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千百年來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一些著名的好詩詞總是傳唱不衰,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息,毫不因時間的推移而略減她的魅力,無論什么樣的環(huán)境都能繁衍它的生命.她輕靈而不浮燥,凝煉而不呆滯。當然,詩詞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經歷和思想,它需要知識的積累,技巧的訓練,更不能缺少激情和靈感,要用個性顯示共性,在現實中追求浪漫,要善于發(fā)現那些隱藏在平常事物中的亮點,令人驚心動魄的大事固然要寫,那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要寫,因前者少而后者多,生活中有的平凡小事會引發(fā)我們的特殊情感,產生美妙的聯想。因此,隨時記下一些腦海中突然冒出來的語句是非常必要的,它對我們創(chuàng)作詩詞大有好處,有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和言辭最能感動人。能夠打動人和感染人的詩詞,它必須語言精練,文筆優(yōu)美。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作為基礎,對大量的素材加以提煉,用恰到好處而又傳神的詞句來表述它,杜絕廢話,反復推敲,象蜜蜂采蜜一樣從千百朵鮮花中采下那一點點沁人心脾的甜蜜獻給讀者。用運想象和夸張的手段,營造一個完整的、典型的、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以此感動讀者,讓人產生共鳴。因此和寫其它文學作品一樣,要寫好傳統詩詞需要扎實的文學根底和豐富的生活積累,要關心時事,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要有感而發(fā),不能為了寫詩而寫詩,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怎樣才能寫出好的詩詞來呢?這是一個大題目,三天三晚也說不完,我們追求一輩子,鉆研一輩子也鉆不透,也許我以后有時間還要寫一篇長一點的專著,現在我只能說先和大家談談我近幾年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體會,與在坐各位共同探討一下。
1、精雕細刻:
要寫好傳統詩詞,首先要花得起時間去精雕細刻,要用一顆熱愛藝術、追求完美、高度負責的心去創(chuàng)造甘美的精神糧食去奉獻給讀者,決不能只圖數量粗制濫造。假如我們將粗制濫造的作品推向社會,即使著述等身,作品汗牛充棟又有何用?只不過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讀者的時間而己,于己于人均無補益!要寫好詩,首先要有一顆想寫出好詩的心,端正態(tài)度,精雕細刻。唐朝詩人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鸥υ娫唬骸缴云У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磸屯魄枚擦吮渴汤身n愈的駕,幸虧韓愈是大文人,又愛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給他定下有聲有色的‘敲’字。有人自我吹噓說他一天能寫很多首詩,甚至一個鐘頭可寫幾首,但其作品如果味同嚼蠟、無人愛讀寫出來又有什么意義?還不如精雕細刻,用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反復推敲寫出一首好的作品來! 魯迅先生曾謙虛地講:別人文思如泉涌,而他的是象擠牛奶一樣一點點擠出來的。也許實際情況相差不多,但那些文思如泉者涌出來的是水,而先生擠出來的是營養(yǎng)豐富、味道甘美的牛奶。我寫詩也是慢慢‘擠’出來的。所謂慢工出細活,我只希望這輩子能精雕細刻一首好詩出來,不但在我生前有人讀,而且百年之后還有人品味,甚至只要有一句話能流傳于世,我就心滿意足了。
2、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大凡愛好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想寫出好作品的,但好詩不是你想寫就寫得出來的,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在詩的王國里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寫出來的詩篇璀燦奪目,就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文學根底作為基礎,這就是杜甫所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你想,要是杜甫沒有行萬里路的閱歷,他怎么能寫出“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那樣的句子來呢?要是他沒有到過岳陽,站在岳陽樓上看過,他怎么能寫出“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樣的句子來呢?他要沒有真正“暮投石豪村”,怎么能看到“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去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悲慘的一幕呢?詩人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還要獨具慧眼,細心觀察,要有一顆愛人類——自己的同類的心,仁慈的心,一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心才能寫出讓人千古傳誦的好詩,才能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边@樣的好詩,沒有哪一個好詩人不是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的,詩仙李白就自稱“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五岳尋仙不畏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我相信他一定是身歷其境才能寫出“南岳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這樣具有永久魅力的句子。沒有豐富的閱歷,干擠是擠不出來的,另外你有豐富的閱歷,你看了、想了,但你沒有深厚的文學根底,你也寫不出來,你心里有,但說不出,就像啞巴一樣,心里想說就是說不出來,干著急,你沒讀多少書,你沒有學問,沒有豐富的語匯,你怎么遣詞造句呢?就像你想打勝仗,可是你手下沒有兵、沒有將,你派誰去打?你要有兵,而且要有精兵良將,你要想表達高雅的意境,可是你只會說幾句村言俚語,怎么行呢?傳統詩詞,需要我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也就是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胡適其實都是在十三四歲以前就讀熟了諸子百家,四書五經的,毛澤東也是如此,所以他們不但能寫出好文章、寫出好詩,而且你要他不寫還不行,一有感觸,詩興就來了。
3、立意高雅:
創(chuàng)作詩歌,首先要立意,意境是詩歌的靈魂,立意高雅在給人以一種藝術賞受的同時,給人以啟發(fā)、給人以教育,如果立意低下粗俗,毫無意義,則污人耳目,使人惡心,據說有一縣令,略通文墨,會吟幾句詩,有次縣內遭水災,他在河邊看到一具少女的尸體漂過來,便吟詩一首:“二八誰家女,漂來寄岸蘆,鳥窺眉間翠,魚弄口旁朱”詩中不見一點同情之心,只有低級趣味,充分反映了作者低下、卑劣的心態(tài)。而立意高雅的詩歌她所體現詩人的靈魂也是高尚的,是詩人的高尚思想感情與所寫對象溶為一體的一種藝術產品。意境分有我與無我兩種境界,一首好的詩歌無論用了哪種境界都是可以感人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所描之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達到物我難分。抒情寫景其方法也不外乎如下手法,一是景中抒情,一是情中寫景,前者如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將一個寂寞荒涼,蕭森寒冷的場面渲染得無以復加,使人一看便生蒼涼感,最后一句如畫龍點晴。后者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白云、紅葉、山路、人家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圖畫,順著這條山路望上去,在白云飄緲的地方,幾椽屋瓦若隱若現,讓人頓生向往之心。但這兩句只是襯托,著重點在后兩句,在夕陽照耀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紅錦,如鋪晚霞,比江南二月的花朵還要鮮紅艷麗,以致詩人停車而望,陶然忘歸,將自身也融入了這奇妙的大自然中,但詩人沒有象其他文人那種悲秋蒼涼之感,而是通過熱烈蓬勃的景象借以抒發(fā)豪爽樂觀的精神,一股豁達俊拔之氣流于筆底,帶情寫景,立意超群,突出了詩人的氣質和胸襟。
4、情感充沛:
情感是詩歌的源泉與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它都包含著作者的感情,詩歌更是如此,短短的幾十個字透露著作者的觀點和愛憎,包含著作者充沛的感情。我們在賞析作品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隨著詩的意境、形象而被其吸引和感染,和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看到慷慨激昂的篇章我們會熱血沸騰,看到行云流水的句子我們會擊節(jié)贊嘆,看到哀傷幽怨的語言我們會唏噓不已,看到描寫違背天理的文辭我們會切齒憤怒。所以,把握好情感的抒發(fā)在詩歌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與詩歌中所描繪的圖景有機地結合,達到一種讓人產生共鳴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聽說官軍打了勝仗那種歡喜欲狂的感情溢于言表,立刻傳給了讀者。 再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種國破家亡,孤身漂泊,貧病交加的悲愴景象躍然紙上,誰看了這首詩不為之動容呢?
5、理由充分:
詩歌不但要求包涵充沛的感情能感染讀者,要求描繪的景觀能讓人看了如身臨其境,與作者分賞人間的美景,而且要求觀點鮮明說理充分,故時人論詩有“情勝、景勝、理勝”之說。詩歌需要形象思維,夸張浪漫,亦需要說理透澈,許多的說理詩句成了至理名言或成語,它寓理于情,寓理于景,寓理于生活“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是孟郊的名句,他把一個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及母恩永遠報達不盡的道理用十個字表達得淋漓盡致?!帮埨镉猩承杓毥?,水中無骨莫橫吞”是懸掛于江西鉛山峰頂寺的一副楹聯,它用生活中極平常的事件——吃飯,喝水為主體而進行演譯,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迪。用詩歌說理,除了要有豐富的情感還需具備形象生動的描繪,不乏精練含蓄的語言。既要發(fā)議論講道理,又不能直白空洞,要耐人尋味,回甘悠遠,既創(chuàng)作了詩歌又闡明了道理。下面我給大家再舉幾例;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作者用運樹木參差,山花怒放,百鳥爭鳴的熱鬧世界與鎖在籠內的畫眉做對比,揭示了自由的可貴。杜甫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無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边@里杜工部借天寶年間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來諷刺唐玄宗的開疆殺伐。前四句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致勝。后四句寫如何節(jié)制武事,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于敘事中說明立國安邦不在于武而在于德,制服其首領就行了,對其人民不能多加傷害的深刻道理。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谶@首詩里,作者將景物與哲理巧妙地觸于一體,不露痕跡,使讀者不覺其說理而理自見,成為千古理趣的絕唱。
6、提升主題、深化內涵:
詩歌是一種情感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的文學載體,在表面意象之下覆蓋著深刻的含義,它表達著作者的思想,也就是作品的主題,就象衣必有領,褲必有頭一樣,寫作首先要把主題定位,方能下筆,通過形象的描寫,加強主題的力度。提升主題才能充分反映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生的理解。主題要與內容相統一,對主要材料的選擇角度要新,剪裁要大方得體,這有利于主題的發(fā)揮和表現。在一首作品中只有情緒、觀點和印象是不夠的,只簡單地說明主題也是不夠的,它要求提升、深化主題。主題最好不外露,要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不要太直白,讓人一覽無余。在歷代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述情感,在作品中賦予某種內涵。多讀前人的詩就可以明白深化詩歌內涵的特殊手法。下面我給大家舉個這方面的例子?!对绨l(fā)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边@首著名的七絕,不乏夸張和聯想,寫得行云流水,文彩飄逸,美輪美奐,且不加雕飾,隨心所欲,一氣呵成。普通讀者只要看到詩的表面,領會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爽快,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的愉悅心情和瑰麗多姿的三峽風光及順水行舟的通暢愜意融為了一體,明白了這些內涵,再回頭來品讀,味道更為濃厚。
7、標新立異
寫詩貴在一個新字,要在意境上和形式上都有創(chuàng)新,不要讓人看了覺得似曾相識。唐有棗強縣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李義府有詩曰:‘鏤月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在此詩前各加二字為詩曰:‘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鑒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后劉肅譏張為生吞活剝,狗尾續(xù)貂,遺笑文壇。詩人與詩匠的區(qū)別就在于詩人能創(chuàng)新,能獨辟蹊徑,自成一格,而不重復前人與當代人的作品,甚至不重復自己過去的作品。而詩匠則恰恰相反,他老是重復前人、今人或自己的過去。正如書法家寫字要求創(chuàng)新,要求自己有自己的面貌,而不重復前人的形式和內容。甚至要求不重復自己以前的作品,而要求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有新的面貌,新的內涵,而寫字匠則是一個模式復制幾十、上百甚至更多的作品,如過去號斗笠的或代人書寫對聯的就是寫字匠,他們不可能有所創(chuàng)新。好的詩人寫不同事物固然不必說了,就同一事物,也有他自己的觀點,有不同的寫法。
8、目光敏銳:
詩歌來自于生活,寫景也好,抒情也好,都離不開對事物的觀察,但這種觀察不等同于一般的認識,它要求詩人獨具慧眼,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此物聯想彼物,得出新的認識或獨到的見解,這樣寫景才有靈氣,抒情才有深度,才能與眾有別,不同凡響。如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我們現在有的朋友寫東西,未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和分析,就提起筆來、匆忙動手,結果粗俗的產品比較多而高雅的東西比較少,這是一種浮燥的表現,我們必須戒除這種現象。鍛煉觀察的能力,提高敏銳的目光,善于發(fā)現和攝取生活中的美,分析事物能夠高人一等,這是作為一個好詩人的基本要素。
9、捕捉靈感:
寫文章也好,寫詩也好,都需要靈感,這是我們在坐大多數人的共識,怎樣才能捕捉住瞬間產生而又稍縱即逝的靈感實在是一個問題,因為靈感不是一個隨叫隨應的仆人,也不是十月懷胎,只要到了期就瓜熟蒂落,它象一個精靈潛伏在血管里,既陌生又美麗,既迷人又難以捉摸,有時候蹦蹦跳跳野野蕩蕩就來了,你擋也擋不住,被它的魄力所迷惑,它能讓你酣暢淋漓,陶醉其中,流連忘返,讓你獲得心靈上的快感,使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但一不留神,它就溜走了,再也找不回來,所以每當這個(靈感誕生)時候我的辦法是趕快掏出紙筆將它記錄下來,不然一眨眼它就無影無蹤了。
10、語言精煉、準確、風趣:
詩歌語言要精練準確,這是人所共知的,不能羅羅嗦嗦,廢話連篇,要一語中的,(其它文學作品也是這樣要求的,更何況詩歌是文學中的精品。)律詩僅僅八句,而絕詩只有四句,前人對五律是這樣說的“四十賢人中,著一屠沽兒不得”意思是五律僅四十個字,中間一個差一點的字都容不得,而更何況七絕,五絕,字數更少的呢,就更要求一個字充分發(fā)揮一個字的作用,前面說了賈島,一個“推”字與“敲”字就“推敲”了很久,現在我們再說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此句中在選定“綠”字之前,考慮過“入”“過”“度”“滿”等字,推敲了很久才選定綠字,因那幾個字用于夏秋冬均可,而唯獨“綠”字乃春之專利,實乃傳神之筆。前人用字真是精煉準確到了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改一字也不行的程度!唐代大詩人杜甫,歷來被視為錘煉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對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濕”,因題于院壁,“濕”字為蝸涎所蝕,令后輩學人頗費心思,蘇軾用“潤”、黃庭堅用“老”、秦觀用“嫩”、佛印用“落”補缺,都不及“濕”字下得精確,詩人乃寫長安亂象,與色彩明快之“潤”“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見得就“老(色暗)”,此處“濕”正為詩眼。這里我還要特別提到的是,詩歌不但要語言精煉、準確,而且要能作到語言風趣就更好了。做人講究老實、本分。但寫文章、寫詩卻需要語言靈活,妙趣橫生,不扳著面孔說教,讓讀者在閱讀時覺得親和、溫暖、機智、幽默、如沐春風,讀后會心一笑,余味悠長,它能挖掘生活中的樂趣,啟迪心智,為讀者打開一扇快樂的窗口,為大眾調兌一杯清爽的甘露,宋代的楊萬里和蘇軾可稱得上是這方面的專家。請看楊萬里的作品《下橫山灘望金華山》“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將船尾做船頭。”《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欄?!睋f楊萬里一生寫了二萬多首詩,流傳下來的有四千多首,大都靈性十足,風趣恢諧,他用心但不費力,他的不費力正是其豐厚的生活根基所致。厚積薄發(fā)就是他的活水源頭。現在再看蘇軾的諧趣詩就更風趣幽默了。東坡 《洗兒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兒孫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說到這里,我順便再給大家說幾例諧趣詩,鄭板橋《贈偷兒》:“大風起兮月正昏,有勞君子到寒門。詩書腹內藏千卷,錢串床頭沒半文。出門休驚黃尾犬,越墻莫礙綠花盆。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往別村?!毙∈廊?nbsp; 《薄肉》:“薄薄批來淺淺鋪,廚頭娘子費工夫。等閑不敢開窗看,恐被風吹過太湖?!敝久骱蜕校骸按航胸垉贺埥写海犓浇性骄?。老僧也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最后說個清官的故事;南宋時,一人在河北三鴉鎮(zhèn)當官,因景況蕭條,每日只能吃藕度日,又不忍打擾百姓,作詩自嘲曰:“三年憔悴在三鴉,無米無錢怎養(yǎng)家。每日兩餐都是藕,看看口里出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