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yǎng)。施為似千鈞之弩,輕發(fā)者無宏功。磨練身心要像冶煉鋼鐵一樣反復陶冶,迫切渴望成功的人不會有高深的修養(yǎng);行事要像拉開千鈞的大弓般,找準時機后,再發(fā)射,隨便發(fā)射不會收到好的功效。
荊軻沉著刺秦王
戰(zhàn)國時,著名俠客荊軻帶著燕國的地圖和樊於期將軍的人頭去見秦王嬴政,想借獻圖之際刺殺秦王。和他隨行的還有勇士秦舞陽。秦舞陽也是少年就成名的勇士,十幾歲時就殺死過強盜,因此也是趙國人人皆知的勇士。當二人進入戒備森嚴的秦王宮殿,見到秦王時,秦舞陽便“色變振恐”,引起周圍大臣懷疑。而荊軻則異常鎮(zhèn)靜,他看著瑟瑟發(fā)抖的秦舞陽,對秦王說:“他是鄉(xiāng)下人,沒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闭f完將圖獻上……
荊軻才是當之無愧的大俠,他的鎮(zhèn)靜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在他眼里,威震天下的秦王和他的狼臣虎將“都是無名豎子”——沒什么了不得,他毫不恐懼。而秦舞陽號稱“勇士”,卻不能穩(wěn)住心氣,他所缺少的,就是鎮(zhèn)靜、沉穩(wěn)的心理素質。
那么,這種鎮(zhèn)靜的心理素質是不是天生的呢?是不是我們?nèi)绻形窇?、怯場的毛病就再也不能改變呢?不是的。勇敢的士兵不是天生就勇敢的,而是鍛煉出來的?div style="height:15px;">
康熙冷靜平叛亂
順治初年,東南沿海及兩廣、云貴是當時抗清斗爭的主要活動地區(qū),情況錯綜復雜,危及到清的統(tǒng)治。為了適應當時政治和軍事斗爭的需要,漢官名將吳三桂受命以平西王的身份鎮(zhèn)守云、貴,尚可喜以平南王的身份管理廣東,耿精忠以靖南王的身份統(tǒng)轄福建,當時,并稱“三藩”。
隨著時間的延長,三藩的勢力不斷增長,各自擁兵自重,形成了一股與中央抗衡的強大力量,與清廷的矛盾也更加尖銳??滴趸实墼谟H政之初,就把三藩同河務、漕運列為三件大事。他把解決三藩列為必須解決的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事,時刻思慮裁撤的時機與辦法。
雖然康熙帝早就有了撤藩的意向,但由于三藩實力強大,不便貿(mào)然采取行動,以防不測。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已經(jīng)看出朝廷意圖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上疏朝廷,請求歸老遼東。這為久思撤藩的康熙帝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滴醯垌標浦?,立即批準,并對他大加贊譽。尚可喜本來的意圖是自己回東北以保善終,讓兒子尚之信留鎮(zhèn)廣州,承襲自己的位置。但康熙認為撤藩必須徹底,不能留下后患,于是拒絕了他的要求。尚可喜無奈,只好服從了命令,開始準備遷移。
吳三桂得到尚可喜被撤藩的消息后,非常震驚。這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從京師派人馳書給吳三桂,要他依計而行。吳三桂經(jīng)過反復思忖,只好也上疏請求撤藩。但吳三桂認為自己勢力大,而且功勞多,朝廷不會撤去他的位置。與此同時,耿精忠也給朝廷上了一份撤藩奏疏。
康熙帝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準備一概批準奏疏。但對是否撤藩吳三桂,朝臣中產(chǎn)生了不同意見。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人贊成康熙帝的決策,大多數(shù)朝臣持反對意見,大學士圖海、索額圖等大臣擔心引發(fā)兵變,反對讓吳三桂撤藩。這個時候,康熙帝令議政王大臣會同戶、兵兩部討論,但始終沒能取得統(tǒng)一意見。而康熙早就考慮詳熟了,他明白三藩蓄謀已久,不早撤,必然養(yǎng)癰成患??滴醯哿ε疟娮h,正式做出撤藩的決定。
于是康熙帝下詔給吳三桂,在肯定他的巨大功績之后,便以吳三桂年事已高等允準了他的奏疏。他向吳三桂保證,撤藩后,可使吳三桂永保榮譽,共享太平之福。
但是,由于吳三桂申請撤藩并非出自真心實意,當撤藩的詔旨送到云南后,他震驚、失望,更氣惱。吳三桂立即與其黨羽密謀起兵,并開始為起兵做準備,調集人馬,斷絕郵傳,封鎖消息,暗令境內(nèi)只許入而不許出。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死云南巡撫朱國治,逼使云貴總督甘文焜自殺,同時扣留了康熙的使臣折爾肯等,正式起兵反清。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打起了為明王朝報仇雪恨的旗號。當吳三桂起兵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清廷上下為之震驚。
吳三桂的叛亂,早在康熙皇帝的意料之中。剛剛20歲的康熙,與久經(jīng)沙場的吳三桂對峙,初期不免有些緊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著手從容應對。
康熙帝首先殺死在京的吳三桂的兒子,以堅定削藩抗吳的決心。同時增派八旗精銳前往咽喉要地荊州固守,并通知廣州與福州,兩藩停撤,以孤立吳三桂,另一方面,將散布各地的原屬吳三桂的官員一律赦免,以利大局穩(wěn)定。
吳三桂揮軍北進時,清政府在軍事上還沒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吳軍進展很快,福建耿精忠舉兵攻略江西、浙江等地時,吳三桂的前鋒已抵長江南岸,與清軍形成了隔江對峙的局面。僅一年的時間,吳三桂就占據(jù)了江南。與此同時,四川、山西、陜西、甘肅諸省也發(fā)生了叛亂。
面對復雜的形勢,康熙帝處亂不驚,運籌帷幄,指授方略,決心贏得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
戰(zhàn)爭發(fā)展到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吳三桂軍的戰(zhàn)略進攻達到了頂峰,形成了耿精忠控制的福建、浙江、江西為一面;四川、陜西、山西、甘肅為另一面,特別是陜西提督王輔臣的叛變對京師的威脅最大。在這種形勢下,康熙制定了明確的戰(zhàn)略方針:清軍以荊州為戰(zhàn)略立足點,與湖南戰(zhàn)場的吳軍主力周旋,不攻;決定先解決耿精忠、王輔臣兩股勢力,然后再集中兵力同吳軍決戰(zhàn)。
王輔臣,山西人,強盜出身,驍勇善戰(zhàn)。順治年間就曾反叛過清廷,后來歸降,到了吳三桂手下當差,吳三桂待他不薄。
但是王輔臣卻對吳三桂不滿。一次酒后,王輔臣罵了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吳三桂讓人捎話責備王輔臣,說:你這是什么意思?惹得別人笑話我,說我吳三桂平日對王輔臣愛如親子,現(xiàn)在卻如此放肆,豈不貽笑天下!再也不要說這種話了。
王輔臣聽后不以為然,就找機會離開了吳三桂,到陜西任提督。吳三桂對此很理解,還送給他兩萬銀子做路費。
吳三桂反清后,極力拉攏王輔臣,王輔臣感念吳三桂的舊恩,又回頭上了吳三桂的賊船。根據(jù)這一情形,康熙認為王輔臣雖然是第二次叛變清朝,但叛心不堅,假如再度寬容,相信能招撫成功。為此他專敕慰勉,最終感化了王輔臣,使他重新歸順了朝廷。
繼西北招撫成功之后,福建耿精忠也被招撫歸降,閩、浙相繼平定??滴跏辏ü?677年)四月,后叛的尚之信也被招撫歸降。同年六月,康熙向各地統(tǒng)帥、督撫部署:凡在賊中文武官員兵民,悔罪歸正,前事悉赦不問,仍照常加恩。如果有擒殺賊者,投獻軍前,或者以城池兵馬歸撫者,仍論功獎賞。依此形成制度,每到戰(zhàn)役關鍵時刻,康熙帝都發(fā)招降敕書,由專門負責招撫的人掌管送達,可以說是攻心戰(zhàn)。
康熙帝采取的又一項重要政策是重用漢兵漢將,他們?yōu)槠脚寻l(fā)揮了重大作用。吳三桂在失去耿、尚兩藩支援后,處境孤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八月,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得病暴亡。吳世璠即位,但他根本無力統(tǒng)領軍隊,吳軍紛紛大潰敗。康熙則有條不紊地指揮,命令各路軍隊,乘勝追殺。
這時,清軍已進入湖南,將長沙之敵包圍,并從水陸兩路進攻岳州。在派兵幾路圍討的同時,為了盡快結束戰(zhàn)爭,康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勸誘叛軍投降。他給叛將寫了招撫的諭旨,爭取他們投誠,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滴醵辏ü?681年)十一月,清軍終于打破昆明城,吳世璠服毒自殺,其黨羽四散。這場歷時八年的三藩叛亂,以吳三桂的覆滅而告終。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zhàn)爭中,康熙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康熙取得這次勝利的原因有二。其一:輿論優(yōu)勢,清朝到康熙朝時,天下已定,人心歸附,百姓不愿再起戰(zhàn)爭,想過安定的生活,所以,吳三桂起兵反清并不得人心。其二:策略得當,擒賊擒王,康熙知道,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的總根子是吳三桂,只要將吳三桂打敗,其余二藩不戰(zhàn)自潰,所以調重兵對吳三桂予以痛擊,果然迅速平叛。
處亂不驚、從容應變是穩(wěn)健的表現(xiàn),這種“穩(wěn)”體現(xiàn)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無法勝任突發(fā)而艱巨的工作。年輕的康熙,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藩之亂,非常沉著冷靜,制定了相應的策略,表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政治家的從容和氣魄。
感悟:歷史有遠去的塵煙,有近代的風云,更有剛剛遠去的時光。縱觀人類歷史,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悲喜劇。權力爭奪,總有人占據(jù)主動、穩(wěn)操勝券;宦海沉浮,總有人左右逢源、立于不??;名利場上,總有人游刃有余、進退自如。同時,也總有人滿腹經(jīng)綸卻終生不得志;英雄蓋世競敗給潑皮無賴;君子清正廉潔卻屢屢受挫。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悲喜劇中,總有生存規(guī)律可循,這些規(guī)律是人們必知的生存智慧—老人言,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根本。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會這張無形的棋盤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曉歷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擁有精妙絕倫的高招,下出變幻莫測的妙棋:強者當更強,弱者將突圍,變?nèi)鯙閺?。歷史的典故以及老人言不僅僅享受到無數(shù)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也能夠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現(xiàn)實中更好地選擇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敗。文/單眼老表