他人的時候,為了愛而愛是多么難能可貴!——也許很少有人真的做到,但是絕對有人真的憧憬,于是我們最終在文學作品中尋求到這份堅定與執(zhí)著的時候,我們在幾千年后幾萬里外都能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畢竟我們知道,愛情有她最純潔的一面,哪怕是曾經。
有關元稹詩句及其引發(fā)的索思,到此也該停筆了,有的感覺是寫不出的,也有的感覺是寫不完的,只能簡簡單單的抒發(fā)一點內心被撞擊時的感動——“斯人化雨長眠,逢緣鑒賜詩篇;靈犀但通一點,笑看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